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  好好把伤口,熬成缠绵的红豆

 

吃好吃的时候应该开心的笑着啊...

鸡蛋、面粉、蜂蜜、黄油,浸泡了一夜的红豆褪去坚硬的壳,开始柔软起来。一颗圆润的铜锣烧,上色恰到好处,将红豆蒸熟、熬煮、透凉、澄清,再加上砂糖、琼脂,细细地熬好,舀一勺置入微微焦黄的面饼中,咬一口,甜糯中带着些些咸味,混杂着面饼醇厚的香,食物的相克相生总是自有它的道理。
厨房是让人宁静的地方,须得投入十二分的认真,一如德江奶奶的话:要好好地款待红豆,它们从地里长起来多么不易,你要细细倾听食物的话,它们晒过的太阳,吹过的风,让一颗红豆成为一颗红豆,让铜锣烧成为铜锣烧。

《澄沙之味》,一如春夏的一株樱花,静静摇曳,静静荣枯。

关于食物

店长,一个中年男人,一如《深夜食堂》里的老板有一张不苟言笑的脸,日复一日地制作铜锣烧,外叫的红豆沙馅料,食客寥寥。

“我不喜欢吃甜食”店长皱着眉头。

“那么,你为什么要在铜锣烧店里工作呢?”德江奶奶问,她对着眼前的红豆一如孩子惊喜地面对陌生的世界。

店长蹙着眉头,在这个世界他是一个多么没有存在感的存在。唔,一如外叫的那些红豆沙。
食物之于店长是什么呢?是不得已的谋生罢。他曾经因为打伤人而入狱,出来时母亲已逝,债务缠身,他制作的铜锣烧多么心不在焉,大量的残次,慷慨地赠送,大概食物也只是为了充饥而已。
市侩的老板娘甚至要将铜锣烧店改装成兼卖大阪烧,食物不过是商品,大阪烧也好,铜锣烧也好,都没有什么不同。

可是,在樱花开放的季节,一个曾经患上麻风的奶奶来到这个小店,她告诉店长,她已经做了50年的红豆沙了。
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啊,德江奶奶说,美好的食物总是急不得,如同男女相亲,总是需要一些时间让他们熟悉彼此,一锅红豆沙需要用漫长的等待来制作,而一门手艺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雕琢。
而红豆沙之于德江奶奶,是用尽一生时光的味觉记忆。生于战乱,年幼患病,青春时光被隔离于麻风病区,孤独落寞中仍然记得的是母亲最后给自己做的一碗红豆饭,大概德江对于红豆的执念便源于此。此物最相思。
当德江开始帮助店长制作红豆沙,她便像闻到花香的少女欣喜雀跃,她对待食物如此严肃,如同进行某种仪式,是啊,如今的食材如此轻易可得,饭店琳琅,口味繁多,远离了耕种的都市人没有那个空闲去关注植物漫长的生长和加工,然而德江懂得,她用大把的时间去倾听食物的低语,在她的手里食物是活生生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德江静静地表达着生活的敬意。
年轻女孩或许不会懂得麻风病人被隔离被放逐的孤独,她日复一日地来到铜锣烧店,并将那些残次品带回家,她吃饭的时候认真得可爱。后来我们知道,她有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不能像暗恋的学长或是那些普通的女孩儿一样继续念高中。

一间小小的铜锣烧店将店长、德江奶奶、女孩儿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如同一家的三代,维持着淡淡的感情线索,却又各自满怀心事。


甜蜜的红豆最是能够抚慰人的伤口,奶奶做出了焕然一新的红豆沙,有了存在感的红豆让店长有了隐隐的笑容,小店门庭若市,美味的食物让所有的人都多了那么一点点幸福。
“吃美味的食物应该笑着啊”德江奶奶说,嘴里甜了,心里就不苦了。

关于生死

不同于《小森林》着眼于人与食物,红豆沙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引子,在《澄沙之味》里更多的是关于人生、关于死亡的思考。
“请问,这门口的樱花树是什么时候种上的呢?”德江太太应聘时问店长,这让店长有些不知所措,为何要追溯一颗樱花树的诞生?它长在那里,花开花落,岁岁年年,如此而已。
德江太太常常望着樱花,光与影之间她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患过麻风的行将就木的老人,她似乎也像那些穿着制服的高中生,青春、美好、热爱生活。
然而现实对她远没有那么宽容,扭曲的手指暴露了她的疾病,顾客减少,德江太太也落寞了,她回到麻风病村,等待着那一场孤独的死亡。

