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出发,在废墟上建造希望|从艺术出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建筑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更是一种造型的美学。乡建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文化脉络的梳理与传承。必然是碰撞才出火花,对谈才成佳话。...

2016年5月9日晚七点,SSSDA瑞中可持续设计协会受邀来到中华圣公会教堂,参加由四面田讲堂与CBC建筑中心共同举办的“从木结构到钢结构的技术美学”演讲以及对谈活动。


内容介绍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著名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先生以“从木到钢的技术美学”为演讲主题,为大家首次讲述从木结构到钢结构的逻辑故事以及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注;接着由四面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蔚老师作为主持人,邀请中国著名乡建实践者孙君老师与建筑师谢英俊老师展开海峡两岸的乡建对谈。

在每一个灾后重建的地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位最具社会关怀的“民宅建筑师”

在灾区、农村协助当地人就地取材重建家园

“永续建筑,协力造屋”

他建的不仅是村屋

更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修复正在崩坍的乡村文化
从木结构到钢结构的技术美学
谢英俊


“大家能够在很多演讲和报告中听到,我大多强调的是轻钢结构,其实我骨子里还是比较喜欢木结构。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和木结构有很多的不解之缘,今天谈一下从木结构到轻钢结构的整个过程,还要强调一点,“为无为”,这是道德经里的三个字。”

从谢英俊老师简单的开场白开始,首先向大家介绍木结构建筑的性能与体系。



他强调,木结构是最环保的建筑形式,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但在成才以后吸收量非常微小,最大的用处是将其拿来盖房子,可以在50-100年内维持木材二氧化碳吸附的状态,是最环保地固结二氧化碳的方式。只是从时间轴上来看目前我国的林木处于过度砍伐的阶段,从长远来说木结构依然是最环保的建筑形式。



但是谢英俊老师也说到,在农村没办法用环保打动村民们,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条件,只能以迂回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所有农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谢英俊老师根据自己多年乡村民居建设的经验,用结构的形式分类,以图片向大家展示和介绍各种木结构体系,有高纬度地区的木结构体系(南美洲,欧洲地区木结构体系)、台湾原住民的木结构体系、穿斗式木结构体系等。



“我们现在的轻钢结构全部是从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来的,要搞轻钢结构不简单,这算是工业化进程中大家公认未来全世界必走的路。因为有木结构的经验,我们把它还原到梁柱系统,加强轻钢的强度,这种梁柱系统具有开放性,可以和各式各样材料搭配,我们看到国外的轻钢体系,都是干式的,没有人做湿式的,在农村没有那么多干式的搭配构造体系,我们能够跟农村实际的情况结合来做。”

“另外就是简化,技术上的难题在设计的时候全都克服掉,现场施工就很简单了,居民才有办法参与。一般来讲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很强调的是工厂里的制造,我们正好相反,我们的构建是在现场组装,好处是运输成本大量下降。在农村里盖房子是生产行为,不是消费行为,简单说他们不是花钱买来的。如果还是消费行为的话,越扶越贫,变成生产行为就会越盖越有钱,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针对农村房屋的大量建造,上面提到的开放性、简化做法,就是希望让农民可以参与,建筑师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是做得越少越好,把空间让出来,让农民和使用者可以参与,不一定是劳动力,也可以是参与经营,可以掌握整个构造体系,回到传统民居的那种状态。那设计师要干什么呢,我们要做无为而治的事。不用去担心,农民会把盖房这件事做的很好。房屋建造的工业化、产业化高了一百多年,一直没办法克服量化和多样化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开放系统,简化构法、居民参与的方法克服这些问题。"
从艺术家到乡村规划师

一位将美丽乡村勾勒成图的画家

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

用实践探索出中国式乡村建设之道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自然生长才是乡村本来的模样
海峡两岸的乡建对话
 
谢英俊vs孙君vs王蔚


王蔚教授:

三年各自在乡村建设的领域做了非常多不同的工作,走了不同的路,我想问的问题是,听过谢老师对他这几年工作的介绍,孙老师觉得谢老师有进步吗? 孙君老师:

最初是看到谢老师第一个尿便分离的厕所建成,那个我觉得挺好,在那个比较贫穷、年降水量800以下的地方,我觉得非常适合。再一个是“512地震”时钢构的房子,再到今天讲的‘无为’,这个方向我觉得是在进步。

我们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有20%的设计空间是给家庭的,还有20%空间一定是给施工单位的,如果他们像机器一样的盖房,慢慢就把他们的感觉、美感磨灭了。谢老师提过一个观点我也觉得很好--齐力建房,是乡村建设传统的做法,最大的省去了劳动力,劳动力在建筑成本中占有三分之一的价值。在这一点上我高度认同谢老师,最大保障落地。

至于轻钢建房在农村推过很多,但大多是特殊时期地震灾区临时建房或者叫过渡房,正常状态下老百姓还是不太接受钢构房,我们也一直在私下讨论,比如说郝堂村钢构的厕所,所有老板姓反对,我是总设计师嘛,我说不能反对。谢老师把这个厕所建完,我花的成本可不少,为了让您的厕所能够用,在全校开展卫生活动,编好儿童歌一个个背,我又增了五亩地种菜,跟学生讲要学会劳动,参与施肥,又建了一个生态餐厅,还建了一个学生住宿的房子,都是为了宣传这个理念,把生态厕所建立起来。我认为这些其实也是台湾设计师在乡建这一块给大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感觉。

在讲钢构的时候,其实我不太赞成在乡村做钢构。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对房子的概念要踏踏实实、结结实实的,对于钢结构的房子他始终觉得是临时的,所以在乡村建设中我们放弃了盖钢结构的房子,但是在景区或者度假村还有城市当中还是有使用,在乡村这一块钢构的越来越少。

王蔚教授:

从木结构到钢结构的技术美学,我也想问一个问题,既然讲钢结构的逻辑我们是从木结构而来的,那么到了钢结构以后,因为材料的变化,对于他传统的美学是不是会有差异,在认可度上会持有一定的保留?

