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恺然先生著《太极径中径》(三)

 

开阖前章言用意,固为练太极拳者,必不可忽略之条件。然同时必于每一势中,求其开阖之迹,然后意乃可...



开  阖

前章言用意,固为练太极拳者,必不可忽略之条件。然同时必于每一势中,求其开阖之迹,然后意乃可施。开阖云者,就太极以圆为体而言。圆为两弧相合而成,向外半弧为开,向内半弧为阖,每一开阖应先知其枢纽所在。



枢纽者,亦即前章之中定。太极全部拳势中,有全身之大开阖,有局部之小开阖,有纵开阖,有横开阖,有正开阖,有斜开阖,有内开阖,有外开阖。运用开阖之意,外有迹象可寻者,为外开阖。而每一大开阖中,周旋进退之间,含有无数小开阖。外无迹象可寻,意实连续不断。此非局部小开阖,因局部小开阖有迹象也。如进退之转换,往复之折迭,皆有内开阖。外开阖易知,内开阖每易忽略。此等处若无内开阖,则进退往复皆成虚设。劲断意不断之言无据矣。更有属静坐之内开阖,兹不具论,当另文详之。无论太极之开阖不尽于此。且师承各异,姿势不同,开阖之象,亦因之有别。即同一师承,各人之心得体验,亦未必尽合。尤有教时未尝注意开阖,动作含混。常有有开无阖,及有阖无开者。亦有连数开或数阖于一处者。论理无开不能有阖,无阖何以有开。然教者初未注意开阖,全部拳势中,开者不知其为开,阖者不知其为阖。囫囵吞枣,无异舞蹈。虽习练甚久,何俾实用。



学者欲于太极得真艺术,非求每一动作中开阖之势,而以意附于开阖之中。前言开阖之枢纽,即是中定。局部小开阖,其枢纽在每一开阖之中心。然初学者若从枝节处着手,即甚了然亦不易合度。惟有先求其总枢纽所在,每一动作,用意皆从此点出发。久之自能节节贯串,无在不有开阖,无在不有枢纽矣。总枢纽何在?则上下者在腰,左右者在脊。在已得此中三昧者,惟觉一切动作枢纽,悉在腰间。然练习步骤,如云手、野马分鬃等,左右开阖之势,若不知以脊为中枢,以著者个人经验推之,殊难得机得势。于此知古人所谓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背。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及顶头悬,力由脊发诸云云者,皆明示后人以脊不可忽也。陈品三曰:「开阖虚实,即为拳经。」虚实亦即开阖。十三势歌曰:「屈伸开阖任自由」。屈伸亦即开阖。质言之,太极拳无穷妙用,开阖二字尽之。学者不于此中探索,将于何处下手?

太极术语,有阴阳、虚实、刚柔、弛张、进退、动静等等,皆同物而异名。各代表其一部动作之意义,无有如开阖二字之恰当者。开字寓阳、实、刚、张、进、动等意,而兼有其作用。阖寓阴、虚、柔、弛、退、静等意,亦兼有其作用。且阴阳虚实等代名词,不合枢纽之意。使学者不易领悟。唯开阖二字,顾名思义,其作用异常显著。寻常事物之以开阖为用者,如户牖折扇,人所习见。虽至愚之人,亦可了然于其所以能开能阖者,端在枢纽。枢纽一经动摇,开阖之用,随之消失矣。非若阴阳虚实等名词之仅能代表其一部份意义也。



惟是以著者十余年中所见各家太极拳着法。如孙禄堂派之传自郝为真者,与陈子明一派之传自陈海村者,固形势大异。即吴鉴泉先生一派之传自杨露禅者,亦与杨家今日授徒之形势有别。着法既殊,开阖之迹自然迥异。且多有顿足奋臂轩眉怒目之姿势,一若外家拳之蹈厉腾踔,威猛不可一世之概。欲于此等着法中求开阖,难已难已。王征南曰:「今人以内家无可眩耀,于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此弊自古已然,不自杨家始也。吴鉴泉先生独能笃守家法,精粹纯一,得未曾有。吴子镇(鉴泉先生长子)言其祖父全佑先生临终遗嘱,谆谆于太极拳,谓当谨守成规,不可自作聪明,擅作更易。盖亦有见于当时贤者所为,而与王征南有同慨,遂不自觉其言之谆谆也。


    关注 太极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