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宝宝为什么拒绝奶瓶,这篇文章都能解决了!

 

你知道宝宝以前一气喝一瓶,大了会拒绝奶瓶吗?...

导读:

这篇文章敢起这么大的名字,说明绝对是干货!

文章知识点非常密集,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无论是喝母乳还是瓶喂,都必须学会控制:呼吸—吸吮—吞咽,这三者的协调,是一切的基础。

3月龄内,孩子本能的会吃奶,大一些后,吃奶就转为要学着掌握这项技能了,如果这三者没调控好,以前吃的好,也会出现拒奶等问题。

那到底怎么给孩子引入奶瓶;孩子拒绝奶瓶后该怎么办;换了各种奶瓶、奶嘴、不同人喂养,孩子还是拒绝。种种问题,看完文章,都能解决了。

下面请看马老师的文章吧:

目 录

  1. 宝宝拒绝奶瓶?也许是你忽略了这些细节
  2. 奶瓶引入的技巧
  3. 宝宝拒绝奶瓶怎么办?
  4. 强调和感悟

一宝宝拒绝奶瓶?也许是你忽略了这些细节

之前写的《送一份“背奶全攻略”,让你上班、喂奶两不误!》,很多妈妈留言想了解如何让宝宝接受奶瓶。

有妈妈说,宝宝在月子里奶瓶吃的好好的,实现完全母乳亲喂一段时间后,再想给宝宝喂奶瓶就怎么都不接受了。马上要去上班了,现在很担心宝宝在家怎么办。

有妈妈觉得自己奶量明显下降了,但是宝宝拒绝奶瓶补充,眼看着体重不长,很让人揪心,难道只有断奶这一条路了么?
为什么有些宝宝会强烈拒绝奶瓶呢?
如何正确引导宝宝逐步接受奶瓶喂养?

瓶喂与母乳亲喂的差异

对于出生三个月以内的宝宝来说,寻乳、吸吮、吞咽是本能反射。在这期间,给予宝宝奶瓶喂养,会很容易成功。

而出生后三个月左右,很多本能反射都会自然消失(每个宝宝本能反射消失的早晚不同),包括寻乳、吸吮、吞咽。取而代之的相同反应就是宝宝所掌握的技能了。

也就是说,以前你摸摸宝宝的唇周,宝宝就侧头寻乳,现在你同样的触摸,宝宝并不能把这个动作和吃奶联系在一起。反而是在看到妈妈乳房或者奶瓶的时候表现出想要吃的表情和动作。



以前乳头或者奶嘴进入宝宝嘴巴,宝宝马上就会开始吸吮和吞咽,除非吸不出或者呛到、喘不过气,否则很少在中间主动停下来。但是现在,如果不是宝宝主动想吃奶,你塞进去他就顶出来,或者含着跟你乐,只要他不想吸,你催也没用。奶流到嘴里他可以含着或者吐出来。

你会发现,越大的宝宝,拒绝的能力越强。

很多宝宝是奶瓶喂养为主,到他们三四个月的时候妈妈会疑惑,明明以前奶瓶吃得特别棒,现在怎么越吃越少,而且看到奶瓶就躲?

而有些要返回职场的妈妈,本来很开心自己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实现了全母乳喂养,可是等她们要上班了,发现宝宝不肯吃奶瓶。喂养的压力陡增,让她们进退两难。

有些妈妈甚至后悔自己没有早点让宝宝开始用奶瓶,对于那些辛苦的从混合喂养追到全母乳亲喂的妈妈更会怀疑自己给宝宝断了奶瓶是不是做错了。



其实,无论是否早于三个月就让宝宝适应奶瓶,如果喂奶瓶的方法错了,都会在之后出现程度不同的抗拒。如果方法对了,哪怕三个月之前从来没有用过奶瓶,宝宝也有机会很快学会奶瓶使用的技巧,很好的切换瓶喂与亲喂。

是的,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有以下三点。

其一,对于宝宝来说,母乳亲喂与奶瓶喂养的技巧是不同的。

乳房亲喂时,宝宝需要深含乳,而宝宝使用奶瓶时,含住和吸吮挤压的位置更靠近奶嘴前端。

母乳亲喂时,乳汁的流速受妈妈喷乳反射(俗称奶阵)的特点影响,乳汁的喷射是脉冲式的,当然每个妈妈的喷乳特点不同。而奶瓶的乳汁流速受瓶身倾斜角度和奶嘴开孔影响较多。

母乳亲喂时,宝宝更容易掌握控制技巧,比如催促(流速慢时)、躲避(流速快时)、奶阵间歇休息。而使用奶瓶的控制主要在喂养人,越小的宝宝越不容易掌握控制技巧。

其二,无论亲喂还是瓶喂,想要顺利,都离不开“吸吮-吞咽-呼吸“的三者协调。

正常的吸吮模式是,新生儿或者流速快时每秒吸吮1次,配合1次吞咽,1次呼吸。对于大宝宝和流速较慢时,每秒1次吸吮,吸吮2-3次吞咽1次。连续吸吮10-30次停顿休息。