“麻风病人都没有墓碑,他们死后就会种一颗樱花树”德江太太的好友告诉店长和女孩,他们三人显然已经超越了店长与雇员与食客的关系。

原来一颗树的出生并不是不可计算,它们和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界,人世的轮回如同自然界的荣枯,该凋落的凋落了,新的东西便会长出来。
电影最后德江布满皱纹的脸沐浴在阳光下、她用苍老的声音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没有意义,也许我们一事无成,但我们用眼睛看过、用耳朵听过、用心感受过,那么在这人世间渡的这场是非便是值得。

关于活着,我们有太多的尺度来衡量它的高度、长度和质量,而《澄沙之味》更像从植物的角度来看待人的生命,初生如蓓蕾柔弱,年轻时如繁花绽放,呆到老时随风而逝,叶落归根,没有过多的意义,却承载了所有的意义。
电影中用大量的镜头来拍摄植物,一颗颗红豆,一簇簇樱花,一片片森林........也更让电影有了禅的意境,用这样的视角看待生命,很清新,却也很意味深长



不论是店主还是德江,或是青春困惑的女孩,他们的活着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们似乎早已被生活抛弃,成了蜉蝣一般存在,但是他们认真地活着,即使痛苦仍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欣喜,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一些快乐,有一些忧愁,对世界有一些怨恨,又有一些感谢。

关于自由

“我们也想生活于明媚的世间”女孩翻着一页页麻风病人的图片读这上面的话。1996年找到预防麻风的方法前,所有的病人都被强制隔离。

在麻风病区,当年的病人垂垂老去,他们肢体萎缩,即使病愈,也再也没有走出隔离区。

“即使我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态度,但有时候还是会被世间的逼迫压垮” 德江太太写信告诉店长,此时的她心里明白,因为自己得过麻风,食客都不再来店里吃铜锣烧了。
社会给麻风病人的束缚不仅仅是那一片隔离区,更是排斥与偏见,这让我想起《摩托车日记》里切格瓦拉在麻风病区坚持与麻风病人同食,长久被异化的病人们接纳了他,没有了心灵的束缚,他们很自由。

当已近耄耋的德江踏上外面的樱花小径,第一次被聘用,在陌生而熙攘的世间见到那些健康又朝气的生命时她应当也是如此快活。
初中女学生们讨论着学校里枯燥的数学,这她们青春年岁里最想要逃脱的事情。

“想要逃课便可以逃一次”德江对于年轻的孩子们满是羡慕,“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自由的”。她告诉她们,孩子们还有大把的岁月,德江奶奶却只有这短短的自由时光了。
人生活在世间总是会有不得已的时候。

中年的店长为了还债被禁锢于这间铜锣烧店,只有日复一日的铜锣烧与他为伴。

年轻的女孩被禁锢于家庭的破碎与家务的繁琐。

还有那只叫马尔文的黄色小鸟,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外面是禁止饲养宠物的公寓。

“我离家出走了”女孩说,她却像那只笼子里的小鸟一样无处可逃。

“德江太太答应我帮我养这只鸟,那时候月亮爬到樱花树上,很美丽,这是德江太太、我和月亮三人的约定。”

但德江太太最终还是离去了,一个一辈子都没有自由过的人,却真正懂得自由的含义。她最终将黄鸟放飞,自然才是它的归宿,而不是某个可以饲养宠物的地方。
而当店主真正爱上铜锣烧,他也开始懂得了自由。离开了小店,他在春日游客如织的樱花下摆上铜锣烧小摊,沉默寡言的他突然张开喉咙:铜锣烧,美味的铜锣烧。

这一声叫卖如同那只冲破笼子的鸟,自在欢腾地飞翔于苍翠之间。

后记

河濑直美这部《澄沙之味》故事是清新宁静的,但题材很沉重,从中可以体悟到导演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一种冷静的观照。


近些年许多日本导演都选择用一种平静的方式聚焦于自然、食物等最朴实的事物来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论是是枝裕和还是河濑直美或是山下敦弘,尽管仍有小津电影的传统,但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记录下当代社会、观察人类情感。

《澄沙之味》相较于《海街日记》似乎想承载更多的哲理,终究显得有些直白,但树木希林这个戏精将一个麻风老人的可爱与忧愁演绎地太催人泪下,颤抖低沉的声音将道理娓娓道来的时候总是让人心里一震,扮演店长的永濑正敏,九十年代曾在贾木许的《神秘列车》中扮演神经质的日本青年,转眼二十年过去,永濑正敏的沧桑感也入木三分。
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澄沙之味》是一部真诚有深度的优秀影片,尽管不如《海街日记》受到的关注高,但非常值得一看。
另外推荐山下敦弘的《天然子结构》,不如《深夜食堂》系列名声大,但很治愈。


    关注 不信糖便信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