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地过活,反而变得不易。”

 

了解到人生中的遗憾,也比不知道要好呀。...



万变不离其根

本篇大量引用,是一份阅读笔记。



今天早上读到一篇文章,来自公号“羊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作为34年前芝加哥大学毕业生,在2017芝加哥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这篇演讲中的两个重要指向——“芝大教给我让我受用至今的东西,以及它没有教给我从而我必须自己学习的东西。” 都有让自己被击中的感觉。

大卫首先回忆了他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读到尼采的那一个瞬间:

“我也说不上怎么回事。尼采思想的那种近乎癫狂的驱动力……总之,读那本书的时候,虚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我全然分不清我在哪儿,我是谁,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觉得时间完全静止。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仿佛钻到那本书里……好似被一位早就死了的半疯之人施了魔咒。”

接着,大卫给我们展现了芝加哥大学魅力之所在——

“芝大给我们呈现了泉涌般高尚的理想:伯里克利的爱国情操,费密的专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美国梦……”

富有洞见的教授,抽象的激烈辩论,谈论品格和精神成长,“追求永恒之物,追求美、真理、正义、超验和家园。”生命的神秘以及美好生活的神性,心智生活弥漫于大学日常。

“芝大让我领略了人类文明的崇山峻岭。它点燃了我内心的诸多渴望,我从未有过的更高层次的渴望。”在芝大,“肤浅地过活,反而变得不易。”

“它会让你瞥见更大我的幸福,瞥见人类漫长求索之旅的宏图。如果你体会到了这种大我的欢愉,因为你知道它最终关切的是生命的意义,神圣与美妙,那你自然能更好地承受日常的痛苦。

更精彩的,大卫讲出了芝加哥辜负他的东西,更让人深省——

“芝大并未教会学生如何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而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是促成圆满人生的重要本领。”

但,芝大的学生,忙着在二十岁出头时一鸣惊人,忙着学业、看书、参加学生活动。自以为是地认为没空去建立什么交心的情感关系。“我们几乎总是在靠近彼此时,裹着一层坎迪斯·沃格勒称之为‘思维的虚假大厦’的东西。”

“强调学术表现和职业素养,而这两样又主要表现为情感抽离、专业化、批判性思维、冷眼旁观以及对冷静推理的迷之执着。”

“我的眼睛看不到善良诚恳之人身上的美,因为我那时觉得他们没什么思想深度。”

然后,全篇最重要的一句话来了:

“展示自己平庸无奇的一面,可这正是建立亲密关系的绝对前提。”

“随着我们不断长大,生活中可以证明自己有多聪明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但生活中有无数个场合需要善良、仁慈、优雅、敏锐、同情、慷慨和爱。生活需要你拓宽自己情绪的全部曲目。”

读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弥补我什么遗憾。但,了解到人生中的遗憾,也比不知道要好呀。


读|易|洞|书|房
家庭经营的社区书店 生活为主的业余书店
微信:duyidong2006
豆瓣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1665/


    关注 读易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