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光明之城——泉州

 

光明之城,众神的狂欢...

   

泉州城鸟瞰(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泉州应该是某人在南中国最钟情也是最推崇的城市了,这座城市所展现出来的混杂的魅力让人完全痴迷于其中。

泉州第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它对中原早期文化完全是在一种不经意间保留了下来。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南音了。

南音是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南音表演现场(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泉州有几家剧场还每周定期有南音的演出,经过白天一整天的游览,晚上去听场南音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其次便是一些有形的城市特色了,比如社区里都有自己的神龛,逢年过节时有着各自的公共庆典,也有着每位神明自己独有的庆典,热闹非凡。而家家户户的户门上的匾额都会告知自己祖上由何处来,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各族的公祭和私祭也按部就班。很多的生活细节都在泉州为代表的闽南地区以外所缺失了,但你身处这样一座城市,会有一种陌生的回归感,似乎华夏民族千百年来就一直是这样繁衍下来般。

泉州街头小神龛(笔者自摄)
泉州街头小庙(笔者自摄)
泉州第二个让人陶醉的地方就是他的纷杂与包容性。

泉州古称刺桐,因为当时全城遍种刺桐树而因此得名,且在元朝时为远东第一大港,也同时因为蒙古人打通亚欧大陆长期的封锁以及政治军事危险的解除,因而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商贸的沟通,刺桐港也在这个时间段蜚声海外,聚集了各色人等,同时带来了各种宗教,各种饮食习惯,这样多元的文化与泉州当地浓郁的闽南分化相互融合发展。

走在泉州的大街上,似乎可以左手捧着古兰经,右手拿着菩提子,拉着关二哥去天后家门口等着太上老君和耶稣基督一起去郊外摩尼教(也就是伊朗的沃教,金庸笔下的明教)的草庵喝茶聚会般的热闹,更不用提路上笑脸相依的诸如中央帝,大哥公等等邻居的嘘寒问暖。

泉州的老区东西街一带,涂门街一带,以及天后宫南面青龙街一带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老区,至于开元寺,清净寺,关帝庙,草庵,圣墓,清源山,安平桥,天后宫皆值得一看,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各位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行选择,当然泉州的几个博物馆也是不可错过的,还有青羊君的大拾堂,可以在那挑选几件中意的泉州文创手信带回家留个念想。
   

泉州开元寺鸟瞰(图片源自网络)


泉州开元寺大殿中的飞天像斗拱(笔者自摄)


泉州开元寺大殿中印度风格浮雕(笔者自摄)


泉州关帝庙(笔者自摄)


清净寺(现国内保存最早的清真寺)(笔者自摄)


清净寺中永乐帝支持伊斯兰教的圣谕(笔者自摄)


伊斯兰教圣墓,其中留有郑和下西洋时期顺道参拜的石碑记录(笔者自摄)
泉州博物馆中收藏的纳骨器——其中包含着汉族的祥云图案,佛教的莲花瓣纹样,基督教的十字架,最终却是伊斯兰教的墓葬方式,这一个纳骨盒充分展示了泉州文化宗教大熔炉的地域特色(笔者自摄)
泉州博物馆所藏当地出土的印度教与佛教混搭风格的浮雕(笔者自摄)
    泉州第一次进入世界的视野是在元朝,归功于当时的海运贸易,但随着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泉州港本身淤积过厚而港口渐渐废止,最后慢慢淡出世人的视野,更加之泉州本身对外交通的不便,更是让这座城市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如今随着泉州高铁的打通,以及政府大力推广海上丝绸之路的举措,泉州又一次强势的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笔者只是希望泉州能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得到自身的发展,而不是自断其历史文化之根。


    关注 无聊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