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也下跪了,能和《百鸟朝凤》一样收获关注吗?

 

方励的下跪,不仅跪出了文艺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心酸,也跪出了对传统文化坚守的艰辛。...





上周五,电影《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跪求院线增加排片量引起了轩然大波,《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讲述了唢呐这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励的下跪,不仅跪出了文艺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心酸,也跪出对传统文化坚守的艰辛。

传统技艺不仅只有唢呐技艺需要坚守,在福建宁德,有一个小小的拱桥匠世家,世世代代守护传承着这门技艺,它就是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传统技艺,源远流长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木建筑技艺与桥梁建造技术的结合典范。
木拱桥,不用寸钉片铁,完全用木头椽靠椽、桁嵌桁地紧密衔接而成。桥上还建有桥屋,能遮风挡雨,俗称“厝桥”,也就是廊桥。形似彩虹,横空跨越,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以屏南等地为代表的闽东木拱廊桥,更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侏罗纪公园”。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还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凸显文化特征。

据史料记载,我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熟于十二世纪初的北宋中晚期,宋代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也是至今唯一以绘画形式存世的北宋木拱桥。然而,虹桥在中原大地前后只存在大约二三百年,因宋室南渡与黄河泛滥改道,至元明,虹桥在中原就再以难觅踪影。
然而,与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汴水虹桥的结构如出一辙的木拱桥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闽浙山区,这种桥下拱架为编木结构的木拱桥被誉为我国古代桥梁的“活化石”。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称这种结构的木拱廊桥“唯中国独有”。

2009年10月1日,以宁德市屏南、寿宁两县为主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春财——坚守技艺的造桥世家

黄春财出生在福建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一个造桥世家,注定了老人一生与桥有缘,掌握着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门古老“绝活”,成为廊桥文化最忠诚的守护者。
“廊桥建造工艺若无工匠们代代相传,也许这建筑艺术奇葩真会成为不可复制的标本,随着岁月流逝而一天天残损消失。”言语间,黄师傅颇有些落寞。黄师傅有3个弟弟,由于弟弟们长到学艺年龄时已基本无桥可造,只有黄春财一人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造桥技艺。他十五岁跟随父亲学习木匠工艺,四处造桥建屋;二十岁便独立建造了上圪桥,成为这行当里相当于建筑设计师的“主绳”,既能设计,又会计算绘图且能指导施工。如今却只能面对这门传统技艺一点点消失殆尽的事实,黄师傅有些无助与失落。

黄师傅共有3个儿子。长子黄闽湘于1998年因车祸不幸丧生。次子黄闽屏生于1966年,初中毕业后随父亲学过木匠手艺。但因为无桥可造,而建造古亭、古长廊及一些农庄中的古建筑的机会也不多,难以维持生计,黄闽屏便另谋他业,从事机械维修,主要靠维修摩托车、拖拉机等机械营生。而黄春财的小儿子黄闽辉,在初中毕业后便选择了外出打工。木拱桥营造技艺后继无人,濒临失传。至此之后,廊桥技艺三十余载无人问津,廊桥工匠逐渐隐没乡间。


黄春财师傅亲手绘制的拱桥草稿图
造桥技艺重获新生

随着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保护和传承,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06年,黄春财、黄闽屏主绳,在屏南白水洋景区异地重建双龙桥。2008年,黄氏家族建造古田卓洋桥。2008年12月,黄春财、黄闽屏、黄闽辉主绳新建屏南十锦桥。这座桥的建造全程被录制下来,用作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片和申报片。

2009年2月,黄春财父子进京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并在央视《中国手艺》节目中现场搭建木拱廊桥,展示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

如长虹凌驾于碧波之上,似蛟龙腾飞于青山之间,木拱廊桥精妙复杂的营造技艺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联合国专家学者。这项古老的造桥技艺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进入了国际保护和关注的视界。








黄春财正在参与节目的录制


现在,黄春财师傅已经收了不少徒弟,他说他并不排斥外姓人拜师学艺,“只要是真正喜欢这门技艺,愿意跟我学艺的,我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由于木拱桥桥型非常美,又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观光旅游点中得到应用,我相信陆续会有建造需求的。”黄闽辉十分看好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前景。

小独有话说
除了唢呐,除了拱桥营造技艺,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坚守,去发扬,去传播。现在,《百鸟朝凤》的单日票房已过千万,但是其他的传统技艺未必有这么幸运,方励的“一跪”只是治标不治本。传统文化最需要的,还是政府与人民的齐心协力,完善相关制度,让渊远的文化不再流失。

——文章图文系网络整理,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在小巷深处,安静打磨年代的传承;或许因一手古老厚重的技艺名扬四海;有那么一些过去闪烁的技艺不再迎合时下的年轻人;有那么一些孤独的大师逐渐被喧闹的现世湮没。

你听见过或看见过吗,或者你就是!

告诉我们吧!

执一样的信念,一起守护,寻找技艺的传承,为技艺寻找传承!

邮箱:xun@xdupin.com   微信:xundupin


    关注 寻独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