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来邑遗址--西寺闵仲书院

 

闵仲书院位于东里镇院峪村东北的松山脚下,为沂源县西南、沂水县西北两县交界处,旧属沂水县,故闵仲书院为“沂水古...






闵仲书院位于东里镇院峪村东北的松山脚下,为沂源县西南、沂水县西北两县交界处,旧属沂水县,故闵仲书院为“沂水古八景”之一。

院峪村位于东里店东3.5公里,沂河北岸,依山傍水,风光秀美。院峪村沿沂河地势较平坦,其余为平缓山岭地带。经济发达,以林果业为主,苹果年产量15万公斤,也是山东省无公害葡萄重要产地。院峪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到此地学习,观其位置而曰“上寺下院”,又因地处山峪内,故而得名院峪村。院峪村东北有著名的跑马岭,两山头之间有一片平地,传为以前跑马之处。

跑马岭以北有一弧形山脉,自西而北而东而东南,山形呈月牙形,弧度近270°,这就是有名的闵仲山,古称浮来山,又称闵公山、松山,今称保安崮。闵仲山处东安故城遗址东北五里处,双峰秀起,松绿石奇。传说孔子弟子闵子骞曾避地于此,因得名。山的东西两麓,皆有古佛寺,分别成为东寺和西寺。东寺毗邻处,有闵仲祠,内祀闵子和仲由。山上有子路依栖岩和芙蓉泉等古迹,是沂山以南景物最秀美的一座山。著名的闵仲书院就处在闵仲山的山坳之中。

西寺
松山山麓曾建有西寺。西寺,又名圣寿寺,座落在东里店东约2.5公里的院峪村东北跑马岭西侧的松山上,故称西寺;唐朝天授年间,于跑马岭东侧建一寺庙——福寿寺,与松山西边的西寺对应称东寺。

道光《沂水县志》记载:“下有断碑,宋元丰八年建立,其文尚存,内云:琅邪(琊)郡邑曰沂水,有山号曰闵公,中有招提(民间私造的寺院曰招提),亦谓之闵公院,自朱梁乾化、后唐天成间始建置,逮周世宗以无名废。然其林峦胜概,完若图画,南有夫子曝书台,季路依栖岩,兹皆古碑相传。厥基,则五代青帅韩王建立之别业也。”据此可知,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乾化(911年)、后唐天成(926年)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西寺历经数朝重修,清代时规模最大,曾建有大雄宝殿、罗汉堂、三官庙、文庙、禅庙、厨社等众多建筑,解放前有僧众五、六人,极盛时有十多人,庙地百余亩,以供衣食。庙会为每年正月十六日,清明祭孔。届时善男信女、文人字士前往焚香礼拜,热闹异常。院内原有两棵银杏树,树干挺拔高大,云冠巍峨,满院覆荫,密不见日,为幽谷古刹,增姿添彩。可惜其中一棵于解放前杀伐支前,另一棵有六人合围之粗,也于一九七五年被砍伐。大雄宝殿前曾植有两株大片松,有两人合抱粗,后来也被杀伐。

民国后庙宇渐废,僧人渐少,现仅存民国五年重修的大佛殿三间及民国五年所立石碑一通,其余大片古建筑已毁坏无存。

闵仲祠闵子书院
西寺的东边曾建有闵仲祠和闵子书院。

清康熙《沂水县志》“山川”条记载:“闵公山,相传闵子避地。其中,中有子路依栖岩,故又谓二贤庄,春秋奉祀。”同书“古迹”条记载:“子路依栖岩,与闵子书院同山,有晒书台、试剑石。”《嘉庆重修一统志》(第十一册,卷177—178,沂州府):“闵公山,相传闵子曾避地其中,故名。又有子路依栖岩,芙蓉泉出此。闵子书院,在沂水县西北闵公山下。祀先贤闵子骞。明正德八年建。本朝康熙六年训导陈经纶即旧址重建。”

世传孔子弟子闵子骞为避费季氏召隐居于此读书、育人,又相传孔子的另一个大弟子仲由亦曾到此读书。后人为纪念闵子,曾建闵子祠,后废圮。至于闵子祠的始建时间已无考,可能稍早于西寺。

