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苏庄里流淌着文学的热度

 

我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我在逼着自己去读一些很多人不再关注的文学作品。有些作者的名字...



我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我在逼着自己去读一些很多人不再关注的文学作品。有些作者的名字长得像一大串葡萄,我至今都只能说出简称。
所以,对于能够读苏先生的严肃文学,我觉得很轻松自在,并非他写得易读,而是他的文字里存在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能够在文字背后读到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

《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是一本有自己体系的作品,虽然在写一些关于苏庄的人与事,但本质上追溯的却是离开故乡后,我们到底残存着多少关于它的回忆。
如果让我来谈写作,我可能会说很多时候写作来源于情绪,爱,恨,愉悦,愤怒,都可以促使作者完成一部优质的作品。

苏先生的故事,来自什么呢?这是促使我读下去的第一个问题。
他在写自己的苏庄,一座自小生活,并从奶奶那里听来了人物与情节的苏庄。对苏先生来说,那是他写作的“脐血和母肉”。
从他能够拧出水的十二岁,到没有人继承的大海;从以前唱戏的赵子才,到荒凉往事中的黑子;从苏庄的遗嘱中的炸裂到真正唤起所有苏庄印象的奶奶。苏先生似乎在这些角色身上摸索一种另外根植于故乡的生活。那里杂糅交错着很多情绪,隐秘而辛辣。原本很多事都应该成为秘密,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因为苏先生的笔,这些人物存活了下来,成为故往中的一缕烟云,虽然看不清面容,但真实存在过,能够闻见荒凉的味道,能够感受到西北村镇的不同。
在读到最后的时候,我想起了c.s.刘易斯在自传《惊喜:我的早年生活》中所写的一句话。那是他审视自己内心后的发现,他觉得自己的内心有“一座欲望的动物园,野心的疯人院,恐惧的温床,盲目仇恨的深闺。”
我想苏庄就是苏先生内心的影射吧。那是他的原乡,有着原始荷尔蒙的涌动,有着野蛮和淳朴并存的村民,有着牵动他写作神经的灵感来源。他在那里发现了什么呢?
一些村镇往事里埋藏的欲望和罪责,一些人性自带的弊病和阴暗,一些真实生活中被情绪裹着的琐碎和争吵。所有人都是看起来正常的疯子。

存在即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我想到的第二个问题。
扎根苏庄或从苏庄出走的人都有自己的所代表的一个群体。苏先生在写苏庄的时候,似乎营造出了一种与普通人生活有所差别的世界,它距离我们隔着一座不可翻越的山,也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阻断我们的靠近。我不可能像“我”那样,真正经历过那个时空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借由“我”的眼睛,看一看苏庄的人都经历的生活。
它看起来有时空的阻隔,但所有内里的本性跟我们又是如此贴近。这才是作品有趣的地方吧,不写让人读起来像自己的经历,却能够传递出似曾相识的感受。
在苏庄生活过的人,身上都有一种野性。这是作者赋予的秉性。
读者所看到的故事,并不仅仅是由文字牵引出的人物、情节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还有一场关于文学的相逢。我们在苏庄触摸一点点关于文学的热度,并不烫手,也不冰凉,像是自我的体温,瞬间由眼入心。

另外,这本书给我的第三个感受,作为写作者的自己去读尤为突出。
一个人去写自己的时候,其实很大程度上需要背叛自己。因为,我们都有想要把角色美化的属性,那种执念非常强烈,所以自我对抗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在苏先生的笔下,他即使在写自己,我也没有看到这种情况。这需要强大的自我来支撑,一个明白自己要写什么,并且坚持在写的人,他的作品不可能缺失诚恳和根基。
《星期一没有什么故事可说》,谁信呢?

苏先生,青年小说家,外号“东二环马尔克斯”。

故事风格波诡云谲,能把往事的瑰丽神秘用丰沛的情绪写作展现出来,并用理性的想象力去对峙现实生活。

习惯将稀松平常,解构出传奇般的面目。著作有长篇小说《苏庄的遗嘱》、《我不是刁民》、《车站北路X号》。立志写出最耐看最有嚼头的文学作品。

在《没有街道的城市》中,他塑造了一个荒野残酷的“苏庄”。现在他在持续不断得构建一个名叫“集镇”的文学世界,这一次他掘开了童年记忆的原矿,为我们再造了一个熠熠生辉的史诗般的领域。



晚上要去保利剧院看《我,堂吉诃德》的音乐剧,所以提前把书评发出来。

祝好。

一个周末没有写工作的稿的人,周一估计要加班的。


    关注 沈十六写小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