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家庭,一面艺术 张晓刚:家庭的伤痕

 

10位大艺术家10段人生转折10个青春故事向1000万年轻人敞开心扉只为追寻生命与理想的意义《大艺术家》YT...



10位大艺术家
10段人生转折
10个青春故事
向1000万年轻人敞开心扉
只为追寻生命与理想的意义
《大艺术家》
第一季•第一集
《张晓刚:家庭的伤痕》


▲ YT大艺术家 - 第一集:张晓刚——家庭的伤痕

一个沉默的父亲
一个生病的母亲
一个敏感的小孩
像他的作品中一样
这是张晓刚家庭的真实写照
《大家庭》系列是张晓刚收获名誉以及艺术地位的重要作品,而他所成长的家庭却没有给他带来对等的幸福。

大艺术家•采访手记



我上一次去昆明是十年多前,大年三十,独自旅行。当天要赶绿皮火车去大理,在摇摇晃晃的火车上听到了除夕的鞭炮声。路上没有约炮软件,没有精品酒店,就是要在合家团聚的时候独自去更远的地方——所谓的放逐。二十出头,一个刚出社会的记者,真的是年轻。



这一次,当我们YT团队来到昆明,约访“大艺术家”第一期人物张晓刚老师时,我想到和他聊聊我们以及小朋友们共同面临的话题:初入社会的转折点。

我一直对张晓刚艺术背后的故事着迷。他出生的家庭,他的人生历程。有些是我感同身受的,有些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想知道的。这个时代并不欢迎活在过去的人,但张晓刚却说:“我不相信现在,也不相信未来。”这样的人成为大艺术家,就成为了伟大的时代记录者,他的艺术,记录着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转折点。



这一次我们的寻访回到昆明,回到张晓刚人生最失意、最彷徨的时刻,也是他个人转折点的发生地。1982年,张晓刚从四川美院毕业,几经周折才在昆明歌舞团找到一份工作,分配到一间宿舍。他在这里待了4年,熬了最漫长的夜,喝了最多的酒。

我邀请他回到巡津街,歌舞团当年的旧址。街道依然保留着当年狭窄安静的样子,但宿舍楼已经拆除,只有一段石头砌成的墙还和记忆中的一样。张晓刚记得,无数个黄昏日落,他沿这道墙独自行走,逃不出现实,也想不清人生将去往何处。

在昆明的第四年,张晓刚偶然机会从昆明去往深圳,在经济浪潮中呆了2个月,他完全融入不了,才明确地告诉自己:我这辈子就当一个艺术家。不久,他离开了昆明,落脚重庆、成都,最后是北京,并在这里以艺术家的身份面对这个世界。



在巡津街,我们沿着石墙走完,才发现一段小小的文字:十年前,巡津街地区改造,政府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将这道石墙整体东移了3米。

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发生过什么,将发生什么,我们都只是“时代的旁观者”。

YT CREATIVE MEDIA创始人 徐宁

2016年11月1日

大艺术家•背后的故事



1984年春节,云南昆明,一个年轻人因为酗酒差点死去,他被朋友送进昆明市中医院,整整住了两个月。家人没管过他,甚至父亲到医院看望一个老战友,都没有顺路去看他。



▲ 张晓刚 - 大家庭No. 17

这个年轻人叫张晓刚,后来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而他非常重要的作品系列的主题是:家庭。

张晓刚说,“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肯定会在他的作品中反映,我一直渴望家庭生活,但始终和幸福的家庭没有缘分。因为我和父母亲的情感,始终是有隔阂的。”



▲ 张晓刚工作室

17岁的时候,父亲去拜访曾经的同事林聆,一位昆明军区美工队的画家,顺便带上了张晓刚。林聆一分钱都不要地收下了这个学生。这样,张晓刚开始接受严格、刻板的欧洲传统模式的美术教育。

1978年,张晓刚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恢复高考后,云南省第一个考入四川美院的学生。但大学毕业后,张晓刚没有等到工作分配。



▲ 张晓刚 - 自画像,1983

“我自认为是四川美院油画系第一届毕业的,理所当然可以在昆明选一个好单位,结果昆明完全不接受我。我抱着自认为能代表我的作品,四处找人,全部碰了钉子,没有展览,没有出版,学院、美协都把我当成另类——我成了当年云南省唯一一个没有被分配的大学生。”



