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坛点将录 丨 田野考古的先行者黄易

 

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获取更多资讯▼田野考古的先行者黄易作者:韩天衡张炜羽浙派篆刻自丁敬创立...



点击上方“天衡艺术讲坛”

获取更多资讯

田野考古的先行者黄易

作者:韩天衡    张炜羽

浙派篆刻自丁敬创立,经过蒋仁去粗取精的提纯处理,使浙派印风从早期的宽泛、芜杂中呈现出较为清晰、纯净的艺术流派特征。但是蒋仁有限的创作数量和孤冷绝俗的性格,使这门全新艺术传播的深度、广度受到了一定局限。真正能将浙派篆刻创作模式进一步趋于完善、稳定的,是丁敬的入室弟子——黄易。

黄易篆刻“一笑百虑忘”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诗人兼金石书画家黄树榖之子。历官山东东平州判、兖州运河同知,公退之暇致力于搜碑访古。黄易曾南游嵩洛,东临泰岱,在这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汉魏碑刻聚集的地区,多次亲临实地进行勘察、棰拓、绘图与记录工作,并将访碑过程撰成日记,又以山水画纪实的形式,把摩崖碑石的形状与地理位置、环境等描绘出来,最后整理、考鉴、题跋与著录。乾隆五十一年(1786),黄易在山东嘉祥对东汉武梁祠的石刻画像、祠堂进行了发掘、就地复原与保护工作。所撰《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嵩洛访碑日记》等,均为清代金石学界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黄易识见广、取法闳、通古今,他的综合性访碑研究活动,使他成为近代田野考古的先行者。学者王念孙在《嵩洛访碑图册》题跋时称赞到:“秋盦司马醉心金石,凡蜡屐所经,断碣残碑无不毕出,访剔之勤,模搨之精,实前人所未及。”黄易也自谓:“辄问贞珉,得即棰摹,篝灯展勘,不减与古贤晤对。”因黄易精于碑版鉴别,以致于“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无不就正于君”。除了勤于金石考古外,黄易亦工丹青,山水取法五代董源、关仝,隶书得力于东汉《娄寿碑》、《西岳华山》。尤善篆刻,被列为“西泠前四家”之一。
黄易篆刻“茶熟香温且自看”


黄易弱冠前即从丁敬游,深得乃师的器重,丁敬称赞说:“他日传龙泓而起者,小松也。”年轻的黄易与印学家、鉴赏家汪启淑相善,常受汪氏之邀,为飞鸿堂治印,使他早年即跻身于一流印家之列。与蒋仁傲世出尘的脾性不同,黄易与乾嘉时期金石学家翁方纲、阮元、王昶、武亿、李东琪等广泛交流,相互考订,探讨学术,同时也在士大夫群体中扩大了浙派篆刻艺术的影响。此外他与西泠印人奚冈为莫逆之交,两人赤诚相待,奇赏异析。黄易曾称自刻印:“比奚九印如何?冀方家论定焉”,有互较长短之意,被印林传为美谈。“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是黄易的精辟印语,被奉为历代篆刻创作之箴言,他揭示出创作前段印稿设计的重要性和作者对运刀技法的自信感。翁方纲在描述黄易胸有成竹、心手双畅的创作状态时称:“精于摹印,谈笑之顷,铁颖剨然,立成数枚。”黄易在“琴书诗画巢”印款中也称:“此印不师古,不袭人,我行我法。”显示出他不为传统所囿,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虽然黄易未能从大文化上确立理念,他的印作依旧是在浙派的圈子里驰骋,但他凭借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在继承丁敬印风的基础上,上溯秦汉,旁及宋元,所作醇朴渊雅,拙中寓巧,气韵生动,较丁敬、蒋仁更为稳练,加上他为人称道的隶书边款,把浙派印风推向了精纯与成熟阶段。

原文载于《新民晚报》2013年12月14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欣赏
【韩天衡美术馆藏品珍赏】


    关注 天衡艺术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