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妈妈:不鸡娃也能把两个孩子送进顶尖名校

 



今天的分享来自于两个娃的妈,诸葛越,斯坦福计算机硕士与博士,互联网企业高管 Hulu公司全球研发副总裁,魔鬼老大,天使老二的作者以她的话来说,她从来不鸡娃,却把孩子都送进了全球顶级名校剑桥和芝加哥在她的育儿经里,没有凡尔赛,只有一个妈妈最真诚的模样

作者:mikizhou

本文原文来自: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我一直有一个好奇心:基因和后天的教育,那个对小孩的养成影响更大?

起初,我觉得是基因

因为精英的二代明显更容易取得成功他们继承了父母优良的基因,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就连读世界名校哈耶普,都可以使用精英父母的关系链条,通过Legacy Admit(继承录取)获得比别人高2到4倍的录取机会

后来,清北的教授们靠养娃血泪史实力证明了基因并不决定什么,然后甩出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就是均值回归

为了保持人类智商发展不超速,生物系统会自启动断电保护也就是说,清北智商爆表的爹妈,不能再配一个可以碾压父母的小孩

学神投胎,随机分布

就在我接受这套理论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妈妈诸葛越清华毕业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硕士加博士,养了两个小孩,一个读了剑桥,一个读了芝加哥

连老公都是斯坦福毕业,全家名校收割机

所以,说好的均值回归呢?

01.
大学,只是起步
我带着困惑问诸葛越,她看这个问题的角度倒是很有意思

她说,首先因为均值回归是数学问题,所以是正确的有一两个特别高智商高成就的父母,孩子和他们一样好比他们还要好的机率非常小,这符合均值回归

但他们的孩子就算回归了,还是会好于大多数人,只是他们的成绩被父母过分优秀的光环给掩盖了而且,他们的父母之所以取得很高的成就,除了智商打底,还会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运气

运气是一门玄学,这让小孩怎么挑战?

如果论基因,其实周围朋友的小孩都差不多,都挺聪明的,读美国前五十的学校也不错只是最后父母一直扎堆谈成功,都被压缩成了一个标准名校

但是读个大学才到哪儿啊,万里长征刚起步

她说自己家俩小孩最多也是处于优秀的早期,阶段性的上了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后面还要工作,面对各种人生课题,所以还不能知道他们是不是真优秀,最多也就是有一些天赋,以及

她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做对了一些事

没见过诸葛越博士的人可能很难想象,高成就女性的骨子里刻着居家型老母亲六个字



她为了带小孩,甚至做过两次全职妈妈,直到把小孩都带到满一岁才重返职场上班之后,她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这个大量的定义是每天

和其它妈妈不太一样,她没有强迫自己去单纯地做亲子阅读,而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聊天玩游戏,把聊天转化成游戏

比如,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她每天晚上都和孩子们一起做有什么不同的游戏

大象和斑马有什么不同?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甚至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没有固定的答案

又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她和孩子们讲10个东西,10个水里的东西,10个能压扁的东西,10个动物等等问题还是孩子自己想

她说自己是个不会看谜语大全的家长,因为每个孩子都各有不同,频繁的对话,可以更准确地按照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引导

而且,聊天这个事儿很省心,还没有年龄限制,甚至不需要有特定话题只要你不教训他们,小孩就会讲很多东西小时候聊养宠物,现在长大了,可以跟妈妈聊聊创业我经常跟我小孩说,你看我要干这个了,你觉得怎么样?他们会给你他的角度

02.
教育孩子,不强求
诸葛越当妈最大的特点是:不纠结作为学霸她总有一套逻辑自洽,不跟自己死磕

虽然她也跟海淀刷六小强的一些家长有类似的标签,比如小镇少年名校毕业重视教育,但不会给小孩报三五个奥数辅导班

她虽然对过程有选择,但对结果不强求

不仅连辅导班都没报过,甚至在才艺培养的问题上,也是个放弃型的家长小孩钢琴也只是学了几年作罢,后来搜肠刮肚能想出来的特长,也就是小二喜欢踢球,参加个联赛,但不是职业级,对申请学校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最后读名校,没一个是靠吹拉弹唱老大说面试靠得是对自己的批判性想法,老二读芝加哥这事儿则更随缘了