▲ 张晓刚 - 绿墙:有手电筒的房间

半年后,张晓刚成为昆明歌舞团的一名美工。尽管对这份工作不甚满意,但这起码给了他基本的生存保障,和一间宿舍。这间宿舍后来成了昆明艺术青年的据点,张晓刚在这里度过了四年波西米亚式的放逐生活。

“我回来后,父亲对我还是一贯的冷漠,他说‘你的行李都不要打开,你分到哪儿就赶快走’,我觉得好像昆明从里到外都不欢迎我,我像是一个异乡人。后来有了自己的房间,就在自己的房间待着,我很少回家。”



“当时我发了一个毒誓,在昆明这个城市绝对不能超过五年,必须离开。”在昆明,这是张晓刚过得最混乱的时期。他和画家毛旭辉、潘德海、叶永青等组成了一个小圈子。他们在萨特、黑塞、卡夫卡等西方作家的影响下,整日思考的是生存的荒诞、虚无与死亡。



▲ 张晓刚工作室

张晓刚开始酗酒,每喝必醉,很快他的身体彻底崩溃,1984年元旦,他因胃出血住进了医院。春节都是在医院过的。住院2个月家里没一个人去看他,甚至父亲去医院看一个战友,也没有顺道看他。他住院时画的小素描被取名为《黑白之间的幽灵》,这个阶段被他后来称为“魔鬼时期”。

因为从小体质弱,也因为医院独特的气氛,他对生存、死亡、爱恋和人生猛然警觉起来:“病魔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当我们被遗弃在生与死的白床上时,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梦。”

“其实住院那两个月我蛮高兴的,因为我终于开始有自己的一批新作品了。1984年之前虽然也在画画,但始终找不到方向,住院激发了某种东西,画出了一批新的作品。出院以后我又自己把自己关起来继续画,完成了‘死亡幽灵’这一个系列。”

▲ 张晓刚 - 黑白之间的幽灵1号: 洗床单的老妪

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深圳特区的设立,张晓刚也觉得好奇,跑到深圳待了两个月,想体会一下自己能否在另一个环境里生存,“最终以失败告终,我在深圳被辞以后,重新回到昆明,一分钱也没挣到就回来了。” 昆明的商业气息也越来越浓厚,很多人开始开公司、搞装修,张晓刚也去参加挣点钱,但总觉得自己的艺术理想在不断降低。

“我在想,我为什么要降低自己的艺术感觉,去接受一个时代新的价值体系,这对我来说有意义吗?就是那个时候,我下定决心,我这辈子不干了别的,我就做个艺术家。”



▲ 张晓刚工作室

1985年,张晓刚获得一个机会,重返四川美院任教,他比计划中的5年提前了1年,离开昆明。

1993年暑假,张晓刚回到昆明,翻开父母的相集。这些来自另一个时代的旧照片唤醒了他儿时的记忆:沉默的父亲、生病的母亲、阴暗的房间与桌上的桐油灯……他从这里面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家庭照这一类本应属于私密化的符号,却同时也被标准化,意识形态化了”。这样的感触与之前对自己绘画的反思,终于催生了他的“大家庭”系列。



▲ 张晓刚 - 血緣—大家庭三号

他曾说:“那是回昆明以后翻看家里的那些老照片,突然发现我妈年轻时候还很漂亮,穿着军装,那种神态很好,我父亲也是那种非常理想化的感觉。以前看一看就过去了,也没想什么东西,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一张中国人的脸。有一种东西在隐隐约约打动我,说不清是什么。”

“我靠画家庭出名,但我的家庭又总有很多残缺,我觉得很古怪。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残缺,导致我去关注它、在意它,下意识地表达它。”

▲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同志

2006年3月,张晓刚画的一幅年轻男子的肖像的《大家庭:同志第120号》出现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售价接近100万美元,几乎是其预估值的三倍,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个“百万纪录”。

关于这件事,张晓刚也是记忆犹新:“2006年父母突然问了一下,我就跟他们讲,我的画在纽约卖得很贵了,差不多100万美元,他们不相信。我哥跟我爸去讲,他听了也不吭声,不表态。过了几天我爸给我打电话,说你讲的事是真的,《参考消息》登了。从此他们就比较关心了。”