 谢英俊老师:

其实钢结构绝对是新生事物,尤其是轻钢,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个是个大前提。在农村里结婚是用红的,丧事是用白的,现在结婚全是白的,这绝对是新生事物,那农村是否没有办法接受新的事物呢?未必,你在农村看到的东西跟传统一点没关系,比如钢筋水泥的房子,这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并不是那么悲观无法接受。

讲到美学的问题,我们看父母辈那时候的照片很土,当时觉得很时髦,等到下一辈年轻人也会觉得我们现在很土。当我们这个社会需求或者社会环境因素改变,一样都会跟着改变,他不会完全依附在传统惯性的,尤其年轻一辈,传统木结构有他的好处,但是现在木材资源短缺,在没有办法的状态下,钢构可能就是又环保又便宜的材料了,在农村讲环保没有用,就是便宜。

 孙君老师:

我们今天的建筑结构应该受西方的建筑学影响非常大,一个偏向于‘形’,一个偏向于‘神’,这是东西方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既吸收西方的力学、结构学,更多是修复我们传统的力学、美学。我写的一篇文章《三间屋》,中国设计师能把三间屋解释清楚你就算会建房了,三间屋的力学、美学、结构学和空间,原来有这么多文化在里面,拿中西建筑来作比较,我觉得都挺好,但是如果在文化、环境、落地上来说,在东方的土地上建传统房子更靠谱更落地一点。

王蔚老师:

再追问一个问题,还是关于建筑美学的,其实钢结构因为材料的不同,结构系统的不同,应该带给我们全新的面貌,产生不同的美学,那为什么谢老师您一定要将木结构到高结构延续一种一致的美学,它存在一种美学吗?为什么我们要向另一种材料和结构体系借用他的美学,来作为我们新的结构理论上的支撑呢? 谢英俊老师:

传统的穿斗结构其实很多的美学结构在里面,很多事情看不到,但是他可能是隐秘的,空间的、尺度的,所以在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简单。不管你是做轻钢结构还是木结构,同样的存在空间的使用和习惯或所谓协调的东西,这个是有共通在里面的。所谓的无为呢,所做的事情不是显性的夜就是这个意思。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做羌族的房子,它们的传统房子是防御性的,类似碉楼的建筑,表面的美学看不出来,但在生活、设计关系、空间关系的形式方面来讲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如果把美学范围放大,这就是美学的一个部分。木和钢本身是不一样的,在农村里头为什么用传统穿斗式的,当然是有领导的要求,需要带有传统民族风味,这个命题严格来说在美学里来讲可能是不对的 ,而且农民他也有他的要求,对于美学的考虑的时候,有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在里面。

王蔚老师:

对这两种不同的体系,实际上对村民怎么参与自建影响是很大的,就我来看,谢老师这个体系村民自建占到50%以上甚至更多,孙老师您说到的占到20%设计以外的团队,可能是施工单位可能是村民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样的村民自建能真正意义上的让村民觉得这个事情是我自己的,怎样才能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孙君老师:

其实在我们的建筑成本当中,劳动力成本占到30%-40%,是最贵的,这个在城市市场经济当中你无法完成的自建,乡村就可以的,另外我觉得齐力建房更重要的是村民自己建自己的房子情感上是不一样的。

对于乡村的传统建设,从来就是自己盖房自己住,我们今天为什么少了,是因为我们开始有了设计这个概念,按照标准建房,有了专业设计师和施工队,把村民传统意义上自己建房的斩断了, 这对乡建来说这是一种破坏。就像养老,放在城市是无可奈何,放在农村就是错误的。今天的乡村当中,已经习惯于市场经济,把原本大国小农的生态链斩断了。我们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或标准,就是对乡村的文化无意识的破坏。我的项目中规划设计量很小,更多的是修复我们伤害的农耕文明。

 谢英俊老师:

讲到村民参与建房,不仅是劳动力的投入,他可以是自己买材料、一起经营这些也算是,包括民俗、风水的多方参与。但是我们现在建房方式,再往后,要做到农民自建是很难得,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想克服这个问题,怎么样简化,让他能够掌握。

像孙老师说的,在农村我们任何现代化的做法怎么做都会是伤害,因为这一套现代化的操作从西方来的,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是不存在的,农村的功能是由殖民地供养的。农村就是要重新建构一套不一样的机制,按照他的体制他是强者,大多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但是我们的操作方式要帮助他们去扶贫,他成了弱势群体。



花絮图片




嘉宾介绍
谢英俊


台湾著名建筑师,“永续建筑、协力造屋”概念的提出者,在台湾921大地震及大陆的灾后重建中,有效的解决了灾民的居住和共建问题;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建筑奖项,其中包括2002年第三届远东杰出建筑设计佳作奖、2004年入围联合国最佳人居项目、2013年美国柯里史东设计奖首奖及台湾文艺奖等。近年提出「互为主体」的观念。
孙  君


画家,村长助理,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理事、中国·农道联盟秘书长、马鞍山市当涂姑熟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以乡村教育、民俗文化与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目标,是乡村自治与环境问题研究者,乡村建设的实践者。

著有《农道》(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收藏)《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等书籍。2006年获得“中国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评选提名,2008年获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得“2009年中国绿色年度人物”,2013年中国年度时尚先生,2014年中国设计年度特殊贡献奖。
王  蔚


四面田工作室主持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天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本土建筑而走进了乡村,是工作在乡村营造第一线的建筑师和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者。


    关注 Sofia可持续设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