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件,我真的不想知道凶手是谁!!!

 

反正不是A,就是B,或是C,我知道的。...



记得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写加贺系列推理小说的书评,那我一定会将《谁杀了她》和《我杀了他》放在一块儿。这不,还没从上一本书中缓过来,就马不停蹄地扎入这一本折磨脑细胞了。

这两本分别是加贺探案集的第三案和第五案,而隔在中间的正是声名大噪的《恶意》。三年前看这两本书的时候,我还是知道“凶手”的!可是,这回重温时发现“凶手”好像?似乎?对!“换”人了。



《我杀了他》也是一本寻找凶手的小说,它延续了《谁杀了她》的写作模式,结局毫无疑问依旧掌握在作者手中。较上一本而言,这次推理难度更大,因为东野准备了三位嫌疑人供你选择,关键线索也相对复杂,需要多一些的细心和耐心,才能推导出真凶。

既然书名叫《我杀了他》,凶手难道不就是“我”吗?没错,“我”就是凶手,可是有三个“我”呢!所有篇章都以三个嫌疑犯的视角出发,也就是“第一人称三个视角”,基本按照人物A—B—C的顺序循环来描述故事过程。



这种写法虽然可以保证叙述部分的真实性,但是对话部分却可能存在谎言,也会省略掉一些心理活动的描述。它不同于《谁杀了她》从死者哥哥的固定视角看整个案件,读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信息相对而言变少了,推理难度自然上了一个层次。

采用“第一人称”的确很巧妙,而其实东野将这种写法发挥得更淋漓尽致的当属《名侦探的守则》第十章,利用读者先入为主的固化观念,将我们引到一个推理误区,直到故事结尾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这也难怪书中主角都为读者鸣不平。《我杀了他》也正因为采用了“第一人称”,导致角色和读者所获线索的差异性更大,在本格推理会形成扣分项目的“不公平”更为明显。



似乎没有人愿意写这种类型的小说,东野却情有独钟,他曾想如果这成为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也是极好的。同系列的第三本书名他都想好了,就叫“你杀了人”,也是颇为有趣。是否实践看来还在考虑中,毕竟这本书至今还没出世。《谁杀了她 》和《我杀了他》出版后,网上愈演愈烈的推理论战说明这种写法的首战告捷,也是乐坏了初期忧心忡忡的东野。

但毕竟“你喜桃花我爱梅,诗酒刀剑各逐追”,有人喜欢也总会有人无法欣赏。就该两本书的豆瓣评分来看,在加贺探案系列中并不算高。看来逼读者自行推理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乐意接受的事儿,很多书迷纷纷对结尾表示难以接受,我想大陆版的文末没有附上解谜篇或是推理指南这个细节对此是有所影响的。



就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种写作手法,因为有新鲜感和惊喜感,虽然在此之前我还认为《我杀了他》的真凶是D,也是感人的推理。相信每个热爱推理小说的人难免对书中的案件推理跃跃欲试,就算推理错误也会乐在其中。请相信,这本书中的逻辑并不会太难,绞尽脑汁一定会想出来的,勇敢地回应东野的第二封挑战书吧!

回顾《谁杀了他》,请点击蓝字△ 事件÷推理≠解决





本文版权归辛说东野君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辛说东野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