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巴蜀画派】袁成龙:落锤塑行路 执笔绘心神

 

袁成龙1962年12月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







袁成龙

1962年12月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工艺协会会员。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金奖获得者,参加全国美展数次。

城市雕塑作品:建国六十周年城市雕塑成就奖;作品《汶川时刻》获得提名奖作者之一;雕塑作品《勇攀高峰》成为北京永久性奥运场馆老山自行车体育场场馆城市雕塑。为成都画院三十周年庆典创作永久象征性雕塑《三十而立》花岗石黄筌像。

落锤塑行路 执笔绘心神


青峰三重险,高耸入云霄。在一群山地自行车运动员的眼中,沿途绿意环绕、云雾缥缈的美景都比不及脚下崎岖坎坷的山路更具吸引力,唯有在沉默中迸发力量,去征服,去超越,才可沐浴曙光,银辉换金甲!

——记《勇攀高峰》

取道中西 自成一格
袁成龙《勇攀高峰》


《勇攀高峰》是袁成龙为2008年北京奥运打造的作品,作为四川唯一的入选作品,它将永久的矗立在北京奥运自行车馆前。“艺术品的产生,是生活和精神的提炼,是时代的浓缩。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通过作品这个桥梁去传递,得到观众的理解,这样的传达就是一种成功。”袁成龙如是说。

雕塑高达8米,是袁成龙花费了3年心血,5次修改而完成。在制作模型、确定模型、选材、制作、打磨、组装、上色每一个环节上,他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在设计这件作品时,我并没有采用米开朗基罗那种团块的思维方式,而是用点、线、面来进行一种逆向思维的塑造,我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其中,用书法的抑扬顿挫,去操控线的节奏韵律。”
袁成龙《力争上游》


在袁成龙的作品中,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随处可见。《力争上游》中,袁成龙打破雕塑以人物为主、环境为辅的常规,反而给线条以大量的表现空间,去强调环境,去强调水,使人在其中显得很小。这就是加入了袁成龙对中国画的理解,用线来思考雕塑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割舍,佛教石刻、道教、孔孟之道、老庄思想都蕴藏了中国深厚的艺术美学,我们既要在传统中吸取营养,也要去融汇西方所讲究的结构比例、科学观念。不同的土壤滋生不同的艺术流派,这里面有历史渊源,也有地理环境的因素,在追求艺术语言多样化的同时,更要扎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这或许就是一位中国雕塑家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直没有把雕塑看作是一种与绘画同等的艺术形式,自然就使得中国雕塑难以获得美学上的自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中国雕刻艺术尽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更多是由古人总结的经验而产生的一种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像古代石刻、四大石窟,雕刻者被称作“匠人”,由一个师傅带若干个弟子,做流水作业,每个人分担一部分工序,而作品上留下的都是出资人的名字。”
袁成龙《东方佛都》(局部)
袁成龙《东方佛都》(局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观念和认知逐渐在发生改变。不久之前,袁成龙主持的大型洞中佛教艺术工程,历时三年,在乐山“东方佛都”建成。其间凝聚了他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思维,将东方的造像法则与西方的造型经验结合,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汇。袁成龙在雕塑中借鉴了戏剧的因素,这批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宗教式的仪式感。此次洞中佛教艺术工程就是主要以个人创作为主,留下的也是创作者的名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如米开朗基罗时期的创作一样,袁成龙强调的是个人的创作,更能凸显出作为创作者的价值和思想脉络及其传承造型艺术的精神。
袁成龙 黄荃雕像——《三十而立》


雕塑家是大时代大环境下的产物,其作品在注入自我精神价值的同时更是与时代紧密相连。袁成龙曾为成都画院建院三十周年制作黄荃雕像——《三十而立》,这件作品在表达画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外,也饱含了他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三十而立,立意方能正身。而袁成龙参与创作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国家纪念碑“汶川时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则更多的代表时代的哀痛,白色的主调,以诉悲剧无法修饰,唯有庄重的铭记。雕塑本身的无言更显不幸的人在灾难面前求生的无力。这件作品入选了“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提名奖”,印在纪念邮票上,全国发行,这不单是艺术成就的体现,亦是时代的痛点,随此蔓延。
袁成龙《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
袁成龙《汶川时刻》


回首来时路 古月照今人

1987年,袁成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而在这之前,袁成龙大部分的时间,是握着画笔。家境贫困是一个赤裸裸的问题,而画画所需的石膏像对袁成龙来说已然是一件奢侈品。


