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弹琴的感觉差,为什么?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钢琴学习者的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更多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在国外获得国际大赛的奖项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钢琴学习者的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更多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在国外获得国际大赛的奖项也让国人意识到中国人也可以在钢琴上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这就导致最近二十年中国学习钢琴热潮迅速升温,无论是乡绅土豪,亦或是工薪阶层,都会让孩子学习钢琴,在很多家长看来如果孩子不学习钢琴,那么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是家长们所不愿意见到的,然后等孩子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便给孩子报一个低端的国际比赛,去趟香港或者美国,参加两天比赛然后玩儿上半个月就好像孩子被渡了一层金,比别的孩子强了。

很多家长会说,让孩子学习钢琴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开发智力,培养文艺气质,作为终身爱好,疏解孩子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成为终身的爱好。
可是为什么大部分孩子谈起钢琴来却是感觉没有那么自然或者僵硬,不要说文艺气质,舒解孩子学习压力放松心情了,孩子甚至被教条的钢琴学习逼的讨厌音乐讨厌钢琴了,试问如此这般如何让钢琴成为孩子终身的爱好。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选手的技术是一流的,刻苦程度是无人能比的,家庭支持是大力的,可是为什么中国孩子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优异成绩的却没有那么多呢?音乐是有灵魂的,空有技术,却没有音乐灵魂,就像一个人只有身体却没有意识,音乐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试问如此怎能让别人与他产生感情交流。

牛津爱乐乐团创始人、牛津爱乐国际钢琴节评委、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院士马力欧·帕帕佐普洛斯(Marios Papadopoulos)在2015牛津爱乐国际钢琴节(中国站)选拔赛时说过:“中国的部分孩子弹琴好像高空走钢丝,完全按照既定的路线行走,害怕有一丝失误,无论是动作,强弱对比,表演,速度,都好像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音乐不是这样的,音乐是自由的,音乐应该是一个人一种理解的。”固定了孩子初期弹琴的理念就像绑住了雏鹰的翅膀,将来如何能够享受翱翔在无限音乐长空的快感,又何谈让孩子放松心情成为终身爱好。
2014年7月,我去了牛津爱乐国际钢琴节,在那里我见到了很多世界顶级的大师,在一个午饭后,看到了钢琴节投资人兼评委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先生,就急忙追上去陪着他前往他的住处,在路上简单聊了几句,当我问到他怎么看中国的学生的时候,席夫先生说:“中国的学生很努力,也不乏天资聪颖的孩子,他们的技术非常棒,可以胜任任何高难度的曲子,可是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有所匮乏,也许是学习初期没有养成多看多听的习惯,像牛津爱乐国际钢琴节,就是让学生能够拓宽眼界,在看到别人技术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看看别人是怎么样去理解曲子的,弹钢琴,人是主体,钢琴是载体,音乐是信息,要让人用音乐带着钢琴走,而不是让钢琴来影响人。”由于席夫先生非常忙,我也只是和他简单聊了几句。在这里我也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钢琴选手,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日本等等……看到他们弹奏钢琴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聊天,和恋人谈情,他们在享受音乐,他们可以随意的演奏,有一个法国的帅小伙,在休息的时候随意演奏了一首皮亚佐拉的《自由探戈》时,还故意向旁边的一位漂亮的女孩子眨了下眼睛,我才知道,这才是享受音乐。
音乐,不是闭门造车的科目。他要交流,要学习,要多看、多听,只有当你积累一定的音乐内涵的时候,才可以更得心应手的去驾驭音乐。中国的很多孩子都走了弯路,一味的馒头苦练,深信水到渠成的道理,认为把曲子弹得滚瓜烂熟就是成功,弹钢琴成了单纯的锻炼手指。殊不知,真正的绝世武功不光只有招式,心法同样重要!




牛津爱乐钢琴节——英国钢琴之旅火热报名

行程:











·针对幼龄儿童,贴心设计基础课程(成团开课)



备注:

1.所有参加牛津爱乐国际钢琴节人员(中国团),钢琴节期间食宿均在牛津大学内(以报名时信息为准),无安全隐患,尽可放心;

2、所有行程以出行行程单为准;

 

咨询热线:

18101072746

联系人:杨老师


    关注 oxfordpian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