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儿童成长的8个自然定律,你都知道吗?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让他自己来!”...





儿童成长的八个自然定律

蒙 台 梭 利


  “工作”原则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经由全神贯注地投入活动,幼儿的某些重要需求已得到满足,因此他所达到的心智上的和谐与平衡的新状况其实就是儿童应有的正常情况。这叫“儿童的正常化”。

儿童在完全开放的自由空间中可以通过工作完整地建立自我,在全身心投入自己选择的工作之后,他们表现出极度的欢愉、平和与宁静,所有破坏性的行为,不管是侵略性的、有敌意的、消极的或者散漫的、慵懒的,也都随之不见了。

幼儿与大人的工作很显然有所不同,幼儿利用环境来改善自己,大人则通过自己来改善环境。幼儿的工作针对过程,大人的工作针对结果,希望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成果。大人要求有所收获与获得帮助;儿童则在工作上不寻求帮助,他必须靠自己独立完成。

由于儿童生活的社会化本质既不适合成人社会也不具有生产力,儿童通常被剥夺参与这些活动的机会,他们被放逐在学校中,而学校常是压抑他们的建设性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能力的地方。随着成人角色的日渐复杂,目前文明社会的问题日益严重。



  独 立 规 则



 除非有退化的倾向,否则孩子的本性对自己机能上的独立有直接且热切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越来越强烈。完整的人格发展依赖外在指示以及能否逐渐获得解放。儿童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阻碍,他们的许多潜能就无法发展。

蒙台梭利博士强调,一个人不独立就不能自由。她认为人在发展过程中要经过出生、断奶、学说话、学走路、学思考等过程;婴儿从断奶时就开始选择自己的食物,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但这时其依赖性还是很强的,因为他还不能走动,不能自己洗脸、穿衣,不能用语言提出自己的要求。

儿童到了3岁,便有较大程度的独立和自由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动力,帮助他们独立地走、跑、上下阶梯、捡起掉下的物品、盥洗、穿脱衣服、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意图,设法克服前进中的障碍满足他们的需要,等等。

如果对儿童姑息、溺爱,什么事都替他们做,反而会造成儿童的依赖性。不必要的帮助也会成为障碍,甚至会造成他们的自卑感。只有能独立活动的人,才能在战胜困难中增长能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加完善。这种观点对我们的教育颇有启发。



  注  意  力



 在成长过程的特定阶段,孩子会前所未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环境中的特定事物。问题在于如何激起对孩子人格有重大影响的注意力。幼儿集中注意力来发展并巩固自己的人格,此时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首先他会被可吸引他本能注意的东西吸引,比如鲜艳的颜色等。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在内心对已知的事物逐渐有了认识,进一步对新奇的未知世界有更大的期望与兴趣。

以理解力为基础的敏锐兴趣取代了以天生欲望为基础的本能兴趣。一旦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于这种以理解力为基础的兴趣,他们会变得较为冷静且可以控制自己。

他们十分明显地表露出因为全神贯注所得到的乐趣,显得轻松与满足,蒙台梭利博士认为这些外在的表现正是儿童内在逐渐定型的证据。



  意  志  力



 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逐渐延长,内在各种能力的协调顺畅无疑后,与意志力有关的第四个心理原则便出现了。

  • 儿童会重复动作。这种重复会在极度专心于某一动作后发生。
  • 自我学习。通过活动表现出各种创造性,同时配合现实的各种限制。
  • 服从的能力。这是自然现象。服从是美国人难以接受的,因为它暗示了孩子可能会自然地服从老师,这一点使人产生恐惧。
以往西方教育认为服从与意志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以往的教育方法是压抑小孩子的意志以便用老师的意志取而代之,无条件的服从因而被认为是破坏孩子意志力的方式。蒙台梭利博士则持不同看法,她认为服从与意志力皆是同一现象的一部分,在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服从才会出现。

了解蒙台梭利教育哲学中意志力的来源是很重要的。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意志力并不是一种全然独立的力量,而是一种伟大宇宙力量的产物,这种伟大力量就是达成有目的的活动的惊人精力与需求。



  智 力 发 展



 智力发展“使人建立自我,同时建立与环境关系的各种反应与组合性或重建性活动的综合”。

智力发展的开端在于意识到环境中的差异。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获得这些差异。将差异在脑中重组成有次序的组合。身处充满刺激与不停变化的环境,容易造成幼儿脑海中印象的混乱。

因此,幼儿接触这种环境是毫无益处的。幼儿智力的发展就是要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有次序的印象。这种发展程序在进行的第一个征兆是对刺激有反应,其次是幼儿的反应会呈现秩序。



  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六个自然定律是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这两种能力是幼儿与环境接触形成的心智能力,而后发展出的天赋本能。此时的环境必须是美丽、和谐而且以实际世界为基础的,以便使幼儿可以组织自己的知觉。

