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期【礼堂故事会】毛竹庵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热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

那一方土地,

那祖祖辈辈讲给我们的故事,

我们不该忘记。

放缓脚步,

去故事里闻一闻乡土气息,

重拾遗失的美好记忆。

讲述:尹宝兴

记录:陈仙鹤

从前,大嵩街西北面的南坡山嘴至大嵩岙口南北走向的山脉被江湖术士称为“青龙脉地”。

据传,当时住在街村有一黎姓大户人家,请风水曹先生为其找了个好宅子,并在“龙舌”上建一座“王坟福地”。这样做日后黎姓子孙必出帝王。不久,风水曹先生双眼失明。三年后,黎员外媳妇生了一个男孩,不料却是个痴呆儿。黎员外自此开始薄待曹先生,这位风水先生由此心怀怨恨,就唆使其徒弟去破解“王坟福地”的风水。

徒弟按照师父的嘱咐,先在“龙头”建造一座独孔石拱桥,意思是先让龙嘴张开,镇住“龙头”,再在“龙尾”建造一座大小方向相同的独孔石拱桥,将“龙尾”紧紧缚住,这样使这条“青龙”首尾动弹不得。

然后,在“龙头”两侧挖掘两口水井,意将“龙眼珠”挖出(后人称此井为“龙眼井”),掘井时只见洞桥下江湾水立时泛起了大量的血红水泡,腥臭传到了好几里外。

建桥、挖井后三日,黎员外的3岁孙子用小手扒开煮沸的粥的镬盖,跳入镬中被烫死了。当天夜里,在“龙脉腹地”的一无名小庵旁的一片大毛竹林,突然间纷纷爆裂,响声震耳,红光冲天,只见无数的天兵神将冉冉升空而去,这样从三更开始到五更结束。天亮后,小庵四周山坡上撒满了文臣武将形象的纸人纸马。

从此,后人把这个无名的小庵称为“毛竹庵”。后来改称为“清华庵”,与大嵩城隍庙、大嵩宝光寺齐名。

故事来自《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鄞州卷》,该书由鄞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启动编纂出版工作,鄞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谢根芳同志主持编纂。在该书艰辛的编纂过程中,从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到豆蔻年华的青葱少年,数以千计的民众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中,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深入社区、农村田野,再次把行将消失的口头文学记录整理出来,精心取舍选编,其功效不亚于有形文物的抢救保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守望人类珍贵的记忆,记住乡愁,留住乡思,激发乡情。他们为有幸担当这一历史使命而感到自豪,让我们为他们守望民间文化的精神衷心点赞!


    关注 阿拉鄞州的文化礼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