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关系学(四):留守儿童林黛玉

 

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她的洒泪而别折射出当今的春节后父母远行去打工,留守儿童的的撕心裂肺的哭声。一个七岁的孩子就离开父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处在叛逆期的她,关系学很简单,只抓住重点,骨子里透出孤傲,越是重要的在她眼里都是不屑一顾,对上层从来看不上,对下层越是低层的越好。但是这个关系学铸就了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4岁的时候弟弟夭折,6岁时候丧母,11岁丧父,这三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几次重大的冲击,亲人的相继辞世。



7岁进贾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她的洒泪而别折射出当今的春节后父母远行去打工,留守儿童的的撕心裂肺的哭声。但当时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她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周瑞家的在贾府虽然是个下人,但有着特殊的背景,甚至可以说是贾府的权贵们的代言人,林黛玉就这样给得罪了。



一个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哪里有安全感呢?她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得罪权贵的同时对下人很好,还有紧紧抓住在这里特殊地位的人宝玉,但是这个简单的哲学不能让她在这个复杂的关系中胜出。

黛玉经常会给下人一些恩惠,她帮助的都是下层丫头婆子,当然了,丫头婆子们自然也跟她关系好。兴儿在尤三姐那里提到薛林时,也只是说到黛玉的娇弱,而并未说她刻薄,说到宝钗可就不那么客气了,直刺其为“雪堆出来的”,意思很明白,黛玉并不刻薄,而宝钗却实实的冷啊,由此可知,在下人眼里,黛玉远比宝钗可爱。但这些并不表明她会搞关系,只是说是明她的善良的一面。



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



在教香菱作诗中,借书、讲解,评点、“诲人不倦”,耐心地教会她。可以看出,香菱学诗中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其平易近人亲切的一面,而她的亲切与宝钗、袭人等的审时度势,拉拢人心不同,她从来没有丫环就不能学诗的想法,她本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帮助人。

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这种不成熟的关系学最终导致她及早出局。


    关注 马林心灵驿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