老母亲也算是费尽心思给他选了十来所学校,结果最后被芝加哥大学不正经的essay题目打动

他一个下午写了,然后就交了,还有错别字什么的内容写得特别乱,有一些数学的东西,有一些踢球的东西我觉得这完蛋了,什么鬼东西结果,申请效果还挺好的

自以为是个专家,最后还是靠儿子自己攒的东西赢得了名校青睐,她发现我跟他讲的那些不太有用,所以家长不要总觉得自己很厉害


想想当年选专业,中学都没读完的妈都要对我指手画脚,就觉得诸葛越这样精英的妈妈够豁达,毕竟大部分家长不会让步,都觉得自己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得听我的

要给孩子自由,也要接受他可能的失败诸葛越的养娃状态始终都很在线

她读了很多教育理论,尝试着理解孩子,并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在老大申请大学之前,她从上千篇日志中选出了一部分,写进了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03.
尊重性格不同的孩子


其实,她的育儿处境是难的:同样爹妈生出的俩娃,性格和喜好天壤之别

老大专注力极强,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商,有科学家的思维:做事想得深追求完美简单到没有冗余,但因为太有思想也不爱社交,从出生开始每天都和妈妈做斗争

书里有个例子:一岁的时候他就会说话,但两岁上幼儿园几个月都一句话不说老师甚至怀疑他语言发展有问题但实际上只是他不想说

13岁那年刚学物理,他就跑来对妈妈说:你是一堆原子,我也是一堆原子,为什么你能管我?从此更不服管理,不懈地用物质原理解释一切,还发展出一种后现代的处事态度:自己独处感觉很好,而且无论后果多严重,他谁的话都不听

诸葛越说,这个小孩过分聪慧和理性,迫使自己开始研究教育,并试图通过不断和他对话,给他少许人性的影响,但直到现在效果都不明显,反而是妈妈接受了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
老二刚好相反他非常感性,关心别人也关爱世界,对人情世故很敏感喜欢社交,放假就喜欢天天出去玩

对他而言,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被芝加哥大学吸引芝加哥是个名校中的奇葩,洛克菲勒创办诺奖收割机,一大堆金子招牌营造出的气场悬在学校空中发光,这所学校却依然坚持自我:不求最好但求最有趣

养了这个天使老二之后,诸葛越才认清了一个道理:对家长来说,该思考的问题不是我的孩子有多聪明,而是我的孩子在哪些方面聪明

1983年哈佛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就发展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有9个不同的智能,单纯用一个标杆来衡量智力能力是不正确的,但今天依然还是有很多家长在用考试成绩满分来确定自己孩子的聪明,能不焦虑吗?

后来,老大的幼儿园老师跟诸葛越说,你们的小孩可能对听的指令不敏感,可以试着写下来给他看

很快,老大不听话的缺点得到了改善

04.
不做直升机父母
在诸葛越很多教育反常规的操作里,选学校的经历最为神奇

老大读的北京最老牌的国际学校,以学术严谨著称;小二读了一个home school般的新学校,他作为最早的一批学生,认识全校所有的同学当妈的为此骄傲满满

我觉得作为女学霸,应该对学术有要求的,所以不太理解她什么在反复考察之后,把小二送进了一所未经测试过的新学校没风险吗?

她是读书读出小镇的,为人特备纯粹及接地气儿,虽然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但总觉得其实这里的孩子会和社会有点脱节

之前,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后沙峪活在泡泡里的小孩,就是描述这种脱节国际学校里的小孩生活像在一处孤岛之上:享受最好的教育硬件,得到最友善的老师辅导,吃最好的非转基因天然食物,甚至周围的朋友都跟自己差不多,他们早就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精致美好而安全

但实际上呢?走出去看世界的真实,可能一天都忍不下去

她一直有超越精英的家长觉悟,从给孩子的择校上就开始有意识地消泡

出于对国际教育的偏好(比如更包容更友善),也出于对儿子性格的分析,在研究了北京的众多学校之后,她给儿子选择了一所极其小众的新学校,孩子自己烘焙自己做活动招待家长,就这样愉快地读了六年,后来因为接送不方便,才转去了学霸哥哥的学校

