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开口说「爱你」:沉默的中国父亲,是多少家庭的痛

 

你的爸爸说过爱你吗?...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丨一朵花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你的爸爸说过爱你吗?

这么简单的一个发问,却激起了无数网友内心的涟漪。

有的网友说“从未说爱但我深知他爱我”,也有人说“他没说过,我也不太相信他爱我”。



对于中国式的父亲而言,表达爱似乎是一种奢侈品。他们更习惯“父爱如山”的方式,沉稳沉重沉默。

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父亲愿意撑着肥胖的身躯为儿子翻越栅栏去买几个橘子,明明有重要的事却还要亲自送儿子远行,一遍遍叮嘱儿子出门在外要小心……

可是,他们却不愿意跟孩子说一声“我想你”“我爱你”,更不愿意给孩子一个饱含深情的拥抱
也正因如此,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角色虽然重要,却也缺少了一些温度。

但不会说爱,其实并不是一种美德。

真正的爱不应该被隐藏起来,藏起来的爱也许就成了一种伤害。
“我的一生都在找爸爸”

童年没有完成的事情就像一个魔咒,让人不得不强迫性重复。

而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她们可能一生都在亲密关系中寻找“爸爸”。

《北京女子图鉴》中陈可从小缺少父爱,虽然妈妈很爱她,但是缺少了人生中第一个异性的爱与支持。

在情感生活开始之前,她没有见过真正爱她的男人是什么样的,只能带着对理想父亲的期待,去寻找爱情。

虽然陈可在事业上拼搏奋进,可是她的感情生活却一直在颠沛流离。





她爱上过已婚男人,和男上司谈过恋爱,与富二代恋爱最终发现被玩弄情感……

陈可的爱情观一直是模糊的,一直在寻觅中磕磕碰碰。

父亲的指引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就是这么重要,即使父母离异,即使父亲忙碌,但是父亲这个角色也不应该缺席。

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都会有些“外强中干”,她们表面刚强坚毅,一副“我自己能行”的架势,内心却是一个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渴望而又恐惧。

  • 她们爱逞强,不喜欢寻求帮助。
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绝对不求助别人,尤其是异性。她们并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是处于一种害怕被拒绝的“假性独立”。



在她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男性力量的时候,需求只能被忽视甚至鄙视,长大后,求助男性也会成为她们的羞耻。

  • 恋爱中她们喜欢寻找有理想父亲感觉的人。
因为没有真正的父爱,没有经历过与生命中第一个重要异性的情感联结,她们只能靠想象来塑造一个理想父亲。

那个父亲可能比较高大,能给她关爱,能给她宠溺。

充满男性力量,能给她父爱的男性,总能吸引她们。而这些男人,未必真的适合她们,只不过是在弥补她们内心的空洞。

  • 自我价值感低,容易遭遇渣男。
她们往往自我价值感低,内心充满自卑。

在遇到异性关爱的时候,“被需要”的感觉会让她们觉得有成就感,也就是说男性给她们一点点爱,都会让她们奋不顾身。





同时,她们也害怕被抛弃的感觉,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她们会用各种委曲求全的方式,换得爱人的心意。

这样的恋爱心态,最容易让渣男趁虚而入。
“我活得还不如单亲妈妈”

缺席的爸爸,除了让女儿一生都重复“找爸爸”的魔咒,还很难在婚姻中获得幸福。

女性在婚姻中更注重情感需求,可是缺席的伴侣让她们的情感无处安放,明明有伴侣,活得却像个单亲妈妈。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决定离婚了,她说:

我累了想要抱抱的时候,他在打游戏;

我希望他带会孩子的时候,他在蹲厕所;

我想要说说话谈谈心的时候,他说我太矫情......

那我要这婚姻有什么用?

