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21克士多

 

图片:部分来源网上、小辣椒、ClockJ戈罗杰...



士多之所以在粤港澳很“流行”,我感觉是因为有一种叫“士多文化”的东西在的。

现在 “7仔”“全家”遍地都是,很方便,出品也很统一,24小时营业,有什么不好呢?

我觉得就是太统一了,所以“不好”。



士多,不仅仅是杂货店。

我出生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很小门面的士多拍的,坐在柜台上,旁边放着红色的插着棒棒糖的罐子。现在已经一点变灰发白了,但这是我和士多的“最初”。

那个时候,我重9千克。

士多在我们小时候似乎是一个聚集点,它是附近街的标志,虽然名字一点都不特别,或是以老板的名字命名,或是所在的路名和街名,很多会叫“X记”,这个X很多就是老板名字的其中一个字。





士多是大人们的“八卦圣地”,师奶和大叔阿伯都很喜欢在那里买东西,然后和和善的老板“吹水”,甚至支起麻将桌“搓两圈”。同时也是小朋友们的零食天堂,因为那里总是有很多廉价的零食,各种汽水和新奇不贵的玩具。



做街坊生意的士多还会有电话亭的作用。在电话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可以在那打公用电话。说起来,士多之所以可以给我一种安全感,是因为和老板很熟,我回到家附近找不到妈妈可以去那里打个电话或者直接问,谁进谁出老板都会知道,有时还会充当“留言本”的角色。





想吃个雪糕,士多阿姨会说“先赊数吧,等你妈回来给就可以了”。大概就是士多和街坊之间的情谊了。情谊可没有计量单位。

士多的东西通常摆放得很多,有时候会堆得你根本走不进店里。但这个时候只要告知老板自己想买什么,老板很快就能拿出来给你,烟酒零食酱醋茶,应有尽有,不应有的说不定也有。





门口通常会挂着一串串红色绿色蓝色各色不同口味的小包零食吸引来往的小朋友们,而且一定会有个装棒棒糖的罐子和汽水柜!门口旁边就摆着不同颜色有黄色绿色红色的汽水箱(据我朋友说在初中打架的时候偷偷把棍子藏人家汽水箱里了),门外的一小片空地会摆起折叠凳折叠椅或者是塑料椅,这些都是士多留给我的面貌印象。





长大之后,“坐多”(在士多坐)似乎带了些负面含义,且不符合现在很多人人对文艺小资的向往了。很少年轻人会坐在那里,喝几瓶啤酒沙示吃几包零食。但这却让我更觉得楼下的士多能带给我那种所谓的“归属感”。

时代在变,店铺在变迁,生活形式在改变,消费主义都不一样了。而那家我小时候光顾的士多,它还在,老板还是很好,汽水箱还摆在门口,连名字也没有变换过。

在这匆匆的时光中,仿佛只有士多还在原地,对于我来说,它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我的栖息地。                       


图片:部分来源网上、小辣椒、ClockJ戈罗杰



觉得作者写得不错,“长按”上图找到识别打赏码,自由行赏

不從屬任何財團 

不依附任何政黨 

不聽命于任何外來的勢利和個人團體

更不受民粹左右

◆◆◆◆◆◆◆◆◆◆◆◆◆◆◆◆◆◆◆◆◆



老老土土


    关注 TriHot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