明正德八年(1513年),沂水知县汪渊修复遗址,称闵子书院,此时尚不以仲由并称。到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汝南人李汝楫任沂水知县,到此探访时发现了所谓的子路依栖岩,并在文庙北山的悬崖峭壁之下发现一处古洞,“深广如屋,履之登登有声”,后人称之为圣人洞,洞旁有一断碑,上刻宋元丰年号,虽然剥蚀残缺,仍能读出部分碑文内容,其中所记闵公山,与父老所传可相考证。又在岩石的南面,发现了闵子的晒书台,于是上表呈请,以闵子、子路并祀其中,至此遂有闵仲书院之称,闵仲祠,也就又有了“二贤祠”之称。

清康熙六年,训导陈经纶重修瓦房三间,草房十四间,基地四亩半。清乾隆三年,又有绅士捐修,沂水知县沈应震修建学舍,延师诵读,以后随时修葺。学院延至民国后停办。

西寺,历史悠久,自明代修建闵仲祠以后,更是名闻遐迩。历来文人墨客多到此凭吊先贤,游山玩水。留下了许多诗篇,现在来摘录几首。
题沂阳八景——闵仲书院
杨光溥
人去多年壁亦颓,空闻德行并颜回。
侵阶有草遗书带,映雪无人拨简灰。
古篆还余幽鸟迹,闲云犹锁故山隈。
当年想避权臣召,特地应从汶上来。


注:杨光溥,字文卿,号沂川,明朝沂水县前杨家庄(今属莒县)人,累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任满回籍,赠太中大夫,二品衔。杨光溥不但为官清廉,而且博学多才,著有《剪灯缫谈》、《沂川文集》、《梅花集咏》、《杜诗集吟》、《月屋樵吟》、《素封亭稿》等诗文集。
谒闵公书院
江渊
德行巍巍首四科,独怜遗址草盈阿。
人游胜地山因姓,书晒高基日尚和。
幽涧派分洙泗秀,群峰势耸泰山峨。
千年仰止重兴复,庙貌从今迥不磨。


注:江渊,即汪渊,明朝上饶进士,正德年间进士,曾任沂水知县,后擢监察御史。
秋祭闵仲书院
黄胪登
捧檄沂水中,悠然见古哲。
山高松青青,盘石傲冰雪。
人道克孝难,菽水未足列。
孝哉闵夫子,弟全母亦悦。
訚訚与行行,意气若悬绝。
胡为鸡冠者,洽比共茅舍。
负米与御车,立爱固同辙。
沂地少见松,兹何独茂杰。
汶水清且涟,仕季尝不屑。
幽光化松石,万年挺操节。
崇德奉豆登,葭苍霜欲结。
注:黄胪登,清代龙溪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沂水知县。

一九六三年,临沂行署拨款修建瓦房六十四间,在此建立工读师范,一九六八年撤销。学校旧址后来做了林场场部的办公室,现在整个山林承包给个人,此处又成了附近果园承包者的办公室了。

如今此处人文遗迹依然众多。旧址有闵仲祠,做东面西,里面祀闵、仲二贤。祠北侧、文庙旧址西北约三十五米处有洗墨池,即志书中所记载的芙蓉泉,泉水出松山西涧石壁中,甘甜清冽,久旱不涸。传为闵子洗笔处,一九六三年该泉被修成方形,一九八九年,在其下方修一圆形井,称为院泉。文庙北山(圣人岭)顶上有子路依栖岩,岩下有圣人洞,传为子路依栖之所。果园大门口墙内侧有一棵巨大的核桃树,造型奇特,主干自底部分杈,其中一枝透出墙外。这棵核桃树据说有上千年历史,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树冠南半部呈翠绿色,北半部呈金黄色,很是有趣。

另有许多遗迹:在文庙旧址南面的小山顶上曾有晒书台,用青砖铺成月牙状;在文庙西南约五十米处有试剑石,传为子路试剑处;文庙西北一百五十米处,曾有一块天然石块,酷似一顶乌纱帽,称纱帽石。可惜这些遗迹已被毁坏掉了。


    关注 九顶莲花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院峪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