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广州的超级文和友,真的值得去吗?

 

何来尘埃飞舞...



太古汇旁的超级文和友火了
斥资2亿、80年代建筑风格
试营业阶段每天爆满,风头一时无两
妥妥地占据广州餐饮的顶流
但对它的看法却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贩卖情怀,有人说纯属噱头
如此火爆,究竟值得去吗?
六月的最后一天,约莫晚上8点,我们到达了超级文和友。

尽管在7月11日前,超级文和友都是试营业阶段,但前来排队的食客却无惧广州33度的高温,在混杂着汗臭味的露天空间,为了一桌龙虾认真守候。

拿到号码的时候,前面已经有高达900多桌在等待,网上传言「日均排队4小时才能吃到文和友」,看来不是在开玩笑。
有位喝到面红耳赤的大姐,嘴里叼着一根牙签,从里头慢悠悠走出来,冲着排队的人群大喊:「唔好排啦,一d都唔好食」。

所有人面面相觑,没有说话,排队的心仍未动摇。

正值无聊,跟旁边的情侣吹水,才得知他们刚从太古汇逛完展过来。我们好奇打探,两口子到底排了多久队。

他们却腼腆回应:「花了50元买了黄牛,下两桌就到了」。

尴尬气氛在来回飘荡,突然想通石牌桥站外「某师傅」排队长龙突然消失的原因。
收到手机通知的时候,已经过了3小时40分,我们终于顺利入座。

于超级文和友店巡视了一圈,反倒发现了不少奇观。

仔细窥看楼下食客,十有其九是平时那拨离开空调房就口吐芬芳的食客。现在他们竟愿意在闷热的空间,手里紧握大葵扇边剥小龙虾边拼命摇晃。

在楼梯转角,溜进一位食客,当她发现没有座位,就随便找了一个位置站着吃完。

至今仍想不通,到底是美味佳肴驱使他们放下原则,还是复古情怀让他们返璞归真。
仔细打量菜单后,我们点了一盘干锅小龙虾,那种麻那种辣,丝毫没有迁就广东人的嗜辣能力,我们吃得起劲。

这时,旁边湖南大姐突然传来一句「怎么这些虾的风味跟长沙店有点不一样?」

我们愕然,却笑而不语。
在超级文和友,除了能吃到长沙小龙虾、臭豆腐,还能一尝诸如阿婆牛杂、炒螺明、八珍煎饺等广州标志性的地道美食。

同行的一位朋友,数年前在宝业路买醉时,慕名帮衬过炒螺明。

他入木三分地吹嘘着炒螺明,描述着他打扮得花枝招展认真炒螺的情形。

但他怎么会想到,这位曾经被城管驱逐过无数次的中年男人,竟然唱着咸水歌,把店开到了广州最繁华的CBD。


「对面冼村没拆完,这里又盖新的?」一位阿叔在喃喃自语。

自从超级文和友亮相太古汇裙楼后,围绕它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

一面偌大的玻璃,包裹着整栋80年代风的老旧砖房。霓虹灯牌、裸露的空调机、广味甚浓的横梁标语、复古牛皮癣,人为修葺的斑驳痕迹随处可见。

在寸金尺土的CBD商圈,这种魔幻现实的视觉冲击,像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其实,CBD出现「反主流」店铺并不罕见,在高端商场打造抓人眼球的异类设计,这种商业营销策略一向备受追捧。

和长沙海信广场店的选址如出一辙,广州超级文和友选择在天河CBD高端的太古汇裙楼落户。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太古汇店同样复刻了长沙店的80年代设计,同样是照搬老店的商业模式。

甚至特意迎合广州口味,放出20%空间,招商引进阿婆牛杂、炒螺明、庙前冰室等一批颇有广州特色的代表性品牌。
天时地利,加上万全之策,不爆红也天理难容。

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超级文和友来到广州以后,同样的配方为什么就水土不服了?为什么议论声源源不断?

不伦不类的老城区建筑风格,像店内的小龙虾一样,既损失正宗湖南风味,却又没迁就广州人口味,尴尬地在CBD卖力「表演」来讨好观众。


广州自千禧年后,老城区及城中村都在不断演化。

近年来市政不断摘去鲜花,然后种出大厦,铺天盖地筑起「石屎森林」来缔造一派繁荣,但背后却往往「顺得哥情失嫂意」。

在地皮最贵的商厦、繁华的CBD地段把真正的老建筑拆除,再改建一套仿古建筑,显然对旧城的致敬表现得诚意不足。

反倒是硬生生地把其捧成了网红打卡店,用噱头去吸引广州人甚至外地游客。
许多人口口声声所说的情怀,不过是用复古滤镜随手一拍,上传发送,半炫耀地证实自己到此一游,仅此而已。

超级文和友在闹市中建旧楼,和复兴后的东山新河浦、恩宁路「大三巴化」性质一样。

不伦不类的风格看似是基于历史底蕴下的多元化创新杰作,但实际却是不停呼唤游客交智商税。


去年,米其林在广州终于评选出二星,却被本地人痛骂「米其林根本不懂广州」。

对于广州味道,每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绝不是穿着正式隆重的晚装,在高端酒店品尝性冷淡盘子里摆出的「一人份」。

在强大的广府文化加持下,广州人自有一套坚不可摧的美食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不时遭受着文化输入冲击,传统情怀、市井味道统统在夹缝中艰难挣扎。
长沙超级文和友进驻广州,虽然招商进驻不少广州老字号美食品牌。

但其实,他们却未能真正读懂广州美食。

广州有很多美味的市井美食,不需要特意复刻一个80年代的就餐环境。在骑楼、在小巷最原生态的环境,就能吃得有滋有味。

可惜,这般好光景早就一去不复返。

太平沙骑楼底宵夜的情景,在岁月巨轮中消失得无影无终。最有发言权的为食老饕,都只能无奈叹息吃多一天得一天。

一向令老广趋之若鹜的阿婆牛杂,谁料始终却敌不过被商业化,「阿婆牛杂满天飞」的盛况却令情怀失真。
写到这里,不禁发问:难道广州倾注情怀的市井美食要登上大雅之堂,就需要得到靓丽的包装,才能被人深刻记住吗?

坊间有句俗语「春鳊秋鲤夏三鯬」,这些年由于水坝越修越多,生态环境破坏,现在到了夏季,市面上的鯬鱼(鲥鱼)却少之又少,甚至出现「西江再无三鯬」一说。

超级文和友复刻80年代的老城区建筑也能制造广州人的躁动,由此不得不反思,我们在改造和传承时,是否应该顾及后果,以长远为重?

广州真的不需要再多一个超级文和友来教人读懂情怀。
临走时,回头看了一眼在夜幕下灯火通明的超级文和友。

几个西装友卸下生活的盔甲,露出浸满汗水的背心;刚遛完狗的阿叔阿婶踢着人字拖,点了几瓶珠江纯生和几碟风味小吃,操着一口纯正的老广腔,指点江山。
眼前的一切,我以为自己身在城中村的大排档。直到一旁两个打扮时髦、全身武装着各类爆款单品的女孩冲过来,亮起手机闪光灯争相拍照,一切又回到了几小时前排队的喧嚣。

风潮总会过去,新鲜也总会过去,唯有这一夜,会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撰文:24小时内完成采编出稿的荷叶
编辑:只吃到小龙虾
外卖
的Delyn
设计:置顶的全自动设计生成器小郭
摄影:嫌菜少又吃不饱的Santo
部分图片来源@拍照的子木
感谢大力、Mari对本文的支持
商务联系  15920571295


    关注 Livin广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