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丨 用你的两年,改变他们的一生——专访北大光华2011级MBA校友郑雪飞

 

用商业的方式来运作公益是中国公益界必须迈出的一步!...

北大光华2011级MBA校友郑雪飞美丽中国支教云南区域主管
在光华的课堂上做出的决定
郑雪飞一直以来都想做个老师,但她前35年的人生轨迹,却一直朝着另一个方向行走。2002年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她进入全球五百强的外资企业,并于2011年成为分公司副总裁。同年,她考入光华管理学院就读MBA。

未名湖畔的两年校园时光,郑雪飞的三尺讲台梦渐渐复苏。在她看来,光华不仅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聚集着一批关注中国社会发展,有实践情怀的老师。同学中间也有很多社会创业家,他们与成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相比,视野更宽广,做事更有激情和创造力。这些都点燃了她内心的火种。毕业前夕的一次课堂上,光华的特聘教授黄铁鹰老师讲了很多创业故事,总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还有做事的冲动,那么35岁之前,是很好的时机。”

那是2013年,郑雪飞34岁。彼时彼刻,她已经做出了决定。

在郑雪飞过往的学习生涯中,总能遇到有趣的老师。她的小学中学阶段,在云南的一所子弟学校度过,班里的数学老师在当年就有着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鼓励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这种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新鲜尝试,带给孩子的是宝贵的自信,和持久的学习兴趣。中学时,雪飞又遇到了一位优秀用心的语文老师,她用生动的课堂,消除了雪飞原本对文科怀有的偏见,感受到了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郑雪飞回忆道:“我很幸运,遇到这些好的老师,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与渴望。所以,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和向往。”高考时,郑雪飞一直希望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传道授业的老师,然而,最终还是遵从了家人的意愿,考取了理工科的院校。

毕业后,她进入了外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她发现真正知行合一的人才,特别难招:“当时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成绩优异的博士生加盟,但是他们整体偏理论化,常会做出一些无法投入生产的设计。另外,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一些学历很高的员工也存在沟通合作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konwledge层面的,而集中在personality方面。我们把这些履历很好的员工招进来之后,还得在一些很基础的方面去帮助他们成长。这些人都是教育体制层层选拔出的精英,但却普遍存在这些状况,这是不是反证了现行教育体制确实有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这一经历,也是我一直对教育议题保持关注的一个后续原因。”
美丽中国支教 你的两年改变他们的一生
2013年,郑雪飞开始关注一个聚焦于乡村支教的公益项目——美丽中国支教项目(Teach for China),理工科出身的她,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审慎的观察。她关注美丽中国支教的每一步行动,每一个项目故事,并且全方位深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管理模式,后续跟进等。两年后的2015年,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辞去外企高级管理的职位,参加美丽中国为期两年的支教项目,回到故乡云南,成为大理州巍山县五印乡的一名乡村教师。

在外人看来,这无疑是个另类的决定,期间也受到很多阻力,周围的人也曾劝阻过她:“不要那么天真,冲动,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但郑雪飞自己知道,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儿时埋下的种子,光华课堂上的忠告,工作中的感悟,以及对美丽中国支教两年跟进后的认同感,共同促使她做出了这一选择。

多次沟通交流后,郑雪飞的爱人说:“你还是去吧,每次提到美丽中国支教,提到乡村教育,你的眼睛都在发光,如果现在不去完成,将来一定会后悔。”

于是,36岁的郑雪飞站上了三尺讲台,陪伴乡村的孩子走过了两年难忘的时光。“美丽中国支教的周期是两年,两年是与当地建立连接,并促成改变的一个有效周期,这就需要支教老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孩子,致力于用生命实践,去促进教育公平的点滴进步。”

“如果你不了解农村,那么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郑雪飞说。教育问题成因的复杂性,在农村得到了典型的体现。面对落后的观念,僵化的思想,闭塞的现状,如何激活这些支教老师的创造性,以及面对棘手问题的能动性,成了美丽中国支教关键的行为逻辑之一。支教老师在入职之前,都会接受为期五周的培训,满怀热情的志愿者,和一个能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育工作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乡村教育工作者,则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因为他们要做的,不仅是教学工作,更多的是要做一粒火种,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引发好的改变。

美丽中国支教为散落在乡间的支教老师们提供持续的资源支持,每20名老师,就有一位项目主管负责跟进。老师来源有80%是校招的应届毕业生,人生第一次直面社会,就到了问题重重的落后乡村,这无疑是很好的历练。在美丽中国完善的支持体系中,老师们都度过了难关,坚持了下来,并且经常交流经验,抱团取暖,两年的时间,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对于支教者本人来说,也是一次精神洗礼。

