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个小时,不是简单的工作1万小时哦!

 

10000小时,不是工作5年...





我们介绍了一万小时定理,在其中提到了,一个普通人,有效的积累10000小时,就可以成为行业的牛人。注意是有效的积累。我们提到了评判这个积累是否有效是有一个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可能和平台有关系。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会展的组织者,你的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组织会展。工作了一年以后,你已经可以很好的组织一个500人的活动了,在期间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大家都很看好你的会展组织能力。然而,由于你的公司的实力,获得500人规模的会展业务已经是极限了,在未来几年,不会有大的变化。那么可以想见,你在这里可以持续高质量的展现你的会展组织能力,但是在外界看来,你拥有的依然是组织500人规模的会展的能力,并且会依据这个来给你定价。如果我们按照有效积累的角度来考察的话,那么一个普通员工,如果经过4000小时的累积积累,可以达到的水平是组织500人的会展的话,即使你也许已经拥有了5年的行业工作经验,那么但从组织的规模这个维度来看,相当于4000小时的工作积累。如果你希望在这个维度上进行拓展,就需要寻找办法。

我们在来考察一下程序员,对于这个很热门的职位,市场依然会以一个公允价值来衡量。例如,你可能很努力的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万行的代码量的开发工作,成为了一个在公司内部的资深程序员。两年,完成了4000小时的积累量,很难得。可是,后续,由于工作的安排或者是公司的局限,你依然在从事程序员的工作,并没有向着管理,或者是程序构架方面走,那么又过了几年,也许你总共完成的程序代码量达到了三万行,而且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质量,可是,从一万行到三万行,这个在外界的公允价值,就不会像从零到一万那么明显了。也许这个时候,当你完成了三万行代码,也工作了五六年,发现在外的价值和工作三年的差不太多。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希望说明一些事项:

我们尊重那些在本职工作上持续钻研的同事,如果你需要通过自己在专业上的积累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的话,你需要观察社会对于你的行业职能的公允价值度量,然后进行匹配。

有些时候,为了你自身获得合理的价值,需要考虑平台以及工作的内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

希望本文对职场人士有所启发,不回避问题。


    关注 顺势而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