▲ 张晓刚工作室

2010年春天,张晓刚的母亲在睡梦中溘然长逝。

“母亲走的太突然了,我哥给我打电话,等我赶回来她已经走了。母亲走了,我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塌掉了,因为她是最爱我的人,我可能也最像她,这种感情很复杂;另外一方面,我也为她解脱而高兴,她这一辈子被病魔折磨,吃太多的药,到走之前的一两年,已经老年痴呆,我站在她面前都不认识我了。”



▲ 张晓刚工作室

2015年,张晓刚的父亲也过世,在父母合葬那一天,张晓刚真实地感觉到父母永远离开了。

“过去你还有一种比较文学化的情感,但当他们一起入土为安的那一刻,你才意识到这件事是真实的,不会再回来了。”



▲ 张晓刚工作室

尾声:

在最近的一次展览中,张晓刚对我们说,“我不相信当下,也不相信未来”。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活在记忆里人。只是当他越来越成名后,人们会放大他在历史与时代中的意义,而不再提起那个来自云南昆明一个残缺家庭成长起来的小孩。
大艺术家•成长与探索时间


Q: 在日常生活中你获取灵感的方式是怎样的?

A: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个阶段可能也不太一样。对我来讲,灵感来源除了生活中的感悟、体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对资料的收集、分析、筛选。

Q: 除了艺术以外,什么事情是占据你主要时间的?

A: 看电影,跟朋友聚会。

Q: 如果说你的一面是艺术,那么另外一面是什么?

A: 一面是艺术,另一面就是怎么做人了。你对生活怎么理解,你准备去过怎样的生活,这对艺术家来讲可能很重要。

Q: 你觉得艺术对大众的意义是什么?

A: 我觉得艺术首先是对个人有意义。如果对个人没有意义,对别人也不会有意义。艺术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行业,如果你自己没有投入、热爱的感觉,那艺术对你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工具、或者谋生的手段。对我来讲,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内心的需要,所以对我来讲意义更大,至于对别人能产生什么意义,这个我不好把握,我不知道。

Q: 您最喜欢的时代是什么?

A: 我最喜欢的肯定是我的青年时代,80-90年代。

Q: 您害怕变老吗?

A: 谁不怕?我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艺术家的时间表可能跟普通人不太一样,对生命的理解、对工作的理解都不太一样。艺术这个行业我最庆幸的一点是永远不会退休。只要你的生命还存在,你就可以继续创作。这个是最让人欣慰的。不像进到一个单位、慢慢老了以后退休。艺术就是日常的生活,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一回事。

Q: 家庭意味着什么?

A: 我是个很看重家庭的人。虽然我是画家庭出名的艺术家,但是我的家庭生活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我还是觉得家庭对我来说很重要。

关于《大艺术家》


《大艺术家》——时代的旁观者。

《大艺术家》第一季是由YT CREATIVE MEDIA制作的世界级艺术大师传记纪录片。第一季由YT与小米科技联合出品,小米NOTE2双曲面支持实现。

10位世界级艺术大师:张晓刚、喻红、丁乙、王广义、Sean Scully、周春芽、杨福东、隋建国、罗中立、Michael Craig-Martin将面向1000万年轻观众敞开心扉,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与人生转折。

《大艺术家》第一季于3月10日起,每周五通过小米全渠道及YT APP进行全网播出,大艺术家的更多故事、深度报道和精美作品图片也将同步更新。
关于YT CREATIVE MEDIA


全新的YT CREATIVE MEDIA诞生于视觉文化消费的时代,我们关注艺术、时尚、生活方式领域,是新一代创意媒体公司。2016年“YT新媒体”和全球15个城市的1000位艺术领袖、灵感先锋、创意达人、视觉机构一起, 创造了超过3,000,000条视觉数据,100个精选故事,20个榜单排行。

2016年,全新升级的YT CREATIVE MEDIA推出了创意营销品牌Artic Consulting、视听品牌YT Story。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品牌价值,帮助客户在商业中融入艺术、创意。在全球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通过审美提升商业竞争力。

2017年,YT依旧坚守自己多元、先锋、不取悦的DNA,通过新媒体、视听、创意营销三大矩阵,成为全球视觉文化的引领者。
编辑✎YT大艺术家
图片✎由张晓刚工作室提供
摄影✎张悦
/ Y T 原 创 未 经 允 许 不 得 转 载 /
Contact Us
contact@ytcreativemedia.com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请email我们吧


    关注 YT新媒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