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寻育人本真  三生德育铸成长基因

 

[编者按]近几年,洪山区根据《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的通知》精神,坚持以“享受教育”为核...



[编者按]

近几年,洪山区根据《武汉市“十二五”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方案的通知》精神,坚持以“享受教育”为核心,以“有效德育,三生为基”为德育工作理念,以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德育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有效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努力探索洪山有效德育的实施路径,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推动学校优质内涵发展。

【前言】

“三生德育”是一种综合德育理念,是将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相互融合的德育。“三生德育”,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把“人人享受教育”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让德育工作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把整个区域打造成师生共有的、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把教育行为融入具有价值意义的生活经历;把教育的过程与细节升华为生命享受。
 “三生德育”的追求目标

自由生长中享受教育 价值体验中成就优秀

“三生德育”,从规模上看,由中小学、幼儿园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整个区域的“群体行为”;从决策上看,由一些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为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内容上看,由一般单一教育层面的“强化”提升为整个区域素质教育的“综合”。这是立足生本,促进生长,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的一种教育。

“三生德育”既是对德育内容的概括,又是对德育方法的引领。

从内容上讲,“三生德育”有三个维度:生命德育,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尊重与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德育,学会珍视生活,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同情弱者,培养责任意识与自理能力;生态德育,学会关注自然,珍惜生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从方法上讲,“三生德育”有三条原则: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生命化,教育即生命,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孩子和教师在校园的每时每刻就是生命的一分一秒。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师成长的家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带着一种崇高、虔诚和严肃的态度从事教育。生活化,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从生活中来,应当回到生活中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她源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伪教育。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生态化,教育的生态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反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强调学生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位,培养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主体。这三个原则,强调学校教育不能在象牙塔中进行,它要在整个教育生态中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既要适应社会生态又要引领社会生态。

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这三个基本目标从生理、心理、伦理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让学生科学的、立体的、多维的感悟人生,感悟社会,修炼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志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优秀的人,做幸福的人。
“三生德育”提出的背景

面对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德育“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如学生轰轰烈烈地搞“保护环境”大签名活动,生活中却乱扔垃圾;在校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家却是蛮不讲理的小霸王;小学生高谈爱祖国,大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中小学德育过于注重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人”首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的德育只注重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与家庭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应当说,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追求和需要,它所规定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乎道德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把握只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基础上。当规范的授予脱离或背离这一理解基础时,任何规范都会成为一个“空壳”,受教育者无法从这种空壳化的规范中领悟到道德的根本,也诱发不出对于人的理解、关怀等等基本的道德意识。道德的培养离开了它的“根”,所能形成的道德品质也只会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为此人们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规范),或是在无外在制约、管束下的放纵、盲动。
 “三生德育”的主要内容

“三生德育”理念是把德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把系统内的各种教育力量、各种教育要素、多种教育途径,通过有机联系、渗透、互补、重组,使其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进而产生最大的教育效应,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三生德育”不是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从目标到内容,从途径到方法的全方位整合。

“三生德育”具有先进性和生命力。生命、生活、生态,是直接指向人的,是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正常的生长。用生长的眼光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段都应该得到实现,而不能把学生时代仅仅看作人生的个准备阶段。不能以未来的名义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做德育工作就要从人性的需求与生长去考虑。我们力求构建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分层设计教育内容,逐步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德育内容体系。
坐标以个人为基点,纵坐标表示道德教育的个人价值取向,它的价值取向突出了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关心、尊重、敬畏生命,最后才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横坐标表示以个人为核心,展现出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的递进关系,一步一步向外扩展。这一表达式可以用“同心圆”来比喻,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圆心”, 从个人再扩展到他人、自然、社会,从我做起,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这一“同心圆”的结构不仅突显出人性为本的特征,而且突出了德育的阶段性、层次性。

一、全面构建“三生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自2011年3月武汉市启动并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以来,我区以构建和实施“五大体系”“六大育人项目”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因区制宜地提出具有洪山特色的“三生德育”的范式,推进“三生德育”工程建设,挖掘 “三生德育”的价值内涵,创新工作机制、制定实施路线图、搭建平台促队伍、典型带动抱团发展的四大策略。

1.创新机制,打造“三生德育”工作新格局

2011年4月,我局通过制定方案、组建专班、领导包片、部门联动、纳入绩效“五大机制”给三生德育的研究、实施、推动上予以保障;从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体系“五大重点”着力,全面构建完善三生德育的体系。通过协作推进、整体推进、循序推进、同步推进、互促推进等“五大举措”发力,努力提升三生德育内涵和品牌价值。

