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童伤后缝合难!你还觉得提升医生待遇与你无关吗

 

你还觉得提升医生待遇与你无关吗...



近日,天津《今晚报》报道了一位患儿家长的自述就医经历:我女儿今年6岁,前段时间不慎将头皮磕破,原本只需要简单处理一下即可,没想到跑了三家医院的急诊才看上病,前后用了5个多小时。我们先去的离家最近的天津医院,医生说没有儿科不能接诊,让我们去天津医大二院。天津医大二院虽然有儿科,但只看内科,不看外科。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选择了离我家路程最远的第二儿童医院,可是也只有一位儿外科医生应诊,在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看上病。天津三甲医院这么多,没想到看个儿外科急诊这么难。

看得出,这位家长的先前感受一直是岁月静好的,但却不知一直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值得肯定的是,这位患儿家长有一定的就医常识,但辗转三家医院,孩子外伤遭遇缝合难同时也折射了,这位家长和大多人一样并不了解医生和医疗行业。缝合难背后的真相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先脑补一组数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这与发达国家1.5 个/ 1000 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此外,据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10年至2014年我国儿科医生总量并未增长,反而减少了约0.3万人。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而且随着二胎的放开及儿科医生的逃离,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将会愈加严重!

再脑补一组数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卫生年鉴显示,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中国毕业的医学生五年制学生是431万名,7年制硕士是41万人,合计473万。但在这一期间,中国注册的医生仅增加了75.2万人,增幅15.9%。也就是说,医学生毕业后做医生的只是一个零头。更悲剧的是,10年中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医生队伍中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少。

我之所以列出这两组数据,就是想转给和这位患儿家长一样觉得岁月静好的人们,今天你在儿科遭遇缝合难,明天或不久的将来,你同样会在医院的其他科室遭遇这难、那难,甚至是有病无医!这不是危言耸听!

医生短缺,无论你是否承认,医疗暴力频发,以及收入待遇与劳动强度失衡是根本原因。而且无论哪个专业,这两种情况越严重,哪个专业的医生短缺就越严重。

先说说人身安全。动辄对医生破口大骂,稍不如意就对医生拳脚相加,疾病的自然恶化和死亡却要医生承担责任。在中国,几乎没有医生和护士没有遭受过患者及家属的辱骂或殴打。

再说说待遇问题。按照我国大学4年就可以上岗和每周40个小时工作制设计的工资体系,把这样的体系用在大学5年、研究生3年、规培3年才能上岗和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医生身上,竟然还说医生的待遇不低;一边诊治患者,一边还要承受患者的辱骂甚至殴打,居然还说医生矫情;救治他人性命的人,自己的性命竟然得不到保证。这样的状况,这样的职业,人员怎会不短缺?

还说说工作强度。医生用这么大的缺口支撑十几亿人的医疗,试问隔三差五就发生猝死的职业,这样的强度和高压在全国还能找出第二个吗? 不要以为医生像弹簧,拉一拉总可以弹回去;也不要以为医生像海绵,挤一挤总可以挤出水。再硬的弹簧,也有拉直的时候,再软的海绵,也有挤干的时候。

作为一介书生的医生,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对抗,但他们可以选择逃离。即使许多人不是杀医、伤医、辱医的参与者,但对频繁出现的伤医、杀医现象的冷漠旁观,也要承担医生短缺带来的后果。良禽择木而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本性。收入低、风险高、没前途的专业,自然不会有人干。儿童外伤后缝合难事件充分说明,全社会已经开始为医生短缺现象买单。

在《汉书•食货志》中有曰:“米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伤医和伤农是同样的道理。你还认为医闹和伤医与你无关吗?你还认为提升医生待遇与你无关吗?

本文授权改写自公众号“李青大夫”
如果你也觉得医生的待遇、安全等问题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三甲传真,加入我们。因为只有这样的声音多起来、强起来,医生所面临的困境才能真正破解。而这困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困境呢?


    关注 三甲传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