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苟且,还有书店

 

南京又多了一个可以呆很久的地方...





作为一个喜欢逛书店的人,我一直对南京这座城市情有独钟。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有很多看书的地方。

比如先锋书店、万象书坊、二楼南书房,还有大众书局、凤凰书城等等,每当周末闲来无事,我都会去书店泡一天。

最近,南京又新开了一家特别的书馆——晓书馆

说起晓书馆,喜欢看书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杭州良渚的那家。

去年11月,由高晓松担任馆长的晓书馆,在杭州正式开幕。当时去杭州的时候,我专门去了一趟,觉得很喜欢。
所以在得南京知晓书馆开馆后,我也第一时间预约,并在周末去了一趟。

周末的晓书馆比平时人稍多,但好在大家都安静看自己的书,互不打扰,这样的氛围让人觉得很舒服。
南京晓书馆坐落在老城南的凤游寺,这里避开了老门东的热闹喧嚣,显得静谧很多。

骑着单车,穿过充满烟火气的来凤小区,拐进新门西产业园,远远地就看到牌子上“晓书馆”的方向指引标志。

从书馆正门进去,踏入馆内,才发现晓书馆更像是一个充满着南京元素的艺术空间
其实,南京晓书馆的设计是高晓松专门委托蒋友柏做的,作为蒋介石的曾孙,他与南京有着很深的渊源。

书馆的位置与明城墙毗邻相望,而城墙也是南京晓书馆的设计灵感来源。
晓书馆的主要区域,文化客厅、文化花园、城墙阅读区、文化织台、绘本角,正是“一城、二马道、三瓮城、四城门”等意象的具体化。

走进内场,主题陈列室和阅读空间交错相接却又秩序井然。

文化花园是馆主和书友的互动区,“伴读者群像墙”贴满了读者们的留言和活动照片。
图书区除了木质书架,还有透明的悬浮书架,上面展示着馆内的各类藏书。
和一般的图书馆相比,晓书馆的空间并不算大,但胜在空间设计精巧,看上去非常有通透感,置身其中,完全不会有拥挤和逼仄的感觉。
“城墙阅读区”是南京晓书馆不同于别处的标志,中间是青蓝色的“墙砖”筑起高耸的城墙。

书馆分为两层,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二楼的阅读区,会有一种登上城墙游览的感觉。
漫步在晓书馆,随处都是舒适的阅读区,桌椅、坐垫、落地沙发.....

只要遇到喜欢的书,随时都可以选择喜欢的方式停下来阅读。
晓书馆里的空间设计很人性化,即使和陌生人并排坐着看书,或是面对面,也不会感觉到尴尬或是干扰,因为这里留有恰到好处的空间。
此外,南京晓书馆仍延续了晓书馆对书籍的彩虹分类法,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分类陈列图书,便于读者的取与还,非常贴心。
晓书馆里的每一本藏书,都摘掉了腰封和护封,只留下干净的裸书,像剥去了浮华。
与主阅读区一墙之隔的是文化广场,对面的文化织台相当于观众坐席。

在晓书馆的一天,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文化织台度过的,拿着喜欢的书,坐在软软的垫子上,不在乎周围的人来人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绘本角是一处专为儿童设计的读书室,旋转楼梯,舒适坐垫,五彩的空间像一座城堡,充满童趣。
在书馆的出口处,有一片休闲空间,包括咖啡区、文创区和休息区。
咖啡区的长桌可以坐下来小憩,补充能量;文创区售卖一些精致的文具和创意手工艺品,带着浓浓的艺术特色。


走到休息区的对面,我意外看见了正在举办的“哈佛大学·杂书馆特藏展”
书展所在的展厅,是独立于书馆主体空间之外的,也就是说要从出口出来之后,再从楼梯上去。
看到门口的介绍,我才得知本次的特藏展,作品都来自哈佛燕京图书馆,这次展览也是中国巡展的首站。

展区不大,但每一件展品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1400年前的佛经注唐写本,明朝谏臣的奏疏,还有鲁迅、茅盾共同写给伊罗生的书信,北洋海军的日记,以及鼓词、弹词、木鱼书、三字经……







这些浸染着历史气息的古籍资料,泛黄的书页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从展区出来,意味着这次晓书馆的行程也接近了尾声。

走出晓书馆的时候,外面天色已黑,初冬的南京下起了小雨,街道和行人都变的朦胧起来,身后只留下晓书馆的灯牌亮着光。
很多人知道高晓松,是因为他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一直觉得人要多经历,多读书,才会更加通透地理解人生。

而书店和图书馆,就如同城市里的一小片绿洲,是离生活最近的诗和远方。



在一个喜欢的城市读一本喜欢的书,是我所喜欢的事。

这个周末,我幸运地同时实现了这两个愿望。

南京晓书馆,以后我会常来的。

Tips:11月12日起,南京晓书馆正式免费开放,想去的读者,可以通过晓书馆官方网站,或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
作者:柒公子


    关注 一块去远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