而对于较弱小的宝宝、早产宝宝吸吮吞咽过程中呼吸常常不呼吸,连续吸吮次数少。亲喂时能获得更多的休息,消耗更少,而瓶喂带来的压力更大。

其三,口腔功能对吃奶能力的影响很大。

这包括了口腔敏感度(易出现呕吐反射)、舌功能(影响吸吮运动的灵活)、吞咽功能(溢奶、呛咳频繁)、口腔闭合功能(影响吸吮时口腔负压)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宝宝母乳亲喂和瓶喂都存在问题,需要专业医生或哺乳顾问的评估。

当选择奶瓶喂养时,奶嘴形态的选择和瓶喂的技巧就非常重要了!

二奶瓶引入的技巧

如果你的宝宝还从来没有用过奶瓶、奶嘴,你可以先做以下尝试:

  • 将宝宝抱坐在你的大腿上,确保宝宝上身偏直立,头颈背部给以充分的支撑,确保宝宝头部可以稳定且自如的控制。同时宝宝下半身坐姿稳定,双腿放松,自然弯曲,而不是蹬直。
  • 不要强行压住宝宝的手,允许宝宝尝试摸或握着奶瓶。
  • 用奶嘴的顶端温柔的摩擦宝宝嘴唇与唇周,让他熟悉奶嘴的触感。当宝宝张开嘴,不要急着往里塞。而是让奶嘴沿着宝宝的牙龈和脸颊内侧摩擦,同时观察宝宝的表情,如果宝宝能够接受就继续下一步。如果宝宝抗拒奶嘴的触感,就下次找到合适的机会再尝试。
  • 将奶嘴沿着宝宝上颚滑入,当宝宝含住并尝试吸吮时,配合宝宝的吸吮动作,轻轻的向外向下轻拉奶瓶,给宝宝舌面按摩刺激,注意动作要轻柔并且跟宝宝吸吮节奏一致。(避免向口腔深处塞,避免奶嘴前端压倒舌头后部,引发宝宝呕吐反射,这会导致尝试失败。)
  • 观察宝宝的表情,感觉他接受了奶嘴,并且专注的吸吮,就可以慢慢抬高奶瓶,让乳汁缓慢的流入宝宝嘴里。
  • 当宝宝连续吸吮-吞咽,并且呼吸顺畅时,保持奶瓶流速的稳定,随着乳汁的流出,逐渐抬高奶瓶。如果宝宝呼吸急促或者宝宝想要停止吸吮了,主动将奶瓶放低,避免乳汁流出。
  • 如果宝宝继续吸吮,就再次抬高奶瓶。如果宝宝表示拒绝,则停止再喂。
如果你的宝宝拒绝奶瓶,但是并不抗拒家人的照顾,互动良好。而且你已经恢复工作,每天离家在8小时以上,可以暂停尝试奶瓶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用宽口的小杯子来给宝宝少量补充。让宝宝习惯:

  • 妈妈一周大部分日子里白天不在家
  • 宝宝能够适应妈妈冻奶的味道
  • 家人逐步熟悉给宝宝补充喂养,但并不强迫他接受
一旦宝宝接受了白天其他家人给予补充喂养的方式,再来重新学习使用奶瓶,往往会很快就掌握奶瓶的使用技巧。

