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精神胜利背后的阴谋

 

历史是残酷的,因为它成王败寇。历史也是有趣的,因为看似确定的东西的背后,总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人尽皆...



历史是残酷的,因为它成王败寇。历史也是有趣的,因为看似确定的东西的背后,总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人尽皆知的“背水一战”的故事,后人提到都说道韩信通过背水列阵的方式激发士卒的士气打了胜仗,不愧军神大名。



但是,韩信背水列阵的原因真的是激发士卒的士气么?如果靠积累精神力量打仗就是军神,那两千年后高喊玉碎作战为天皇尽忠的太君们岂不是人人都是军神?战争是一门科学,高昂的士气是添头,理性的分析才是王道。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列阵之后的阴谋。

先来回顾一下这一场战斗的过程,很可惜。描写这场战斗的文献,只有《史记.淮阴侯列传》了,原文很长,我摘要翻译如下:韩信和部将率几万人一路东征朝河北打去,在井陉关和敌军对峙。韩信先派遣精兵携带旗帜侧面迂回,自己亲率主力东出井陉口,背河列阵并且攻打敌军营寨,佯装不敌退回河边与追赶之敌迎战。精兵则乘虚攻入敌军大营拔除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两面夹攻打败优势力量的敌军。

从地理上看,井陉关是太行八陉之一,太行山如同一面屏障隔开了山西和河北河南。韩信从西向东进军,只能从狭小的井陉关鱼贯而入。而出了井陉关之后还有一条绵河由北向南隔开了汉军和赵军。狭小的井陉关让后续部队以及辎重难以及时到位,而绵河又成为赵军拒敌的天然屏障。加上韩信劳师袭远,赵军以逸待劳并且占据了有利地形和优势兵力。所以韩信想直接攻打赵军大营,门都没有,唯一的方式就是和赵军寻求主力决战。

主力决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中,最好的进攻武器就是骑兵。拥有骑兵的军队才能在野战攻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秦汉交界时代,虽然已经拥有骑兵这一兵种,但是只能作为战术点缀而不是战斗主力。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斯时马镫还未发明,骑兵能在往来冲锋中坐稳了马背就算及格,指望他们去冲阵?门儿都没有。

人没人家多,又不能赖皮穿越时空发明马镫。韩信似乎并没有决战的本钱,可是人家军神就是军神,利用背水列阵的方式,为自己创造了决战的本钱。这本钱说白了就是四个字:主守,后战。这四字方针在之后的2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是打胜仗的不二法门。无论是火烧赤壁的周公瑾,还是炮轰努尔哈赤的袁崇焕,说白了都是这样的策略。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守方永远比攻方占有有利地位。这说的也是,路障一拦,弓弩手埋伏于后,长枪兵列阵与前,来多少人也给你串成糖葫芦。

所以韩信派出了先头部队佯攻,诈败引赵军来打。而赵军凭借人数优势看到有油水可捞,倾巢而出追击汉军。至于韩信派了多少先头部队来攻我不知道,但是我猜测韩信一定在本方大营中做好了准备。至于赵军知不知道里头有诈我不知道,但过来是如果换成我占据了绝对优势对手还找死上门,我也会出阵揍他丫的。是啊,人比你多好几倍,你有什么阴谋诡计就使出来吧。

而韩信的阴谋诡计,就在于背水列的那个阵上。面对优势力量敌军的追击,处于劣势方的守军最怕的一招是什么?那就是被侧翼包抄包了饺子,侧翼迂回,包围聚歼的战术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屡试不爽,无论是几次围剿都铩羽而归的蒋委员长,还是每次扫荡都怕被八路端了后路的日本皇军,都没少吃过这种苦头。背水列阵高明之处在于:我固然没了退路,但你也没法包我的饺子。什么?你问我若是赵军坐船怎么办?拜托那个时代能全须全尾渡河就了不起了,你还指望有水军?

用现代的行话讲,韩信列的这个阵算是一个滩头阵地,而绵河作为山脉中的河流也绝不是和长江运河一样无险可守,在那个时代想要通过正面平推滩头阵地除了使用骑兵之外那也只能拿人去堆了。久攻不下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赵军大营被占,汉军两面夹击。韩信怒拿N点经验值,往军神之路更进一步。

这就是我眼中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的真相,用正确的战术将不利地形化为相对有利的地形。这一种“我难敌更难”的战术思想才是此战的精要所在。至于后人将背水一战解读为和项羽破釜沉舟一样的单纯依靠自绝退路让士卒死战的行为,我觉得那纯粹是对韩信智商的一种亵渎。

参考文献:

《史记.淮阴侯列传》

张绍忠:《骑兵》,中国军事出版社2009

《太行八径:中原腹地的军事长城》


    关注 天南海北胡侃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