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恺然先生遗著《太极径中径》(二)

 

用意太极拳为内家工夫,学者之能成就与否,其关键全在知否用意。知用意则有成,不知则否。用意愈精,则...

用  意
太极拳为内家工夫,学者之能成就与否,其关键全在知否用意。知用意则有成,不知则否。用意愈精,则工夫愈细密。先哲论著中,关于用意之指示,如:「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命意源头在腰隙」,如:「势势揆心须用意」,如:「意气君来骨肉臣」,如:「意气换得灵」等等,不胜悉举。用意之关系重大,从可知矣。惟学者不经传授,虽熟读先哲之文,仍苦不知用意次第。因太极之着法,与他拳迥异。他拳肘则为肘,膝则为膝,效用显露。学者易求其力量集中之点。每一动作,心目中皆得设假想之敌。拳术之动作愈简明者,练习愈易收效。因其用意所在,显然可见。如近世欧美盛行之拳斗,用意极简,成就极易。舍凭借天然壮健之体力,加以锻练外,无所谓艺术也。太极拳则不然,力量集中之点,初无定位,其目的在能求于应用时,因敌变化。故于练习时,务令周身无一处非力量可集中之点。欲于用时能臻此境界,全在练时用意周密。惟太极之着法,既不如他拳之肘则为肘,膝则为膝。故第于每一着法之中,细求其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之方位而加之意焉。

如何是八者之方位,前章已言之。太极之动作,以圆为体。每一圆中可分析为四正四隅,即寓八法。进退顾盼定,亦同寓八法之中。非于八法之外,别有进退顾盼定也。例如掤、挤、靠为进,用右则左顾,用左则右盼。捋、按、采为退,顾盼亦反于前。挒时可退可进,顾盼随之而异。至中定尤为十三势之主,不但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可谓一切法皆由中定而生。无中定则一切法胥无所附丽。譬之以规划圆,定点不栘,圆斯成就。若无定点,规虽在手,圆不能成。太极既以圆为体,则每圆中,必有其定点,毫无疑义。惟太极之用遍全身,圆亦遍全身。初学者,将以何法求每圆之定点。用简御繁之道,在先求一身中定之点。一身中定之点何在,则在腰间。太极拳之原则,为不用力而用意。故于每一动作之先,须注意腰部。体以规划圆之不移定点,然后发为各种动作。先哲论著中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所谓腰如车轮,所谓主宰于腰,皆明示中定之点在腰也。

至每一动作用意所在,则当就其形式仔细揣摩。因太极之形体,各师传授不同。有所谓大架子、小架子、新架子、老架子等等分别。动作极不一致,然其属于意者则无不同也。练时只须认真分析,进则为掤,为挤,为靠,或为挒,为肘。揣摩其意,并使之连续。退则为捋,为采,为按,或为挒,为肘。就形体之近似,而加之意焉。唯此说法,乃就初学不知用意者勉强分析而言,使得有下手之处。若进一步言之,则每式皆含有十三势,进退顾盼不能拘也。初学者最好先求手之用意。两手分出宾主,仅注意主手,宾手随主手而动。

以上动作,虽皆主宰于腰。而用意不妨先求其在手者,因手之动作显著,应如何用意,尚易揣摩。略举二例,以概其余。初学者,揣摩用意,未必适合。然宁可错误,不可无意。意随动转,变换自灵。先哲谓意气须转换得灵。乃恐后人缘外家拳练法,拳则注意于拳,肘则注意于肘,而忽略太极连绵不断之意。所谓动则变,变则化,亦是此意。学太极拳者,若不能势势揆其用意,即练习纯熟,亦不过进退周旋之属于外形者也。内家云乎哉!艺术云乎哉!


    关注 太极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