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期【礼堂故事会】斋堂木龛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热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

那一方土地,

那祖祖辈辈讲给我们的故事,

我们不该忘记。

放缓脚步,

去故事里闻一闻乡土气息,

重拾遗失的美好记忆。

采录:傅红平

天童寺斋堂除了正面中央有一座四方的斋台外,进门过道外还有一座丈把高的木龛子。据说这是过去方丈和尚进斋的地方。方丈和尚为何有斋台不用,偏要在木龛里进斋呢?

相传明朝崇祯年间,智高道深的密云和尚在太白山下重建了寺宇,虔诚修道,从善积德,深受众僧拥戴。此事传到育王寺的弥勒佛那里,他便想来天童寺试测。

一日早晨,弥勒佛摇身一变,化作一名乡间平民,在育王寺蹬腿一跃,“呼”的一声,落在了天童寺内,走进斋堂,跳上密云和尚的石台,盘起腿坐下来。

这辰光。寺内正好进斋。按照寺院规矩,鳌鱼钵敲过

三巡,才能进斋。此时,鱼鼓未响,斋堂内空无一人。一位在斋堂外巡守的僧徒从门口走过,忽然发现斋台上坐着一个乡间平民,便大声道:“谁人竟目无佛法,但敢在方丈禅师的斋台上端坐,还不快快下来!”可是连呼三声,不见那人一动身子。僧徒急忙上去捏住他的右耳朵,转身就往外拖,拖呀,拖呀,直至把耳朵拖到门口,那人还是坐着不动。

这时,密云和尚从外面进斋堂来,看见僧徒拽着一位乡民,便上去问明理由。僧徒就将刚才的事原原本本告诉了他,但瞒过了拖耳朵之事。

密云听了,不愠不怒,对僧徒说:“不可妄为,不可妄为,且让他坐下再讲。我在下座进斋就是了。”于是,招呼众僧徒给那人盛足饭菜,然后,自己进入木龛坐下等候进斋。

这时,门外的鳌鱼钵云板敲响了,大小僧徒纷纷进入斋堂,但未待众僧坐定,那乡人已吃罢斋饭,说了句“此寺可兴”便不见踪影了。密云和尚才知乡人就是弥勒佛,心中不免吃了一惊。

说来也怪,从此以后天童寺果然香火更盛,名声更大了。寺内的僧徒都道这是密云禅师积下的恩德,人人敬仰他。密云和尚知道那一定是佛祖的造化,从此一直沿用这个习惯,并以此为荣。

据说,弥勒佛自那次被拉长耳朵后,再也不能复原,直到今天,天王殿上的弥勒佛仍双耳垂肩。当初弥勒佛蹬腿起跃的地方,那个脚印还在呢。

故事来自《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鄞州卷》,该书由鄞州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启动编纂出版工作,鄞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谢根芳同志主持编纂。在该书艰辛的编纂过程中,从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到豆蔻年华的青葱少年,数以千计的民众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到了这项工作中,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深入社区、农村田野,再次把行将消失的口头文学记录整理出来,精心取舍选编,其功效不亚于有形文物的抢救保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守望人类珍贵的记忆,记住乡愁,留住乡思,激发乡情。他们为有幸担当这一历史使命而感到自豪,让我们为他们守望民间文化的精神衷心点赞!


    关注 阿拉鄞州的文化礼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