知新集 我为何而活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鹿鸣小编:

伯特兰·罗素获得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但他却没有任何一本小说或诗集,这与鲍勃·迪伦的获奖情况有些相似。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对于未来的人生其实并没有明确的预想。在来到大学之前,更对生命的意义有过疑问,但我没有放弃希望,仅是因为我见过放弃希望的结局。一旦放弃了生活的希望,生命也就结束了,无论之前给人多么深刻的印象,在渺远的时间长河中,依旧会被渐渐淡忘……如果记不得,就如同未曾发生。所以找到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是每个人在成长中无法逃避的诘问。
我为何而活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之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达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些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THE END-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策划 | 鹿鸣编辑部

文案 | 朱雨宽 罗素

编辑 | 水娃

校对 | 朱雨宽 李燕坪 黄奕博

审核 | 主编 建国
文史底蕴 哲学素养 人伦情怀 传播技能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湖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原创|阅读|文化|电台|视野
覆上指纹

开启文艺文学文化的旅程

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公众号


    关注 湖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