袁成龙 油画作品
在考美院之前,袁成龙在一所技校就读,离家大概五、六公里。为买一座心仪已久的石膏像,他省下买公交车月票的钱,走路走了两个月,抱回一座十块钱的石膏像,像宝贝似的放在床上,边上还有其它借来的石膏像。当时的他想,要是我自己就能做雕塑,就有画不完的石膏像了。没成想袁成龙对雕塑最初的向往却是如此单纯而令人鼻酸。


袁成龙《大山子女》
袁成龙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画画,素描、石膏、布鲁德,除了现实生活的难言之外,墙上贴满的画,是另一个饱满的世界。在与弟弟共享的小房间里,袁成龙的床既是他的画室、储藏室,也是需要蜷缩着休息的寝室,方寸之间,拮据而充实。


袁成龙 速写《塔子老街》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大多数人考前进行的紧张复习,对袁成龙来说并没有必要,既然手中的画笔从未放下,又何必对自己有所怀疑。拿上画板,走进考场,三两步走向第一排,坐定,开始吧!


袁成龙《立冬》
“现在的学生很难懂得珍惜。”袁成龙颇有些无奈。在校教书已经有些年头了,看着这群年轻人,偶尔会想起自己求学那会。考上美院雕塑系之后,袁成龙的生活依旧单调,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坚持了五年,其实已经说不清是不是该称作坚持,或者已经成了习惯,或者已经成了一种生活。


袁成龙《西双版纳》
九二年毕业之后,袁成龙以较好的成绩分配到四川雕塑艺术院工作,所谓工作,却没有工资,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关乎生存,尴尬而且为难。“雕塑这个行业,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很多人毕业后就直接转行了。很多学生一进校的时候就问我,老师,我们这个专业好不好找工作?”袁成龙笑了笑,自己当年的亲身经历似乎立刻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国内的雕塑环境不好,当年初来成都的重庆人袁成龙,境遇更是难堪。当生存的问题就在空空如也的腹腔中叫响时,袁成龙开始主动去外面认识人,有点关系之后,接点雕塑业务,饿不死也做不起来。但袁成龙回答学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直接,他给学生讲述自己现在的收获,雕塑上的成果,给他们讲价值远景,讲你们需要的是坚持,是一直在路上。


袁成龙《学生》
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无法像袁成龙这样站在岁月的回顾中,对眼下的坚持做出判断。“很多学生的问题,并不在于专业,而是在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在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为何。不管你学的是什么,对自己专业的认知不够,没有求知欲,怎么学得好,更遑论用自己的专业养活自己。”认知和求知欲,是袁成龙反复强调的两点。驱使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就是对所做事情的坚信不移和最本质最纯真的求知欲。


袁成龙 国画
“在学校的这些年,我的心态很平稳,教和学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迄今为止,我做过很多的雕塑,知名的不知名的都很多,雕塑这个行业,目前国内的收藏状态并不好,短期内很难谈效益。但你既然从事了这个行业,就要提高对行业的认知,就得有求知欲。一个人对待一件事认可了之后,可以成为一生的追求,这也不失为一桩美事。”说到这里,袁成龙的表情带着一些满足。有着可以作为一生追求的事情,就像是遇到了一座可以攀登的高峰,就像《勇攀高峰》那座雕塑,成功者身披金甲,追赶者亦有银辉,但更多的人甚至遇不到高峰,或者遇到了却视而不见,就在山底游离,抱怨为何总是头顶乌云,不见阳光。那么你呢,你选择站在哪里看风景?

比来出看江山景 却被江山看出行

如今,袁成龙的生活依旧闲不下来。“我真的闲不下来,身边随时带着几本速写本,坐下就画。一有时间我就到彭州大山里面写生,这就是我的生活状态。”有时坐下喝茶,提笔一幅茶馆的速写;看学生做雕塑,落笔一幅学生们的速写。素描、写生、油画、国画一直在手上。
袁成龙《云南》


除了不停的画画,袁成龙也热衷于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学、老庄思想、国内和西方的雕塑家、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评论谈起来如数家珍,求知欲一直驱使他去提升自己。“做艺术,手、脑、眼要三者结合,不能成看家,也不能成思想家,要想得多、看得多、做得多,才能有提升。”袁成龙说道,“一位艺术家的产生,不能够单方面的停留在手艺上,知识结构,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既要对本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也要对所处时代有感悟和提炼,手中的作品一定要是有感而发,故作姿态就是走偏了。”


袁成龙 国画
袁成龙一直在路上,一路上敲敲打打,细细雕琢,前一座雕塑落成,转身又握住画笔,埋首是创作,抬眼是当下,执笔落锤之间,是内心深处的一份自觉和坚守。
作者:徐世冲


    关注 宝墩艺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