在家人陪伴宝宝学习使用奶瓶的初期,有几个小细节需要注意

  • 不要用对应月龄&体重的标准瓶喂量去衡量此时的宝宝一顿奶瓶喂得是否足够。要观察全天的“瓶喂+亲喂“的总量,对于瓶喂还有困难的宝宝就需要亲喂的次数多一些。而已经学会了使用奶瓶的宝宝一顿奶从20ml-150ml的波动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他的食欲和情绪总在变化,只要他示意拒绝,就要停下来,等下一顿再尝试。
  • 喂奶的频率不要用固定的时间表,要根据宝宝之前几顿吃奶和睡眠的情况来随时做出调整。在宝宝能够吃饱一顿的前提下,2-3个月的宝宝可以间隔2小时左右进食,3-9个月大的宝宝可以间隔3-4小时进食。而如果宝宝在前面一两顿都吃得少,下面这一顿的时间就要往前挪一点。如果宝宝在上一顿奶吃很饱之后困倦但没有睡,那么这一顿就可能吃得少一些,等他睡个小觉,起来再大吃一顿。
  • 宝宝吃得太慢了,为了让宝宝一顿多吃一些,就要不停的喂么?有些家人会连续一小时不停的摇着奶瓶,尽全力让宝宝都吃下去。这样做其实是错误的。每次瓶喂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0分钟,避免宝宝边吃边玩,或者无视宝宝的抗拒强行喂奶。吃好睡好玩好,才能建立起更好的生活习惯。当宝宝因为挫折或者其他原因拒绝继续尝试,尊重他,才能换回更多信任。
  • 宝宝吃的可快了,“一口气就能喝光一整瓶“,这是好事么?恰好相反,如果宝宝吃的太快,或者因为给宝宝喂奶瓶的人技术”过于熟练“,而让宝宝不能停顿,这会干扰宝宝掌握控制奶瓶流速的学习,不利于宝宝长期的主动使用奶瓶。而且还存在乳头混淆的风险。这里说的是刚开始改用奶瓶时的情况,等孩子完全熟练掌握了,就不怕了。为啥说开始时会干扰呢?和前面讲的“呼吸-吸吮-吞咽”的协调有关。三月龄前吸吮吞咽是靠本能,三月龄后则是自主能力。如果早期吃奶中间不停顿,那么宝宝在三月龄后,吸吮吞咽过程中不会调整呼吸节奏,常出现闭气吃奶的情况,孩子就不愿意用奶瓶了。为啥大孩子还会乳头混淆?因为孩子掌握不好瓶喂的流速和母乳亲喂的流速。
  • 如果宝宝接受了奶瓶,但是还不熟练。在喂奶过程中拍一次嗝,而不是等都吃完了再拍。
  • 尤其是当你感觉宝宝一开始吃得特别“猛“,吞咽声音大,呼吸急促,就更有必要先停下来,让宝宝调整好呼吸。此时拍嗝,并不一定能拍出”嗝“,重点是让宝宝放松下来,避免他因为不舒服,而抗拒再用奶瓶。
  • 如果是习惯侧躺喂或者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宝宝,不拒绝尝试奶嘴,但抗拒抱坐的瓶喂姿势,可以尝试让宝宝侧躺着吃奶瓶。但是这样会让耳部感染的风险增加。千万要注意控制好流速,确保宝宝使用奶瓶过程中呼吸和吞咽平稳。
  • 对于计划返回职场的妈妈,无论你打算让家人替代你照料宝宝,还是想要聘请育儿嫂,都需要给她们足够的时间与宝宝磨合。引导她们熟悉宝宝的脾气,清楚宝宝的表情、声音、动作意味着开心、接纳、抗拒、烦躁……她们越熟悉宝宝,越能在你上班后照顾好宝宝。要拒绝那些漠视宝宝的情绪,刻板的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意愿照料宝宝的人来帮助你。

三宝宝拒绝奶瓶怎么办?

如果妈妈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

  • 买了很多不同品牌的奶瓶、不同型号的奶嘴;
  • 从早到晚不同时机都做过尝试;
  • 全家人都轮流做过尝试
宝宝都不接受!

那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如下的调整,哪些适合你的宝宝:

1.不要在宝宝太饿的时候尝试使用奶瓶

学习任何的新技能都需要耐心,当宝宝特别饿的时候是没法有耐心的去接受不喜欢的“挑战”的。根据宝宝日常的喂养规律,推算出宝宝应该可以喂奶但还不太饿的时候进行尝试,只要宝宝肯主动含住奶嘴,哪怕这一次只喝到20ml左右,也是成功的。

2.喂奶瓶与喂母乳的姿势不同

给宝宝建立喂奶瓶的姿势习惯,比较容易成功的方式是让宝宝坐在大人怀中,面朝外,宝宝看着熟悉的环境,或者吸引他兴趣的景致,更能放松接受瓶喂。



比如,有的宝宝要在固定的房间里才能好好吃奶瓶,有的宝宝要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就会顺畅的喝完一瓶奶。

但是,在抱着宝宝喂奶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宝宝头颈部的支撑,如果宝宝低头吃奶是不利于吞咽的,也很可能让宝宝因为吃得不顺畅而失去耐心。

3.尝试奶瓶时,妈妈暂时离开家

对于有些宝宝来说,只要他知道妈妈还在家里,无论怎样诱惑,都不会接受奶瓶。所以,妈妈需要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离开家,让宝宝与代为照料的家人建立信任和接受奶瓶喂养。

4.让宝宝主动含奶嘴,而不是用奶嘴撬开宝宝的嘴

在宝宝学习使用奶瓶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强迫宝宝接受。就算最开始的强迫能有点效果,但聪明而倔强的宝宝也会在“斗争”中,掌握更多拒绝的技巧。如果他不能阻挡奶嘴被塞进来,他也可以含着或者咬着,但就是不吸吮。