2.循序渐进,制定“三生德育”实施路线图

2011年5月我们通过紫菘论坛、区级研讨、专家指导,确立了“三生德育”内涵、核心理念、追求目标、三大序列、十八项内容及评价操作等相关内容。统筹引领制定了区、校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2012年通过 “两个文件”, “三级研讨”, “四项机制”构建了三生德育实施体系。

2013年通过搭建平台,举办三生论坛,给三生德育以文化提升、专业指导。

2014年启用《洪山区中小学“三生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操作要点》,评选洪山区“三生德育”示范校,推出一批洪山“三生德育”模式,典型带动。

2015年彰显成效、树立品牌。鼓励学校内涵发展,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各美其美。

3.搭建平台,促进“三生德育”队伍专业发展

自2011年以来,我区举办了8期以“推进有效德育,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为主题的紫菘大家讲坛,聘请任小艾、王一凡等德育名家作报告,并每年举办“三生德育”论坛活动。2013年5月启动了洪山区优秀德育干部及卓越班主任培训,举办全区中小学“三生德育”优秀主题班会比赛,并举行主题班会优质课展示活动 。

4.典型带动,推动学区校群抱团发展

我们通过加片内抱团发展,共同提升,形成了教育局——片区——学校三级德育研讨机制,开展“三生德育”走进名校系列活动,典型带动全区。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区域学校教育文化品质

基于洪山区情,我们一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全区中小学校园环境优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文化育人品质。

一是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位。通过继承、整合和创新,使先进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成为各学校的主导文化,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文化创建,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增强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如广埠屯小学的“雅行教育”,鲁巷实验小学的“激趣乐学”文化,洪山高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等,都焕发着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在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上下功夫。我区着力加强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一训三风”建设,为全校师生指明共同愿景、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影响师生的精神追求、发展方向和日常行为,成为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三是以培育文化为抓手,促进洪山教育文化的发展。其一是盘活内部的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我们以武珞路小学为龙头,把金地小学、大华小学以及石牌岭小学设为武珞路小学分校,让武珞路小学的“和谐教育”文化成为各校共享的优质资源。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观洪山高中雷锋馆,弘扬雷锋精神。2014年5月在广埠屯小学召开全区中小学“雅行教育”推进会,同年11月,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百名小雅士”评选活动,区域推广“雅行教育”,共享“雅行教育”资源。很多中小学校与两所特校联手互动,培养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民意识。其二是盘活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文化生态,形成“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教育文化格局。通过家校、社校、警校、体校、医校相结合,近水楼台,充分利用红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多年来合作良好,深受学生、家长欢迎。充分利用洪山高校资源优势,整合高校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借力、助力。五是组织关于各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提倡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

2014年我区成功举办第六届湖北校园文化论坛,2014年《中国教育报》以《校园盛开紫菘花  文化浸润育心田》为题,刊登了我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并以《区域教育创新的“洪山样本” 》为题对洪山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构建多元德育课程,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完整的德性发展

我们通过“德育课程活动化、德育活动课程化”,让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意向。我区开展班会课竞赛、德育论文、家庭教育论文、教案、家长学校优质课、心理健康优质课、特色活动课展示等评比活动,极大推动了德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开发“鲜、活、实”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课程中体验、感悟成长。全区中小学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系列活动,在系列活动中培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泽生命成长。

洪山高中成立80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涉及20多个学科共100多个课题的研究。

梨园中学建立12个课题小组,开设课程超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自主选择课程。

鲁巷实验小学坚持“课程开发,自主选择,走班管理”的原则,循着学科拓展和主题实践两个方面,开发以学激趣、以行引趣的校本系列活动课程。

南望山小学围绕“搭建绿色生命平台,成就孩子绿色未来”的课程理念,开发新生入学课程、22门走班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等。

张家湾小学,为学生开发了《趣味天文》校本课程。这套校本课程被称为湖北省内首部专业的小学天文教程。

以上在多元系列的德育活动中,学生既拓宽了知识的视野又在系列活动中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形成良好的稳定性格和健全人格。

快马扬鞭自奋蹄。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夯实德育常规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实施路径上的创新,“评价”上的创新,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完善有效德育的五大体系,打造洪山自己的“三生德育”的品牌。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洪山教育”。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小编,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微信扫一扫,关注《洪山教育》!


    关注 洪山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