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于飞,百鸟朝凤

 

许多匠人的技艺失传,年轻人不愿继承,老匠人文化不足不懂编录成册,传统文化随着商业化进展而渐渐流逝。这是一种悲哀,也是时代发展必然性所致。...



《唐书》曰:武德九年,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又曰:太宗时,莒州凤皇二见,群鸟随之。其声若八音之奏。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五◎羽族部二》





对唢呐唯一的记忆,是那年在外公的葬礼上,唢呐声起,悲鸣戚戚。如若不是《百鸟朝凤》,我不会想起这沉睡已久的乐声,我不会知道原来,“唢呐匠”那份将唢呐吹进骨子缝里的魂是如此动人。

焦三爷看似无情,却是最用情。他选徒弟,看心。他选传人,看魂。曾经在无双镇,唢呐匠可是光耀门户的事情,迎唢呐班,行接师礼,尊重礼待。然而随着文化的断层,西方文明蜂拥而至,人们开始追捧西洋乐器,“唢呐匠”只能沦为街边卖艺。焦三爷看着唢呐极盛而衰,游天鸣面对唢呐的衰落从迷茫到坚守信誓,守护这门技艺的传承,这是一件艰难极苦的事业,一生只做一件事。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生前的最后一部影片作品。 其中陶泽如饰演的唢呐匠人焦三爷,像吴天明本人一样执着至死。

我想,焦三爷和游天鸣都是吴天明导演的缩影,一生一事,他们是“唢呐匠”,他则是“导演匠”。

最让我动容的是,焦三爷对“德”的评判,所谓“德”并非声望“得”高望重,而是德配天地,无愧于心。他选天赋平平勤劳补拙的天鸣为传人,因为他看到天鸣那颗质朴的赤子之心,他知道,天鸣会一诺千金。面对时代的变迁,唢呐班难以为继,母亲劝天鸣另谋生计时,天鸣拒绝的理由,简单而幼稚,却是现在人们最难以做到的,“我跟师傅发过誓的”。一句誓言,一生信诺。

电影画面播放到,焦三爷在病榻上让天鸣一定要将唢呐传承下去时,坐在抖娘身侧的一位观众说了句“这人死了都还害人”。此时,我不由笑了,满心的无奈和悲伤。他没有看见,焦三爷对唢呐技艺的骄傲,那是融入他生命的奏曲,他将唢呐的魂铭刻在血骨中。纵然年岁已老,唢呐的魂不曾老去,所以,他才选了天鸣啊。



·唢呐在嫁娶丧事中,普通人只吹两台,中等人家吹四台,富裕人家吹八台。而《百鸟朝凤》是最有“德”者的至高赞扬与崇仰。这门技艺只传给班主,它是唢呐匠一生最高的荣耀。

匠人之心,看似简单四字,却对人的要求极其苛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数十年如一日,一言既出,一生不悔。崔三爷病入膏肓,让天鸣卖了牛,天鸣以为要给师父治病,我以为是要留给师娘,却没想到,他想给天鸣办置一套新的家伙,只因“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份对匠艺的赤诚,就像崔三爷最后离开的背影,一生不回头,能在这汪洋大海中独善其身矢志不渝,那才是真正的“匠”。

日本匠人也称职人,这是至高无比的荣誉。日本的技艺保存,源于国家对工匠的尊崇,匠人文化的发达,源于匠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善于吸收外来技艺的精髓,将日本文化的精魄融入技艺。这也是为何,日本匠人文化存在于生活,流淌于民族文化。

作为农耕大国,我们的匠人无疑缺乏文化知识,他们一生兢兢业业精炼技艺,但外来文化的侵袭,他们无力抵挡,无力将民族与世界融合。中国总是将“匠”放在极低地位,我们忽视匠人一生精技艺,伴随着岁月的增长,两鬓发白技艺炉火丹青,他们也逐渐老去。许多匠人的技艺失传,年轻人不愿继承,老匠人文化不足不懂编录成册,传统文化随着商业化进展而渐渐流逝。这是一种悲哀,也是时代发展必然性所致。唢呐并非中国的产物,它从波斯传入中国,清代步入成熟,民国兴盛至极。由盛至衰是任何事物都会经历的自然规律,它不是人为所致,时代的潮流,人力无法阻挡。

任何传统技艺文化,如果不与时代接轨,如这百鸟朝凤,本应群鸟数百随之,却只能孤鸣苍穹。
抖娘楚只做任性的公众号


    关注 浮世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