乡村的日子是平凡的,然而一旦与教育发生关联,每天都会有新的体验。郑雪飞在五印乡支教时,有一个女孩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离家出走,不知所踪。面对温柔耐心的郑老师,她完全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孩子下课后也愿意跟在郑雪飞的身后,轻声说:“老师,我是你的小尾巴,老师,我能叫你一声妈妈么?”郑雪飞感慨:“乡村老师除了教学任务,往往还会成为孩子们情感依赖的对象,这就使得我们肩头的责任更重。”

两年支教期满时,孩子哭了。郑雪飞安慰她说:“虽然老师走了,但是老师向你保证,后面来接替我的老师,会像我一样对待你们。”今年,她回项目学校探视时,又见到了这个女孩,孩子状态很好,开心对她说:“老师,新老师真的跟你一样对我们好,老师你没有骗我。”

这就是郑雪飞对于美丽中国的自信,每一位被选中的老师,都会真诚投入,真情付出,毫无保留。
用商业的方式来运作公益

是中国公益界必须迈出的一步
两年支教期满之后,郑雪飞选择留在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负责云南地区的项目运营,成为了一名全职公益人。现在的她,负责几十所学校的支教项目。她说:“商业和公益,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光华在2015年开设了社会公益管理项目,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在公益管理中,有很多商业的模式、经验是可以直接借鉴的,比如薪酬体系、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以及考核机制等等。虽然商业和公益表面上看,短期目的不同,但长期目标往往是一致的,大道是相通的。中国公益发展到今天,需要引入比较完备的商业管理经验,才能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突破小众局限,走入大众视野”。

同时,她也谈到了公益管理中的一些特殊之处,首先在员工管理中,面临艰苦和复杂的环境,需要管理者进行密集的支持,这种支持要涵盖情怀和价值观的维度。其次,公益管理者,必须使得自己的项目获得政府的认可,并且及时向政府呈现工作的成效,最终能够撬动资源,对好的经验进行示范推广,从而实现公益项目社会价值最大化。最后,公益项目之间并不像商业领域中那样,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在公益领域,分享与合作是更为明显的趋势。

在光华毕业生中,郑雪飞笑言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另类的。但她强调,光华校友无论身处哪个领域,普遍都很有社会责任感。在自己从事公益的这三年间,得到过很多来自校友的支持。她说:“这几年,有很多同学除了在物质和资源方面,对美丽中国支教持续支持以外,还表达过对我这份工作的羡慕,所以我相信,随着公益行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和了解,随着社会进步和价值多元化,会有更多人做出和我相同的选择。”
本文编委:高卉 2016MSEM
北大光华MBA校友专属APP已上线
欢迎下载
更多校友故事,欢迎阅读!

校友故事丨作力 斗智 争时 —专访北大光华MBA2012级校友、唱吧CFO于明

校友故事丨商业之责,精神之要——专访光华95级MBA校友 兰宝石

校友故事丨遇见中国,随心随梦—北大光华2004级MBA校友 钱荣生

校友故事丨大道有为——北大光华MBA校友刘学臣

校友故事丨莫言人生多艰,坚持方得圆满

校友故事 | 与坚持为伴,与精彩同行

校友故事 | 挑战各种极限的冰海穿越 记校友郭川穿越北冰洋

校友故事丨房震宇:一位石油勘探者的医疗产业情怀

校友之光丨普通人的珠峰,与梦想同行

校友故事丨一根红线,情系光华

校友故事丨李晨:理性工作,感性生活

校友风采丨马顺:跑者,无痛不欢

光华校友 | 访2002级MBA校友田传科

光华校友 | 一个非典型技术青年的成长——专访2010 级光华MBA校友 李旭

【光华校友】光华圆梦 蓝天飞翔——专访光华管理学院2001级MBA校友潘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高级管理者与未来商业领袖。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坚持以“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努力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MBA项目,借助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系统而创新的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社会活动,使学生了解前沿商业知识,具备跨文化敏感性与人际沟通技能,成为具有在复杂环境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勇于承担未来挑战的创新型人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致力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或社会企业家。项目将结合社会公益的行业特点和商业管理的知识体系,引入公益界的实务专家进行实践经验传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训练。助力学生们在公益行业内获得很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关注 北大光华MBA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