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日志导师第一课--插秧人类学

 

田野就是学校,深入到田野中去,不仅自己本身开心,我们也可以学习的更多,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田野导师养成计划开始了,在大理,田野学校的新导师将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实践,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田野导师。曾在三江源做过一年生态保护,刚结束新西兰打工度假回国的大锤是田野学校的助教,这是大锤的第一篇田野日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如同我从小就背诵一样,想必都会知道这首画面感十足的诗,知道这首诗讲的是农民朋友劳作的辛苦,顶着大太阳留着汗水务着农,一粒粒的播种培育收割粮食,食物就是这样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我们人类为了能够吃饱喝足,通过对风、水、土、木的调控,从大地万物中获取资源,因此也必须得付出艰苦的劳动。然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在大理,农民朋友们的劳作,似乎并没有那么辛苦。

“我们租个自行车去看人家插秧吧。”小田校长兴奋地说道“在屋里闷了几天,一定得出去转转。”田野考察是不一樂乎田野学校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倡导回归万物的本源,去保持与自然地链接。因此在田野中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就是学校日常的一部分,毕竟田野就是学校,深入到田野中去,不仅自己本身开心,我们也可以学习的更多,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村落中的水田,西临苍山,东靠洱海(摄影:大锤)
于是乎,就在那美丽的洱海边,迎着厚厚的云层中挤出的光柱,我们停下车子向天地中的农民朋友们走去。没曾想,这些可爱的大姐发现了我们并大声呼唤,召唤我们一起加入劳动。

我的同伴们也是不“矜持”,像是一群友善的大狗,一被陌生人召唤,就撒脚丫子淌进了水田里,打成一片,欢声笑语。

劳作中的大姐和我们的团队,傻傻分不清楚(摄影:大锤)
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我一时间脑懵她们为什么会招呼我们加入她们。因为我也是从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所了解的农村以及那里的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都是谨慎与羞涩的,不知如何去言语和交流,喜欢远观而不是热情的交际。可是为什么在大理,在这些白族的村落,这些务农的大姐们会如此热情的招呼这群不速之客。是因为大理从古到今都是经商和旅游的的重地,早已习惯了陌生人?还是说白族儿女文化中与生俱来的包容并济?亦或是她们会借此做买卖,交钱走人?(对于现代城市中生活多年的我,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观念倒是根深蒂固,也因此而感到惭愧)无论是什么原因,这都使我对这里的土地产生了吸引力,想去更多的深入和了解。

在这里的“粒粒盘中餐”,却伴随着欢声与歌舞(摄影:大锤)
也许是我们的加入导致大姐们兴趣高涨,也许是她们日常就是这样。总之大姐们毫不扭捏的开启嗓门唱起了当地的歌谣,每曲结束都是一片欢声笑语。临近半晚,这群已经成为朋友们的大姐们邀请我们去她们家吃饭,说是客人干了活不回家吃饭来年收成会不好,虽然盛情难却,但晚上还有活动分享所以不得不留了电话约着过两天再来帮忙,然后去家里吃饭喝酒。

我说大姐看镜头,大姐羞涩的笑了起来,与此同时这份羞涩也十分的开朗(摄影:大锤)
两天后,履行约定的我们带着给我们上课的人类学教授再次来到这片田野,双方见到彼此,都是欢欣雀跃的团队分两批人加入到两个务农的队伍中去。然而这次,我们在另外一批农民朋友那里并没有做多长时间,就被告知田地里有吸血虫,我们没有胶鞋所以就不让我们插秧了。然而后来才听我们白族的同伴说到,在我们干活的时候,她们用白族的话交流道,说是他们看到我们在录视频,害怕因为吸血虫把我们弄伤后,我们有视频作为证据去找她们麻烦,所以才不让我们干的。其实这个场景正如人类学所讲的,当我们在观察一个群体的时候,不仅应该在外界去观察,也要深入内部去体验和观察。与此同时,其实我们与被观察对象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在观察对方的时候对方也在同样的观察者我们,会对我们有所评价和判断。深入到田野中去,这点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需要深刻体验和理解的。

田地里的水来自苍山溪流的灌溉,水天交映,一片生机盎然(摄影:大锤)
插秧完毕,我们又去了一户大姐家帮忙抠玉米。玉米在种下去后会在上层盖上塑料布(学名:地膜),当玉米芽长出来后,就会在他的上方扣一个洞出来让小芽充分接触阳光和雨露。这个方法是在十多年前兴起的,一则是塑料布盖上后可以保肥,不用像以前一样施加过多的化肥或者农家肥;二则是因为在塑料布底下的杂草,因为塑料布内高温和阳光不足等原因就无法存活,因此不用再打更多的农药。这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大姐说家里有三亩地,另外三亩多是别人家的,因为出去打工比种地赚的多,所以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她这样年纪大的不愿折腾的人留在家里继续种地,所以很多地都没人种。既然放着也是浪费,不如就让别人种着。关键是这些土地没有租金,种出来的粮食也不用分给地主人。这一点是让我比较吃惊的,因为我的老家也有同样的事情,但是邻里间使用土地后是要支付租金或者拿一部分收成充当租金的。像这样方便邻里的朴素关系真的是比较少见,亦或是相对于出去打工挣的钱,这些租金是微不足道的。无论如何,这里的邻里关系让我对这个白族的村落更加感兴趣了。

干完农活返家的大姐和我们,途中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她们说每当这些鸟开始叫“包谷”的时候,就到了当地开始种玉米的时节(摄影:大锤)
其实这天没有干多少活儿,然而到了家里却被盛情款待了。吃着满桌的宴席,喝着自酿的蓝莓酒,吃完又唱起了歌,唱完又跳起了舞。当你去真心实意的对待他们,他们也就把你当成了客人朋友,尽情展现出真实与友善的一面来。

短暂的劳动换来了丰富的佳肴,内心有愧的我们嘴里并没有留情(摄影:小田先生)
团队的妹子们全都去学了跳霸王枪,虽然没有一个跟上节奏的,却是令人欢乐的下酒菜(摄影:大锤)
临走时我们已经商量好,以后有什么农活一定要叫我们来,我们很愿意来帮忙。因为田野就是学校,短短的时间就已经学到了很多。做田野学校的我们,只有深入到田野中,才能更加深切的触摸着大地,领悟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从而做出更贴地气,更脚踏实地有真实内容的课程。去生活在其中,去分享给更多得人。
加入我们的家长会
不一樂乎田野学校家长会微信群正式开放

如果你有探索关于孩子“整体可持续教育”方式与途径的好奇心

如果你有与孩子一同重返自然、发现另一个自我的“野心”
如果你有为孩子成长为自信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地球公民”而努力的信心

那么,欢迎加入我们!让我们与更多的家长一起,共建一所真正适合孩子的田野学校!



在这里,你可以
与不同地区的家长们交流教育迷思和心得

对体制外的社会化教育提出创新思路

随时掌握学校研习基地考察进展、在地学习资源实时分享

参与田野学校课程研发与线上线下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走进这所没有围墙的田野学校!

这群家长有点儿“野”






了解今年暑假研习营信息,请戳“阅读原文”


    关注 不一樂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