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京到江浙沪:一波中产家庭的教育突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看过很多,但有群家长显得特殊他们原本生活在北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殷实的经济基础,有实力让下一代在北京很不错的学校入读,但这波家长却纷纷选择南迁,举家奔赴江浙沪一带不满于北京的双语学校;害怕孩子分流到职高;想要追求更理想的教育......不同的理由和原因,汇聚成了共同的目标:逃离北京在陌生的城市,他们是否探寻出关于教育的满意答案?

作者:阿尔山人

本文原文来自:阅读第一

微信号:Readfirst

01.
对于雨溪一家来说,2021年的夏天是整个家庭浓墨重彩的一笔

6月时候,飞机降落在宁波栎社机场,南方温润的气流渗入肌肤,路边的香樟树长得茂盛,雨溪一家推拉着行李箱,踏入这座陌生的南方城市

车一路往城市中心开,沿路是别墅,干净的街道,宽敞的马路,感觉很像北京的顺义,这是雨溪对宁波的第一印象

在全家候鸟般搬迁至宁波之前,雨溪和先生在北京生活了15年大学毕业后,他们从江苏来到北京打拼,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里,先生的事业版图也在随之扩充

拥有还算充裕的现金流在顺义区高档的小区购置房产,儿子乐乐出生后,雨溪成为了全职妈妈,也成为媒体笔下的顺义妈妈一员

生活在顺义,即使不去打听彼此的隐私,大家对彼此的经济实力或者学识背景也心照不宣

生儿育女后,共同的话题把妈妈们链接在一起在乐乐一岁多的时候,雨溪与其他妈妈聊天,第一次听说到国际学校,种子就此生根
雨溪和先生自小是在当地区重点读出来的,虽然他们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但他们却并不认可这样的教育理念,甚至可以用厌恶来形容

乐乐在两岁多的时候,雨溪和先生开始为他找寻学校,目标是民办双语学校

雨溪做了很多功课,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名单上的长串学校名字,她一家家探校,一家家打下叉号

雨溪观察到顺义区带有幼儿园的十二年一贯制双语学校鱼龙混杂,好多学校就是请了一帮外教,就打着双语或者国际学校的旗子另外一种情况是,在高年级阶段,为了冲刺升学率,不少学校会让孩子去刷题,我知道很多双语学校的创办人是体制内学校出来的老师或者校长,如果用公立学校的那套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去教国际学校的课程,这是有很大问题的

有时,择校不仅仅是师资和教育理念的抉择

在顺义区后沙峪,坐落着一所顺义家长挤破头想要涌入的双语学校,它不仅口碑好,也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它一年学费是三十万,但真要一年读下来,可能就要四五十万了

打红叉的理由包括教师更替频繁最好的师资团队全放在高中,以及在雨溪看来,那所学校名流家庭云集,好多小孩毕业后,都会有家族生意继承哪怕没人愿意承认,但学校家长们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就算交得起学费,也不意味着你就真的踏入了他们那个圈子



14岁的笙然在去年夏天刚结束了这所学校的学习

作为一名中学女生,和其他选择这所学校的同龄孩子一样,她兴趣广泛,自小学过壁球古筝声乐马术还进过学校校队,打过排球和篮球

有一年的假期,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龙泉拍摄关于记录青瓷历史的纪录片,从脚本到镜头再到最后的剪辑,几个中学孩子完成了一部记录短片

大家都太优秀了,各方面被完全碾压这是笙然对当时同学的评价,我们班同学好多都是七八年级就托福115以上,打校队也打得很猛,各方面全面发展,绘画又很强,有很多作品

不过,不同于雨溪一家,笙然一家从北京来到江浙一带定居,更多是出于家庭的原因,因为爸爸在两年前来到了苏州工作,如果我和妈妈在北京的话,一家人会长时间见不了面

考察了江苏一带的学校后,笙然选择了地处于昆山的一所美式寄宿学校上海华二昆山国际学校

笙然也会偶然回忆起在北京顺义的求学生活,但是面对新的环境,笙然适应得很快

02.
十多年前,徐慧带着刚刚幼儿园毕业的儿子浩浩,从生活了多年的北京搬迁到上海

这个决定曾经遭遇到家人的劝阻,他们担心茫然闯入一个陌生城市,会影响到徐慧的工作,也对浩浩即将就读的学校充满顾虑

但徐慧内心明白,这并不是一个茫然或者轻易的选择

曾当过大学老师,对国内外教育体系有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因此,在浩浩读幼儿园的时候,她就考虑好要让孩子走体制外路线,等到浩浩五岁的时候,适逢工作契机,她飞到香港

香港的国际学校体系完善,走在前沿,在考察的过程中,徐慧知道了一所叫香港汉基的学校,学校的教育理念一下子击中了她的心,然而这所学校很多孩子在两三岁时就在排队了,徐慧这才了解到香港的国际学校都要提前规划,我们五岁去已经太晚了,肯定进不去

从香港打道回府后,徐慧开始了漫长而繁琐的择校史,她想找一所跟汉基有着类似理念的学校
我前前后后看了将近三十所

除了实地探访,在很长一段时时间里,徐慧混迹在BBS里,搜集讯息,打探各种学校的风评,但结果让人失望

师资来路不明,课程体系混杂,甚至好多学校连自己的课程体系都说不清楚,这是徐慧对当年北京双语学校的感受,学校的风气也不太好,因为私立学校学费贵,大家都有点非富即贵,攀比什么的,我不太喜欢这几点

除了师资和课程,理想的双语教育应该是启发式教育,但也不能丢失中文母语教育,这一点雨溪和先生也认同,培养有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走出去了,还能很好地走回来,而不是培养一个ABC



