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南怀瑾:读书、识字、明理的体验

 

课堂导读一、读书:心开窍于舌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是学习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诵读中要注意“音声相...

 课堂导读
一、读书:心开窍于舌

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是学习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诵读中要注意“音声相和”。诵读时还要随文入观,与经典、与圣人“前后相随”。

二、识字: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

识字是掌握中国文化的第一步,其要点有三:认单字、认字理、认体系。只知道语言的约定俗成,而不知其之所以然,只是知识而已,不是智慧。

三、明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书的真正用意,在于明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处理社会情绪的能力。
 完整笔录
读书:心开窍于舌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文字简练,合辙押韵,内容丰富,历来评价甚高:“绝妙文章”、“识字教育捷径”、“袖珍百科知识全书”、“中国文化史的基础轮廓”等等。《千字文》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根本理念:读书、识字、明理。
我们是带着孩子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孩子?家里应是书声琅琅,还是教声嚷嚷?当下,朗读的意义被普遍忽视。

《黄帝内经》说:“心开窍于舌”,通过动口朗读,舌动、窍开、心明,从而开慧增智。经典诵读中书声琅琅而入耳,智慧似清泉潺潺而出心。

因此,中国古代把学习简化为“读书”,是有其道理的。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是学习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现在,佛道修行的早课、晚课还保留着诵经的传统。

如何诵读?老子说:“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诵读经典的诀窍。
“心为神脏,脑为神腑”,诵读就是连接心与脑的方法。“高下相倾”,“高”就是大脑,“下”就是心腹、丹田。读者的气脉要从下而上,从丹田而出,不是从喉咙发出。诵读要把气读顺了,不仅是文章的气派通顺,读者自己的气脉也要顺,并且两股气脉合二为一。

气顺了,心就定了;杂念没了,智慧就开启了。大脑能给人聪明和智慧;内脏给人心情和力量。

诵读中要注意“音声相和”。人们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音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发出共鸣,叫做“音”。汉语发音是天人合一的,如读“大”“小”,嘴巴就得开大开小,“酸、甜、苦、辣”的发音就与舌头相关部位对应。
诵读时还要随文入观,与经典、与圣人“前后相随”。语言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一种能量。母语语言构成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我们生命能量的运行模式。朗读的过程是与一颗心灵对话,不断感受、想象、感悟感情之火燃烧的过程。诵读经典,追慕先贤,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让自己从此生活在另一更高的境界层次上。

识字: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

国学从说文解字始,学佛在起心动念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内心的历史造化。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它们在千百年来流变的过程中,经历着和人生差不多的新陈代谢。识字是掌握中国文化的第一步,其要点有三:认单字、认字理、认体系。

当今,中国语文教育的偏差在于按照西方的语言学来设计课程,而非按照汉字的特点和文化规律来设计。把字复杂化到词,不重视文字教学;而古代只有文字学,没有语言学。
文字是分层次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常用汉字约3000来个;文就不足300个,只有从文、从字学起才是化繁就简的正确方法。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指出:掌握1千来个常用汉字,即可阅读90%左右的出版物。《千字文》选用1000个字作为蒙学的起步,与此道妙暗合。

识字不仅要认得音、形、义,更要懂得文字本具的字理灵魂,这才能开智慧;只知道语言的约定俗成,而不知其之所以然,只是知识而已。识字还要明白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要把字放到一个体系中认,构建成一个体系。
《汉字宫》作者白双法老师的“七字根理论”对此做很好的探讨,并且找到了文字生生不息的太极点:七字根。以“人”为原点,上下是“日”、“山”,左右是“木”、“龙”,前后是“工”、“一”,立体地构成七字根,其他的汉字在此基础衍生而出。

明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书的真正用意,在于明理,明白宇宙人生、诸法实相。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千字文》一开头,就以超然的目光环视太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然后以宏大的气势,回顾地球:“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这八句三十二个字,将日月星辰、天高地广、一年四季、生长规律的物质世界,做了相当精彩的阐述,这就是我们明理的起点,打开心量的起点。没有站在宇宙星空的高度,地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人生的问题往往是看不清的。只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才会有大智慧出现。
明理就要自己发光,了解生命的本质力量,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千字文》中说:“性情静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孔子曰:“君子不器”;康德说:“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己的目的”;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里获得自由。真正的教育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唤醒孩子的心灵,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能应对变故,承担后果,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我们不能选择有个聪明的头脑,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有一副教好的心肠。
信息化社会,只要有一台电脑,几乎任何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我们教育应如何面对?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处理社会情绪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基础就是蒙学的读书、识字、明理。梁启超说:“心明便是天理”,理不通则法难随,心不明则行无规。因此,我们既应该明白道理,还要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知行合一。只要做到这些,还要在乎什么积德、风水、命运?凡事合理,一切自然顺适。


    关注 拓智企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