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表演之始:“起调”的功夫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对于演员的表演艺术创造说来,当然也是如此。譬如,戏曲演员的第一声叫板、第一个亮相;话剧演员的第一次上场、念出第一句台词;歌唱演员和曲艺演员唱出第一个音、第一个字……都不能是轻而易举的。...




点击上方


,关注重艺!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对于演员的表演艺术创造说来,当然也是如此。譬如,戏曲演员的第一声叫板、第一个亮相;话剧演员的第一次上场、念出第一句台词;歌唱演员和曲艺演员唱出第一个音、第一个字……都不能是轻而易举的。

清代的戏曲理论家徐大椿在其所著《乐府传声》中曾这样写道:

唱法之最紧要不可忽者,在于起调之一字。通首之调,皆此字领之;通首之势,皆此字蓄之;通首之神,皆此字贯之;通首之喉,皆此字开之。此一字,乃端也。未有失其端其绪不紊者。
历来,演员们都是十分重视自己进行表演艺术创造的开端的。他们并为此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养神、蓄情、默戏、思腔……千方百计以入情境;为唱出第一个字作好全部准备。他们知道正确的“开端”对正确的表演创造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这一问题,不论古今中外的表演艺术大师都是相当重视的。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曾要求演员,在演出前必须创造并进入良好的“创作前的状态”;我国表演艺术的优秀传统经验中,关于演员的登场、起调……更有若干严格的规矩。因为,艺术创造中无规矩则难成方圆。

去年在北京听魏喜奎演唱曲剧《阎家滩》选曲,她在演唱“剪锭花”曲牌时,随着管弦乐的伴奏,轻松自如、有法有度地唱出了第一个字,接着情深韵幽地唱出了第一句,以至全曲……使人听得颇有如闻清溪流泉,如饮醇香好洒之感。
前不久,听天津曲艺演员林红玉唱京韵大鼓《闹江州》。她在三弦伴奏“大过板”至欲停未停、似延非延的瞬隙,唱出了“表得是宋江在乌龙院怒杀阎氏女……”一句来。那第一个“表”字,唱得将神、情、声、色……各方面都定准了调子。唱得极不一般。

这些为我们所熟悉、热爱、有修养的演员们,在表演中均可显见他们正确而深厚的“起调”功夫。他们在起调时,善于利用音乐过门帮助自己集中精力、感受情境、操度情感……以便正确地进入创造。他们决不形式地向伴奏人员点点头或空等过门,也不无的放矢地环视一下观众或使自己的精神涣散,而是利用那有限的时间入情入境、定神定调、制造应有的气氛。……这样也就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攫住了。观众则从演员的这第一个出场、亮相、起调、行动……开始与演员一同进入规定情境,并从而看出演员的艺术造诣。

“起调”作为表演艺术的一项重要的功夫与修养,演员同志们是应当努力掌握的。

(文:赵健   原载 1962年4月26日《天津晚报》)
◆  ◆  ◆  ◆  ◆  
重艺 ∣用艺术点亮人生!





重艺二维码,值得一扫!


    关注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