要用奶嘴轻刷宝宝的唇周,表情温和的邀请宝宝张开嘴试试看。当宝宝张开嘴时,奶嘴要沿着宝宝的上颚滑入(避免对着宝宝的舌头塞入)。让宝宝尽量含到奶嘴的宽阔处,就像含妈妈乳房一样,上下唇外翻,偏心含住大部分的奶嘴。
5.控制奶瓶流速

母乳喂养顺利的宝宝对奶的流速控制与妈妈喷乳反射的特点有关。所以,代替妈妈喂奶瓶的家人,就要注意控制奶瓶的流速接近妈妈母乳喂养的特点。

习惯了慢慢吃奶,奶速稍快就会呛咳的宝宝,就需要奶瓶的流速也稍微慢一点,宝宝一旦呼吸急促了,还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习惯了吃冲奶,奶阵一过去就焦躁不安的宝宝,就需要奶瓶的流速也稍快些。

6.让奶瓶上有宝宝熟悉的气味

可以让喂奶瓶的家人穿着妈妈的睡衣,或者把拍嗝时用的纱布巾裹在奶瓶上,让宝宝感受到熟悉的气味。

7.尝试不同温度的奶

不同的宝宝对奶的温热程度可能有不同的偏好,有的喜欢凉一些,加热的温度高了,就不肯喝。

有的宝宝喜欢喝到的奶一直是温热的,如果喝了一半奶凉了,就不想要了。这种情况下,瓶中的奶不能太多,需要另用一个瓶子继续温着一半的奶。

但有的宝宝喜欢一瓶到底,中间换了奶嘴就不肯再喝了,那就要用同一个奶瓶奶嘴续上热乎乎的奶接着喂,而不要在中间换奶瓶奶嘴。所以,家人需要摸清楚宝宝的喜好和习惯。

8.尝试不同的奶嘴

选择奶嘴时,并不是最贵的、最新款的、别人用着好的,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宝宝的才是最好的。

通常建议先选择长而直的奶嘴(常规建议,具体情况得具体灵活分析),而不是短小的,或者塑形的奶嘴。这样利于宝宝含住。奶嘴的底部也不是越宽阔越好,要根据宝宝含住的感受。
网上有个分享家里小孩抗拒奶瓶,但是家人在奶嘴上套了个圆鼓鼓的馒头后,孩子就肯吃了,我猜这是因为孩子在奶嘴改造后,含住的口型、口腔触感、吸吮时口腔内的压力感觉和吸吮动作的流畅让她找到了吸吮妈妈乳房的感觉。

就像我虽然是驾龄二十年的老司机,换个新车还得适应磨合些日子呢。

9.分散注意力

当宝宝能够接受奶嘴,但因为吃着不顺利而有点烦躁时,尝试在屋里溜达,和宝宝说话、唱儿歌……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安抚他的情绪,鼓励他继续努力。

10.尝试迷糊奶

曾经有过成功使用奶瓶经验的宝宝,可以尝试在刚要睡熟或者刚刚睡醒时喂,比较容易成功(注意哦,这不要成为常态,只是解决问题的尝试)。但一定要小心控制奶瓶的流速,如果流速太快,就可能导致宝宝惊醒,继而会强烈抗拒。

四强调和感悟

我还是要再啰嗦一遍!

在做所有以上这些尝试之前,最重要的是替代妈妈给宝宝喂奶瓶的家人,要先跟宝宝建立亲密关系。日常要多抱宝宝,多陪伴玩耍,让宝宝产生足够的信任。

如果只是在喂奶瓶的时候才去抱宝宝,尝试的不顺利就紧张的做更多“努力”,就会让宝宝对母乳亲喂以外的方式产生抗拒。努力越多,就会离目标更远。

这个学习的过程短则一两周,长则一两个月,需要家人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细致的观察。不要因为大人过于急迫,导致挫折中的宝宝更加烦躁不安。

对于职场妈妈来说,越是亲喂特别好的,宝宝越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母乳亲喂以外的方式。而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宝宝往往会先调整自己的吃奶时间表,和妈妈在一起时主动吃更多次,并不会真的让自己挨饿。

而即使学会了使用奶瓶,他也几乎不会像完全瓶喂的宝宝那样一顿吃很多的奶,所以,妈妈不能用完全瓶喂的同月龄宝宝的奶量,来衡量自己的宝宝是否“吃够”了,这样会给自己和自己的宝宝更大的压力,也容易导致替代你在家里给宝宝喂奶瓶的家人做出更多“错的努力”。

即使宝宝就是不肯接受奶瓶,6月龄以上的宝宝,也可以学习用杯子来喝奶,这样反而省了未来戒奶瓶的麻烦。

宝宝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和新技能的学习、成熟的驾驭,都需要妈妈更懂得孩子的回应,更耐心的观察引导,以及获得家人更多的支持。

这么好的文章,不点在看和分享,还能干啥?


    关注 儿科医生孔令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