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的偶像---庾信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1]  ,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

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久负盛名的庾信因而被一向倾慕南方文学的北朝君臣留下,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故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终年六十九岁[2]  ,文帝深为哀悼,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3]  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4]  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早而聪敏

庾信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1]  ,为东晋时期文学家庾阐的后人。[6]  他的祖父庾易,在南齐时不应朝廷征聘;[7]  父亲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为当时著名文学家[8]  。[9]

庾信自幼聪敏,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他身高八尺,腰长达十围,形貌举动疏慢而不拘礼法,有不同常人之处。[10]

恩礼隆盛

大通元年(527年),十五岁的庾信入宫为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去世。此时晋安王萧纲(梁简文帝)被立为太子,而庾信之父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十九岁的庾信也担任东宫抄撰博士。父子均在东宫,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他和徐陵才华横溢,文风绮靡浮艳,被世人称为“徐庾体”。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他们每写成一篇文章,都受到京师的传诵。其后,庾信出任湘东王萧绎的常侍,转任安南府参军。之后经多次升迁,庾信担任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11]

大同八年(542年),庾信出任郢州别驾。[12]

大同十一年(545年),庾信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高度赞美。回朝后,庾信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13]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东魏降将侯景率军反叛。萧纲命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在朱雀航北扎营。侯景赶到时,庾信匆忙率军撤走。[14]

台城失陷后,庾信逃往江陵,被湘东王萧绎(梁元帝)承制任命为御史中丞。

乡关之思

庾信虽然身居显贵,但常有思乡之情,便作《哀江南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意。[20-21]

周静帝大象(579年—580年)初年,庾信因病离职。[22]

开皇元年(581年),庾信去世,享年六十九岁[2]  。隋文帝深为哀悼,追赠庾信原职,并加赠荆、淮(《北史》作雍)二州刺史,由其子庾立世袭爵位。



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在鲍照之后的齐、梁、陈三朝和北朝,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比。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时人将徐陵与其并列,其实徐陵成就在其之下。庾信兼善众体、诗赋,文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赋在中国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同于前人骚赋,也不同于后人的律赋。他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将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庾信还开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唐代王勃、骆宾王的骈作皆受其影响。六朝骈文盛极,而庾信可谓集大成者。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4]  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

国士堂:编撰个人传记回忆录      装帧成书          编撰精彩       印刷精致


    关注 国士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