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万里行:“行万里 看世界”之泉州

 

福建省泉州市是“海丝路”申遗九城之一,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泉州。...



2016年“一带一路”万里行第二季-海丝文化东盟万里行大型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将围绕“寻梦海丝印记  助力海丝申遗”这一全新的主题。国内部分,将以北京为起点,沿途经过九座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福建省泉州市是“海丝路”申遗九城之一,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泉州。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人口民族

2014年末常住人口844万人。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50万人,占福建省华侨总数60%;旅居香港同胞70多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多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这48个少数民族是回、蒙、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水、拉祜、东乡、纳西、景颇、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锡伯、普米、怒、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京、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7.8%,少数民族占2.2%,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陈埭、惠安白崎和鲤城近郊等地;畲族主要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涂岭等地。

泉台关系
地理位置咫尺相望,“地缘”相近 

泉台两地,关系源远流长。地缘是泉台之间一切渊源的基础和前提,泉州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与台湾地缘的关系最近。地理位置上,泉州市是大陆陆地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台湾海峡平均宽度为200km,由台中港到泉州惠安的崇武也不过170km左右,而南安石井至金门仅约13km,这使泉州成为两岸互访的最近陆上通道;肖厝港距高雄港194海里,距台中港94海里;晋江围头距金门5.6海里,是大陆与金门距离最近的地方。

人口地理祖地根源,“血缘”相亲 

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台湾汉族同胞中约44.8%近900万人祖籍泉州。历史上泉州曾有三次移民台湾的高潮,仅1945年前后泉州去台就有10万余人,全市现有台属16万人,居住在泉州的台胞3000余人。泉州籍人士不少是台湾的政要和富豪。被台湾《卓越》刊物列为“百大富豪”的蔡万霖、王永庆、黄世惠等13人,列为百大民营制造业主的王玉珍、许胜发以及林洋港 、施启扬、王玉云等20多人,以及不少政党头面人物和知名人士的祖籍均在泉州,他们在岛内政界、经济界、学术界和广大台湾民众中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缘深。由于历史上泉州人大量移居台湾,带去了泉州的文化。因此,今天具有浓郁泉州地方色彩的民歌、小调、南音、木偶、高甲、梨园、打城戏等传统文化,在台湾民众中仍有较大的吸引力。 商缘广。据记载,早在隋朝时,泉台两地就有商贸往来。宋元时期,台湾作为泉州海外交通的中转站,通商贸易络绎不绝。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对渡通航,泉州与台湾的贸易也未曾停止。

文化地理共性突出,“文缘”相承 

泉台两地文缘文化的归属认同:①共同的方言。两地同腔同语,同讲娓娓动听的闽南话;②相似的建筑风格。采用相似的装饰手法,展现“红砖白石,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形式美感,蕴涵相同的文化内涵;③相同的戏曲艺术。泉州的许多戏曲又大都传至台湾,更深受台湾人们所喜爱,如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提线木偶、歌仔戏、南戏、打城戏等。尤其是泉州的古乐南音,在台湾广为流布。近年来,泉台的南音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是两地文缘文化认同的明显力证;④广泛的民间信仰。泉台两地在民间信仰上,同神、同拜、同庙,如妈祖、玄天上帝、王爷、关帝、后土等;在台湾多数的神佛宫庙都是从泉州分炉过去的,台湾的闽南移民,以泉籍最多,妈祖分炉到台湾,当然是泉籍人分炉最多。从对神佛崇拜的心理和仪式来看,泉台两地又几乎如出一辙,神缘关系不分彼此。

经济地理互通互补,“商缘”相通

泉州先民在台湾的经济开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泉州人郑芝龙在台湾北港开始了初期的开发。1661年泉州人郑成功收复台湾,积极开展闽台两地贸易,主要是泉州一带的商人为发展海峡两岸贸易做出积极的贡献。在1784年,继厦门与台湾鹿耳门间对渡后,又开辟了蚶江(泉州港)与鹿港(彰化)之间的对渡,泉州成了海峡两岸交通和贸易的桥梁。

政治地理历史归属,“法缘”相循

泉州先民入台时,不但把家乡的住宅式样、时岁习俗、婚丧礼仪带进台湾,而且把家乡所信仰的道教、佛教及其他神祉请进台湾奉祀,历代相传。如目前岛内440余座龙山寺、260多座上帝公宫、100多座清水祖师庙和其它大量的神祗、寺庙大都是从泉州分灵出去的。

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泉州市辖区内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德化县等县(市、区),大体可分为航海与通商史迹、多元文化史迹和城市建设史迹。

泉州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5至8月多东南风,7至9月为台风季节,9月至翌年4月多东北风,适宜于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航行。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抵达泉州港


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全长达427公里,海床多为花岗岩结构,海湾多,水域宽,航道深,有利于大型船舶泊碇避风。

历史上,泉州先民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宜海条件,在沿海地带长期进行造港运动,形成了“四湾”(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及两江(晋江、洛阳江)范围内由众多码头构成的集群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东方大港。现存的万寿塔、六胜塔等古航标塔,以及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古码头,即是泉州古港重要的历史证物。
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


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发达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会生产长期围绕海外贸易来进行。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生产遍布邑内,并出现了许多专门生产外销陶瓷的著名瓷窑,产品远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商贸易的大宗产品。其中,在瓷都德化和晋江磁灶窑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现存的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堪称泉州古代外销瓷窑的代表。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又使古代泉州成为一座“市井十洲人”的国际性大都市。历史上,泉州的城池因为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屡有扩建,而为了适应城市与港区之间商民往来、货物集散的需要,泉州的路桥建设无论数量和规模也远远超乎其它古代港城,并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现存的德济门遗址及洛阳桥即是泉州古城发展与变迁的历史缩影。

“一带一路”万里行,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跨国、跨地区、跨领域文化经贸交流合作平台。项目规格高,历时长,影响大,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依托,以文化、经济交流活动为载体,弘扬丝路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品牌形象,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

“一带一路”万里行第二季——海丝文化东盟万里行,寻梦海丝印记  助力海丝申遗。

主办方(拟定):中国市长协会、中国社会艺术协会、柬埔寨高棉集团、德丰利达集团

承办方(拟定):中广德丰文化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雅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将于北京启动,沿途经过蓬莱、扬州、南京、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广州、北海9座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横穿越南、老挝、泰国,最终到达柬埔寨。总行程38天,距离7000公里,沿途开展文化、经贸交流活动。
长按二维码关注一带一路万里行


    关注 一带一路万里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泉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