一旦对自己的生活建立了实际而且有次序的知觉,他们便可以选择各种创造力必需的活动与程序,将事物的主要特质抽象化而组合成脑海中的形象。

蒙台梭利博士强调三种特质:

  • 第一是要有高度的注意力与专注程度、沉思形态出现。
  • 第二是要有较强的自主性与独立判断能力。
  • 第三是要有对真理与事实接纳与期望的心态。


蒙台梭利博士特别关心第三种特质。认为大人常会不经意地阻碍了此种特质的发展。幼童通常有沉迷于各种幻想的倾向,成人习惯于认为这些是幼童想象力丰富的证明。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其与想象力无关,反而证明了幼儿生活中依赖与无助的状态。

同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幼儿会接受大人的想象,比如圣诞老人的传说等,她认为这并不代表幼儿的想象力,而只是显示出幼儿轻信他人,但这种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与智力发展而逐渐消失。成人会将自己的想象灌输给幼儿,其实是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幼儿是极为被动的,必须主动地为他们做一些事。



  情绪和精神生活



 幼儿天生拥有对情绪与精神环境的反应的本能,这使他们可以去爱别人、了解别人的反应以及信仰上帝。这些本能就如同天生用来对实体世界做出反应以发展智能的本能一般。幼儿的智力需要通过物质世界的刺激而发展,可是情感的发展则需要人类的刺激。他们经由母亲首先体会爱的感觉,母爱也刺激他们的情绪而发展出对母亲的爱。

一旦幼儿的情绪觉醒成为可能,他们会开始对周遭关心他们的人产生反应,会受到情绪世界的吸引,就如同他们受到物质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吸引一样。这种吸引是很细微的,也如同在智力发展过程中一样,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的,因而应重视幼儿的自由选择。

如果成人很细心地提供幼儿发育所需同时适时给予帮助,此时应强调的是提供援助而不是支配,我们几乎可以确信幼儿对成人的爱与尊重必然有所反应,“必然有一天他们对我们的精神状况颇为敏感,同时也知道如何服从我们、如何与我们沟通,还有如何分享他们生活中的种种喜悦”。

要达到情绪与精神上的成熟,小孩不仅必须发展爱别人的能力,也必须培养自己的道德感。蒙台梭利博士相信这也是天生具备的本能。“我们天生有一种本能可以提醒我们了解危险所在,并且了解环境中有利于生活的一面,这应该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



  成 长 阶 段
个性建设时期(0—3岁)
无意识地成长与吸收的阶段。情绪与智力发展的内在结构则由敏感性与吸收性心智等功能来完成。在这一阶段幼儿表现出无穷的精力与兴趣。儿童最初借助于吸收性心智,依靠敏感性,潜意识地感受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特征,以获得感性印象。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胎儿在胚胎期身心的联合十分重要,他们只有用听、看和动作等形式自由反应,才能使智力和动作得到发展。但是,在胚胎期胎儿没有形成统一的个性。
个性形成时期(3—6岁)
个性形成时期的发展包括通过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发展意识以及充实与完善已形成的能力两方面,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不仅凭借感觉,而且能够有意识地用双手做事,在成人帮助下,通过各种活动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对社会和文化学习发生兴趣,主动受成人影响,于是儿童的个性就在其内在的敏感性的作用下渐渐得以形成。
儿童增长学识阶段(6—12岁)
这个时期儿童能够有意识地学习,其主要特征为:要求离开过去那种狭小的生活圈子;开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蒙台梭利认为在这个时期对儿童的教育要从物质分类的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让儿童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举一反三,要以道德标准来约束他们,用理喻和规劝的方法来启发他们。
青春期阶段(12—18岁)
在青春期,儿童已准备妥当以开放的心灵去吸收世界的各种知识,他们自主地学习,而且不再受限于环境,其触角可以延伸到宇宙,此时的学习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对智力方面的兴趣,这也就是为何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尽可能地包罗万象,而不是如传统学校中将学校教育分割成独立的个体。

此时的青少年应该选择日后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因此面临着在有限范围内的抉择。只是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一抉择通常被延后到更大的年纪。由于这一阶段应有的选择行为通常不受到鼓励甚至被禁止,情绪与智能的困扰便随之而来。
(本文选自《跟蒙台梭利学做快乐的幼儿教师》)
— End —


报名咨询热线——中心地址:

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路2020号九方购物中心一层L168

乘车路线:

乘龙华线(4号线)到红山站A出口直行至九方大门口停车场方向

公交b656路; b831路; e1路; m212路; m223路; m352路; m365路至中央原著站下车至水榭春天幼儿园对面

联系电话:

0755—25259911

0755—25255822

点击右上角按钮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请搜索:水蜜桃教育

还可以保存二维码,通过微信扫描添加


    关注 水蜜桃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