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别,不执著

 

无分别,不执著——读《金刚金》杂语不知是什么原因,对《金刚经》的兴趣逐年加深。2015年春末,终于购得一本...


无分别,不执著
——读《金刚金》杂语
 
不知是什么原因,对《金刚经》的兴趣逐年加深。2015年春末,终于购得一本,一边读,一边写笔记,不知不觉已有两万余字。《金刚经》经文不长,虽大多一知半解,却发现它已经在慢慢影响自己的心境和对外界的看法,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变。

感触很深的是金文里的第一则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则故事讲的是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的日常起居,即吃饭时间一到就挨家挨户的去乞食。乞讨回来后收拾袈裟钵具,洗净双足,铺好座位,跏趺而坐。

蒋勋在他的《舍得》这本书里也写到日本清迈寺庙里的僧人们的行乞,一大早“偏袒右肩,赤足,手中持钵,从年长的僧侣,长幼依次排列。队伍微端是十岁左右的少年僧人,还是儿童,尝尝睡眼惺忪,走得跌跌绊绊,引人发笑。然而修行的路上,或许就是如此:有人走的稳定精定,有的走得犹疑彷徨,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然而,或迟或早,都在修行路上。一旁的讥讽嘲笑其实都无意义,反而耽误了修行。”

乞食,在我们看来是不劳而获的举动,是令人羞愧的。不少人对和尚(比丘)行乞大加微词,以为你什么都不做,还让人家养着你,你却满口所谓的道义。然而这乞食却恰恰是佛的每日必行之事,为何?

其实这乞食是“十二头陀行”之一,有利己和利人之说。所谓利己,是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利人则为福利世人,给众生种福的机会。说白了,就是不因为做饭买菜这些琐事影响了修行。你施舍人吃的,便是种下善行的种子,就是所谓的种福,会得到好报的。《说佛》一书里讲: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本职,出家人的本职就是宣传佛法,故你不能说他是无所事事。再说,行乞本身便是修行的重要行为,“次第乞”更是如此。一家挨一家的乞讨,不去挑选。这就是佛家所谓的没有“分别心”。我想,大概很多真意都是在行乞的过程中参悟的。因为行乞的时候,你能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别人对你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这让我想到了儒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这乞丐是被赞颂的,多么有骨气啊!但换做佛呢?他会吃吗?我想会的,因为他有一颗平和的心。

也许有人说,那你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忍所有的侮辱了?忍辱是一种修行。不仅是菩萨修行需要忍辱,在尘世中的我们也经常要面对这样的考验。《金刚经》里说,忍辱不是忍别人,不是你骂了我,我不发脾气。忍是说当你遇到不顺的时候,或者遇到非常开心的事的时候,你自己起心动念的时候,要调伏自己的心,这叫忍。有不愉快的事情,知道自己要安住当下,让你平下来。特别开心的时候也是一样。

暑期与朋友相约去西藏,当时刚刚读完此书,便觉得非带在身边不可。有《金刚经》护心,觉得一切都会很顺利的。旅程第8天入住亚丁景区农舍,卫生条件实在不忍目睹。发黑的墙壁墙皮剥落,窗台上布满灰尘。由于山里雾气弥漫,单薄的被子湿漉漉的。最要命的是卫生间,虽有电热水器,但澡是不能洗的。因水细如山泉,水质暗黄。马桶垫圈是坏的,水箱冲力很小,不但令人尴尬,而且时时发出异味。这是整个西藏之旅最为糟糕的住宿了。我坐在有些倾斜的板床上发呆,不知如何度过这一夜。对面的女孩儿却大大咧咧的把背包往窗台上一扔,一跃而起将自己“撂倒”在皱巴巴的被子上,打开手机哼着小曲发起朋友圈来。我愣住了,想问她是否受得了但又闭了口。我躲在自己带的睡袋里囫囵了一夜,那姑娘却酣然入梦。后来问她何以做到,答曰没发现什么不好,理科生,心比较粗。一样的境遇,一个无分别,一个有芥蒂,一切皆由心起。此事让我颇为感触:经文好读,做到却如登天。看来我还有好长一段路要去修行呢。

不执著也是《金刚经》里的要义。《妙行无住分第四》中写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思是菩萨对于万法,都应该无所执著,不以执著的心态施行布施。”

读到这里思想很有些混乱。执著是一种品质,我们凡人的世界常常提倡执著的精神,不改初衷,向着坚定的信念走下去。但转念一想,其实这“执著”并不等同与信念,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的某种习气和认识。

就拿教育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抄作业的时候,心里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太糟了,品行恶劣,不可救药;当我们听到家长说自己太忙无暇顾及小孩的时候,我们会想,这个家长太糟了,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效果也就失去一半;当我们看到同事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会想,这个人太糟了,不配做一个老师,真是误人子弟啊!是的,我们太多时候太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就是,我们其实一直都很执著。

所谓不执著,就是说无论出于何种境地,我们都不改变布施的心。是的,我以为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布施,而且是佛法里认为最为重要的“法布”,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这也是我们做教师者必备的功德。但很多时候,我们只会一味的抱怨,抱怨诸多不利的条件,抱怨学生太差,家长太差,抱怨学校管理太差等等。我们的教育的确会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我们执著于内心的那个“完美”有用吗?它只能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怎么办?佛说,对于“万法”,都应该无所执著,以不执著的心来施行布施。教育就是一场修行,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怎样的家长,都能虔诚教书,就像德兰修女,就像黑人之父史怀哲。因为只有怀有一颗宽广的心胸和博爱的心,才能容纳一切,才能不受干扰的施行自己的布施。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更是应该如此。不能耿耿于怀于你所痛恨的恶习,不能用强硬的方法让他改变,而是应该用你的善和爱,用你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去感化。也唯有如此,你自己才能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才能摆脱所有的烦恼。

我们的执著还在于对“相”的执念。这个“相”,是我们所追求的种种东西,或者某一段感情,或者某种名利。仍旧拿教师这个职业来说,除了教书,其他烦恼实在太多。因为你要证明你的水平,就要参加各种比赛,获得各种奖项。你要证明你的水平,就要写文章,出书,就要评各种荣誉。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你在“那个位置上”。否则,你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证明自己?估计很少有人这样问自己。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习惯了证明。世俗的人也习惯了那些证明。你没有那个证明,世俗的人便不认为你有那样的优秀。于是,很多人说压力大。其实,这种压力都是自己给的。

佛对须菩提说,那些已经修炼到一定果位的人,是不会证明自己已经是那个果位的人的。因为一旦他们惺惺念念于“名誉”,他们就是执著于那些虚妄的相了,才真的是功力不到位的。就像我们,倘若能将这些放下,就去做一个老师,不去想去向谁证明,很多烦恼也会随之烟消云散了。而大多真的大家,也都是沉浸于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去准备做一个大家的。

我不是出家人,但以佛法来关照生活,实在是一件奇妙而美妙的事情。


    关注 悅以聞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