轻车熟路后,雨溪逐渐掌握了探校的秘诀当学校老师引领家长们参观校园时,雨溪见到的几乎都是热情洋溢的课堂,但有一种刻意安排和演练的感受,雨溪会独自溜出队伍,往相反的方向行走时,意外的是,她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课堂松散,老师也不再那么深情并茂,看到的几乎都是不怎么负责任的老师

几年的时间里,雨溪和先生几乎看遍了顺义区所有能上的双语学校,但都不尽人如意在朋友的一次推荐下,他们来到了朝阳区的一所新建立的双语学校,收获降临

一所叫赫德的双语学校,各个方面都符合雨溪和先生的期待,但眼前的难题也显而易见如果跨区域上学,他们需要朝阳所在地的纳税和居住证明,要么卖房,要么我老公换工作,成本都太大雨溪说,而且我们想选择一贯制的学校,它只有小学部

古有孟母三迁,如果北京行不通,那么换一个城市呢?

思考这个议题的还有吴宇一家,不过,对于吴宇来说,逃离北京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中考普职分流下,他更多的是出自于对儿子未来命运的担忧,本来想让他大学的时候出国读书,但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我担心他高中都考不上

与其说逃离北京,不如说是逃离体制内残酷的教育竞技

眼看中考在即,时间刻不容缓吴宇在今年频繁联系南方的朋友,他听说江浙一带新建了很多不需要学籍条件的寄宿制双语学校,他像雷达一样,四处搜集讯息,等找到满意的学校,就把孩子送过去

03.
在搬迁到宁波前,雨溪还探访过海南的私立学校

他们在海南购置了海景房,推开窗就可以看到蔚蓝色的大海,每年寒暑假他们一家会飞到这里度假但这座城市更适合放松和休闲,国际教育发展还相对滞后,雨溪在这里也未能找到满意的学校

疫情成为了转折点

2020年,因为疫情全国爆发,先生不用坐班,几乎有一年的时间,他们一家几乎都不在北京疫情缓和后,先生的工作发生变化,不再需要呆在北京,他们联想到赫德在宁波和上海都有校区,而且还都是十二年一贯制,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不同于入学门槛更高的上海,宁波作为新一线城市,对于外地求学的家庭有着更宽松的政策和更包容的姿态,譬如在纳税与社保居住条件方面,不会卡得那么严,因此选择宁波校区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回望徐慧一家的回流之路,因为孩子浩浩本身是上海户籍,从京到沪,路途还算顺遂十多年过去,转眼间,浩浩在包玉刚实验学校读十年级了,长成了身体健硕爱好广泛的男孩

学习氛围是很好的,一会这个师兄考上耶鲁,一会那个学姐考上杜克,对他都是一种鼓励,导致他对自己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吴宇还在观望和探索,江浙一带的国际化学校看得他眼花缭乱,他观察到,就连江苏宿迁,浙江金华安吉,这些他甚至没怎么听说过的县城也有新建双语学校

不要小瞧中国的县城,尤其是江浙沿海一带,在国际教育行业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皓杰感叹道,江浙一带,就连有些偏僻的小县城,也居住着一批家底殷实的家庭,他们重视教育,愿意花钱把孩子送进双语学校

在一份新发布的中国百强县报告里,也在证实着皓杰的观点

江浙繁华千年,衣冠南渡后一直是国家的经济纳税中心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江苏因拥有最多(25所)百强县成为榜首,浙江拥有18所百强县,位列第二

其中,昆山因亮眼的经济成绩,其GDP在2019年甚至一举超过兰州市呼和浩特市等省会城市



抢跑的经济实力裹挟着包容的政策前沿的教育理念,催生了一批国际化学校的落地

拿苏州来举例,苏州现共有48所国际化学校,仅次于北京(120)上海(110)深圳(72)和广州(59)(数据来自顶思)

如今,江浙地区还吸引着不同品牌学校的入场,其中,在未来苏州拥有的国际学校数量甚至有望赶超京沪

04.
稍显残酷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千军万马过独立桥,当体制内这条赛道走不通时,国际化学校成为众多中产家庭的选择但是,选择另一条赛道,前方未必是金光璀璨的坦途,相反,它对家庭和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值开学季,不久前,上海浦东机场内赴美留学生排千米长队值机,十万机票难求的新闻登上热搜

在外界看来,这些行为显得疯狂无法理解,但是对于当事家庭来说,飞往大洋彼岸疫情还在肆掠的美国并不是鲁莽之举,因为这些家庭或许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多年的规划和准备,已经投入了数百万甚至千万的教育支出,而后方,它们无路可退

这种高要求还体现在,如今海归不再是稀缺品,在工作市场也不再像十多年前那样构成竞争力,类似花百万留学,回国月薪4500的报道也频繁诉诸公众

如何接受支出回报率不成正比,也成为这些家庭要面临的课题



几年前,雨溪与邻居聊天时,邻居告诉她自己花800万买了一个学区房,邻居认为这是一种聪明实惠的投资

雨溪持不同的观点,她告诉邻居自己正在看双语学校,每年小孩的教育支出可能花几十万,等大学毕业,加起来预计不到800万但是邻居反驳,那最后我还有房子,你的钱花完就没有了

如今,北京划片入学新政下,学区房遭遇惨重打击,那套学区房算是白买了

雨溪回忆起生乐乐的场景依旧动容,十指全开,他的头就卡在那里,医生又塞回去,在我肚子上又划一刀,像拔萝卜一样把他拔出来,差点儿没死在手术台上

雨溪说,养育孩子本就是一场不求回报的投资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关注 北美家长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