真的,男性缺席家庭后,女性会变得绝望,甚至面目可憎。

没有女性愿意变得尖酸刻薄,也没有女性愿意变成泼妇的模样。

可是如果她们内心积累了太多的压抑,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谁又能做到心平气和呢?
是啊,如果婚姻最终把女性变得“可怕”,那我们为什么要在没有温度的婚姻中生存。

更何况,一名“可怕”的妻子,最终还可能变成一名“可怕”的妈妈。

爸爸缺席后,相当于把100%的家庭责任丢给了妻子。

本应承担50%的妻子,突然迎接了“超级加倍”,她的焦虑与消极,只能传递给孩子。

妻子会把孩子拉到和自己同一阵营,潜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伴侣”,把老公排除到阵营之外。孩子也会认同自己的角色,像爸爸一样守护妈妈。

很多婆媳矛盾、“妈宝男”的诞生,原因都在于此。

前不久董洁晒出与儿子的一组写真,她身穿婚纱照,儿子身穿西服,宛如一对“夫妻”。



她说,她把自己当成儿子的小公主,有一种恋爱中女人的幸福。

将来儿子结婚的时候,还可以把照片拿出来,跟新娘比较一下谁更漂亮。



无形中,妈妈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爱人,把儿子未来的伴侣当成情敌。

时间久了,爸爸这个角色就被排除在外,妈妈的需求已经能够得到满足,爸爸的身份也就更加模糊。

就像李松蔚老师说的: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的。如果爸爸表现得很冷淡,那不仅是爸爸本人的选择,背后多少也体现了妈妈和孩子的意志。
中国式爸爸,到底在“躲”什么?

男性在家庭中的缺席,并非只是不会表达爱意,而是他们在躲避。

传统观念里,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就是要用事业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如果经常在家里围绕老婆孩子转,会刺激起他们的羞耻感与挫败感。

所以我们总能看见一些男性,宁愿与朋友喝酒吹牛,谈论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也不愿回到家跟家人说说贴心话。

但是,他们的缺席并非理直气壮,他们也会觉得愧疚。

男性弥补自己对家庭愧疚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努力赚钱,做“取款机式”父亲,用物质满足来证明自己在为家庭付出。

另一种方式,是他们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如果他们在缺席的情况下,孩子依然成长得很优秀,就能抵消他们一大部分的愧疚感。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每次去见爸爸都要带着成绩单,考了第一名的成绩单。爸爸总会很高兴,然后就给他钱。



看成绩单、给钱,这两个行为完美体现了中国式爸爸的特征,一边缺席着,一边又害怕自己真的“消失”。

生活中很多父亲是喜怒无常的,他们一会儿和颜悦色,一会儿暴跳如雷,本质上是他们一会儿觉得愧疚,一会儿期待孩子优秀。

不懂得表达自己,是男性的防御机制,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就像远古时代暴露自己的弱点会被野兽追击一样。

但是,害怕暴露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他们内心也许非常惦记孩子,惦记家庭,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中国式父亲,不需要太“端庄”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父亲都是忙碌的,除了工作加班就是喝酒应酬。

男人真的这么忙吗?

从意识层面的解释,是男人为了赚钱,才让自己忙碌起来。

而从潜意识角度分析恰恰相反,男性让自己忙碌起来,才能够与妻子儿女情感隔离。

我们单位的男同事非常爱值班,用他们的话说“省的媳妇在家光念叨我”。

他们不愿意与妻子沟通感情,不愿意关心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只能伪装成一名忙碌的父亲。

《自卑与超越》中指出,一名父亲的责任,应该是能够承担三种角色:

  • 妻子的好丈夫
不轻视妻子的付出,在家庭管理和情感生活上,都能与妻子取得良好的合作。要尊重妻子的付出,并且重视妻子的情感需求。

更要懂得袒露自己的脆弱,用真心与伴侣沟通,多多给予伴侣爱的语言。

  • 孩子的好父亲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父亲,看到一个伟岸而又温暖的男人。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的温暖是一生的情感积累,对于儿子来说,父亲的榜样是一生的楷模。

不仅要经常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还要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 社会的好公民
即使父亲赚钱比别人多,也不应该做家庭的施与者。认真工作,认真赚钱,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不应该成为理直气壮的理由。

同时,还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那直接决定你能够为社会输出什么样的人。

男人说不出“我爱你”没有关系,毕竟“我爱你”有很多可以替换的话语,比如:

  • “你辛苦了”
  • “你休息我来吧”
  • “我想听听你的故事”
  • “别忘了我一直支持着你”
  • ……


参考资料

1、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

2、网剧《隐秘的角落》

3、《自卑与超越》阿弗雷德·阿德勒

4、《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策划 | 花花

编辑 | 花花

主播 | 一朵花,电台主播,在海边的城市用声音温暖每个角落
粉丝福利来啦


    关注 张德芬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