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里古人无法解释的“四怪”之谜

 

“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蛙不鸣,则又诞异矣。”——《齐音·大明湖》,清代诗人王象...





“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蛙不鸣,则又诞异矣。”

——《齐音·大明湖》,清代诗人王象春

按常理说,水源密集,水草丛生之地,一定有蛇游动;盛夏之时,一定有青蛙鸣叫。

然而在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大明湖风景区,却有着异于常理的表现,这便是困扰古人上百年的“蛇不见,蛙不鸣”的现象。



与这两大怪事一样称奇的,还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另外两大奇观。

即雨水再丰沛,大明湖的水也不会涨得不停;即便是天再干旱,明湖水也未见减少,这种奇异现象也成为济南大明湖的另外两大谜团。
“蛇不见,蛙不鸣”是奉皇命?


关于“蛇不见,蛙不鸣”的现象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年夏天,乾隆皇帝在历下亭中休息,时至晌午,蛇游动,蛙齐鸣,让他难以入睡。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蛇回洞中,蛙不许鸣叫。于是,蛇吓得退回洞中,青蛙也不敢鸣叫。自此,大明湖便有“蛇不见,蛙不鸣”的奇怪现象。



但这一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自明代就有著作提到“蛙不鸣”的文字记载,这与百年后的乾隆游明湖又有何干?
三大科学说解释神秘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自然生态之谜被逐渐解开。

关于“蛇不见”,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因为湖中水鸟较多,它们正是蛇的天敌。

另一种解释是,大明湖是由泉水汇集而成,水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尤其是7、8、9三个月湖水的温度仍很低,但这段时间正是蛇活动的高峰期。

也就是说蛇比较喜欢在炎热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但湖中的低温并不适宜它们生存。

至于“蛙不鸣”,则是由于湖水水温较低,蛙类生活在里面,不能发情,因而就“不鸣叫”了。
“恒雨不涨,久旱不涸”


“恒雨不涨,久旱不涸”是大明湖的另外“二怪”。

这种怪异现象,原来正是与济南市区内四大泉群以及大明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自然构成条件密切相关。



大明湖位于繁华都市之中,济南市区大大小小的泉池涌出的泉水汇流而来,最终形成大明湖。

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溢时便可从宋代修建于北岸的北水门流出,流入小清河,东注渤海。这种优良的疏通渠道是其他城市许许多多天然湖泊所不具备的。



而大明湖的湖底为不透水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断注入湖底的泉水不能下泄,因而造成了“恒雨不涨,久旱不涸”。



想来,当初乾隆帝也必是看上了“蛇不见,蛙不鸣”、“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这两大优点,才贪恋在历下亭中驻足休息。由此可见,大明湖是一方绝佳宝地!






    关注 历下头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