诸葛越对学校的好感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不能总是看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凡事想都要,其实挺难的你要了很灵活的国际教育,就很难要中国式的,虽刻板但基础扎实的教育
以为就算是读国际学校,有不少妈妈也很焦虑诸葛越说自己周围总有人在不断转学,从国际学校转到公立,觉得不好又转回来,换一个国际学校

最夸张的是一个全职妈妈,一年差不多就要转一次

其实学校挺好,但她看到的都是不好她觉得孩子应该得前几名,结果没得到,别的孩子达到了,拿到了竞赛机会,就会放大她的不满,对老师不满对学校不满感觉真的没太有必要

还有一部分妈妈,在孩子吃午餐这件事上花了超出常人的精力:和学校斗争,和孩子斗争;一直不满意,一直很辛苦而那些忙得顾不上孩子吃饭的家长,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小孩人高马大她在自己的书里写到

智慧的家长不要做直升机父母,永远盘旋在孩子生活的上空孩子的成长是自然的,操心越多反而让他们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就算是个学霸,她平时也很少辅导小孩功课,把懒发挥到了极致他真的要来问我,有时候我也帮他看一下,没有专门辅导作业

她特别认同,专人的人做专业的事儿之前去参加儿子学校的公开课,听一个教了20年四年级语文的老师讲课,他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学懂一句话,我会念那句话,这并不等于我会教

理性的妈妈能自知,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力的边界,然后做好分内的事儿对于自己不专业的领域,选择信任,这样可以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然,诸葛越也会有育儿焦虑,我最大的焦虑是一个文化的焦虑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站在中美或者中西文化之间会不会有比较大的没有根的感觉

05.
算法缓解教育焦虑


对诸葛越来说,一切焦虑都不会无解

最近,她写了一本新书未来算法,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一些常用的算法,像视频推荐购物筛选,计算机是如何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偏好做选择的

虽然她说这是一本科普书,面向的是对未来感兴趣的读者,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本写给家长们读的教育书

我们无时不刻地因为生活安排不合理陷入慌乱和焦虑怎么给小孩更好地做教育规划?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时间?很多都是排序筛选和优化,这些东西都是算法,都可以优化的



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分配学习时间,让他们能够愉悦地去享受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个里面有一个优先级的问题

比如说马上要考试了,只有三个小时复习功课,怎么使用这三个小时?

不少小孩会做了这个,忘了那个,或者逮住一门功课复习到底这时候就要告诉他,先把三个小时分成三个不同的区间,然后把要做得事儿也分成一个小时的单元,然后看优先级哪个最高?

如果事情更多,你可以把一个小时切一半,当你做完前一半的时候,发现后一半没那么重要,就要进行优化有时候难免会有溢出,也就是工作太多没有做完,没关系,最终的评估是看你是不是做到了最大化

如果他能够管理好时间,把大块时间切成合适的小块,然后把功课排进来,他就不会磨磨蹭蹭,晚上12点还做不完

学习轻松了就会心情很好,也就不会因为磨蹭拖拉惹得家长心情烦躁,连陪写作业的焦虑都能自然缓解

算法对职场妈妈来说也很重要本来就有特别多的事做不完,每天还要带娃在工作和育儿的焦虑中挣扎是很难受的,但如果用算法来设计或者复盘生活,确信自己已经得到了一个最优解,就不会特别焦虑,因为你不可能做得更好

放弃的,就是应该放弃的

所以诸葛越总是从容,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养娃,她总是会用算法来完成各种角色的自洽:阶段性做到最好,我就认了,反正剩下的事情也塞不进去,焦虑也没用

06.
尾声
诸葛越在魔鬼老大 天使老二一书中引用过老舍的一段话:

在没有小孩的时候,一个人的世界还是未曾发现美洲的时候的小孩是科仑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去这个新大陆并不很远,就在熟悉的街道上和家里

小孩使世界扩大,使隐藏的东西都显露出来

养小孩的过程,就是这样

随时打开一角新的地图,发现更多的惊奇和喜悦有时候可能自己是无力无能的,但这种对能力边界的认知,反而让内心更强大

大人,因为有了小孩才长大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


    关注 北美家长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