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信仰

 

一个人应该信仰他的良知。因为即使神灵不存在的时候,只要他活着,他的良知就会存在。...

1.

对未来的恐惧,来自于未知。

而成长,是一个不断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如果你走在了这条路上,那么你就拿到了一张意义的地图。

2.

未知将会永远存在,因为变化会永远存在。但永远存在,并不意味着不能将其减少到可控的程度。

未知是长期风险。

能够平衡长期风险的,只有长期稳定,并且能够满足不断精进这一标准的事物。

这很抽象。

但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

货币贬值是长期风险,而能够平衡这种长期风险的,是长期稳定,并且不断增值的资产。

譬如好地段的房产、优质股票,拥有一家好的公司,以及最本质的,不断学习的「自我」这一年化增长至少15%的人力资产。

你需要提高未来的可预测性。

而提高未来可预测性的唯一方式,就是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并且不断让这种习惯拥有更好的表现。

3.

不断优化的习惯,能够让你看起来更好。

因为这能够赋予你更多的自信,接下来,这种自信会让你分泌更多感觉良好的血清素,他人对你的赞美与对你未来的良好预估同样会让你分泌更多血清素。这种血清素本身,又让你感觉良好,拥有更多自信。拥有更多自信,又让你勇于挑战更好的表现。

这完成了一个正向馈环。

但不只是如此。

不断精进的习惯,还是秩序与混乱的模拟演练,让你面对复杂性更高的生活时,拥有更好的心态。

习惯需要周期性的重复。这种重复,是秩序。

而提高习惯的表现,又需要短暂且高强度的刺激。这种短暂且高强度的刺激,是混乱。

也就是说,你每天都可以做10个俯卧撑,但如果你想要做20个俯卧撑,那么就需要偶尔让自己尝试12次俯卧撑,并慢慢将12次成为习惯。

当你准备好之后,就继续挑战更高的难度。

这就是周期性的重复与高强度刺激的交替。

不要担心你最后会没有可以进步的地方。

也不必担心你的运动表现会随着年龄下降。

随着你智慧与阅历的增长,习惯与精进,会从行为,转变到心态上来。

因为你会遇见瓶颈,遇见表现下滑。

这个时候,才是你真正需要战胜的东西——

也即人生的下坡路。

如何在下坡路上坚持?

如何在糟糕的时候还能够调整成最佳状态?

这是应对混乱必须的素质。

一个优质的将领,不是看他打了多少胜仗,而是看他会不会处理败仗。

4.

事实上,大部分长期胜利的人是脆弱的。

虽然他们看起来很好。

每天受到人们的赞美、他人敬佩的目光,的确会让一个人大量分泌自我感觉良好的血清素。

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同样也会成为让自己肩负更多重任的正向馈环。

但其中的危机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血清素这个东西。

一旦他的生活发生了难以预知的灾难,失去了他人的赞美,与敬佩的目光。

血清素也会消失。

这会带来成长中的大麻烦。当然,也是非常好的考验。

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

只有一个人,在不因为他人的赞美与敬佩,而仍旧能够坚持改善自我,甚至在改善自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大量的失败而又并未选择放弃,直到最后的成功。他的成就才是可持续的。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

长得漂亮的人的成功是可疑的;原本就处于社会更高阶层的人的成功是可疑的。

的确是可疑的。

因为这种成功,往往来自于天生的正向馈环,而非后天的培养。

这就意味着,他不可能成为被广泛学习的榜样。

而人们需要榜样。

又或者不如说,人们需要信仰。

当人们看到一个人,践行着某种更为永恒的,并且可以被广泛学习的原则,并因为这种践行而获得了广泛认知的成功之后。人们就会对那个原则产生兴趣。

产生兴趣,是产生信仰的前提。

人们会对每个成功人士背后的原则产生兴趣,直到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满意的信仰。

这就是为什么成功人士的自传如此畅销的原因。

每个人在本能之中,就知道正确的信仰的重要意义。

即使他们不知道意义是什么。

5.

信仰的意义是什么?

信仰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追求。

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平衡非理性的灾难。

灾难永远存在。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任何好事与坏事,都有发生的可能。

你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死掉,也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会不会瞬间消失。

只要让你感觉良好的秩序存在一天,让你担忧或困扰的混乱就存在一天——即使你并未对此有什么担忧或困扰,除非那一天已经来临。

如果一个人想要应对非理性的灾难,就只能诉诸非理性的追求。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遭逢人生的重大变故之后,常常会在宗教信仰中寻找慰藉的原因。

有人信仰上帝,有人信仰某个神灵。

儒者的信仰,是心中的良知。

信仰的选择没有十分严格的好坏标准,但拥有让信仰变得不好的因素。

让信仰变得不好的,是强迫他人接受的信仰,和没有成为信仰的信仰。

强迫他人接受的信仰勿需多提。

重要的是后者常常被搞错了:

不是当你说出“XXX是我的信仰”,那个XXX就真的成了你的信仰。

那只代表了你的意愿,或者说是「志向」。

你还要在确立志向之后,不停努力下去,不停接受考验。

直到你可以确认:

你愿意为了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

这才是真的信仰。

只有这种信仰,才能让你完美平衡那些非理性的灾难。

三年,五年的努力是不够的。

让最初的意愿,变成信仰,你至少需要十年的刻苦修行。

当你从这个角度,去看《论语》中那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你会看到志向是如何经过了十数年才变得坚定,最后才一步一步变成更崇高的「天命」般的信仰的。

只有当你建立了信仰,才能够平衡好那些非理性的灾难。

而不是一边口口声声标榜着不再惧怕,但每天都活在未来的担忧,或消极的逃避之中。

所谓平衡非理性的灾难,是当灾难并未发生的时候,你会平静,安稳,并且坚定行走不断改善的人生的每一步。

而如果灾难来临,你就会勇敢面对灾难,甚至与灾难共舞。

因为灾难对你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成最高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历史上有很多榜样。

找到他们,找到一个榜样。

然后以那个榜样为目标去努力。

你会看到苏格拉底是这样做的。文天祥是这样做的。每个愿意舍生取义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他们年轻的时候,信仰并未坚定的时候,其实也很糟糕,也会犯那些年轻人会犯的错误。

但是,当他们的信仰开始坚定,当那个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甚至是喜悦的,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并不意味着死亡。

而是正在经历的死亡,恰巧成了完成他们心中最高道德信仰的一部分。

他们可以选择妥协。

选择逃跑。

但他们愿意选择死亡。

因为那个时候,死亡是正确的。

他们准确判断了死亡的价值,然后勇敢奔赴了那有价值的死亡。

人生最大的灾难,就这样在坚定的信仰之中,被完美平衡了。

6.

信仰本身是极端的。

好的信仰,一定是善良的,坚定的。

但又是包容的,能够拥有妥协余地的。

那意味着这种信仰,能够对“何为正确”,在不同的时代,做出最平衡的把握。

当然,信仰也应该是节省的。

如果你必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很多的财富,才能看到你的信仰,那么这个信仰本身就值得怀疑。

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除了“良知”之外,更能够符合这个标准的信仰。

即使一个人要信仰某种神灵,

他也要明白,是怎样的力量,让他做出了这个判断。

唯一的力量,是他的良知。

一个人应该信仰他的良知。

因为即使神灵不存在的时候,只要他活着,他的良知就会存在。
图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


    关注 勺布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