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会认为“小即是好,小即是美”?

 

如果说中国是一种“扩大的文化”的话,那么可以说日本就是一种“缩小的文化”。从日式庭院再到便当,方寸之间都体现出了日本人对细微、收缩、精致的偏爱。也许生活的细微之处,就存在着世界的终极意义。...






在日本的车站、地铁里、广场边,你都能不时看到有人双手合拢地捧着一本小书看,或是就这么单手拿着,或者干脆卷起来看……这种小开本的书籍就是日本的“文库本”。

尺寸只有手掌大小的文库本一般是一年前上市后销路较好的书籍,之所以叫“文库”,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出版社想通过这种形式来将所有的文学著作汇编成集,以单价较为低廉的形式,达到广泛传播和阅读的目的。

文库本的出现,瞬间让那些大部头的书籍走入了上班族和学生的背包内。举例来讲,一本由濑户内寂听译的《源氏物语》现代日语版本,被讲谈社以文库本出版后,分成十册。每一册厚度1厘米左右。即使这样,里面的字号依然足够大,阅读体验非常不错。



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当代漫画、小说,“文库本”总是以固定的形式来容纳它们。硬皮的精装书化身为文库本后,浓缩成了口袋书的样式,陪伴着每个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多年之后,亚马逊的Kindle也难以改变日本读者的文库本阅读习惯。

如同“文库本”,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将物品的大小进行收缩,以便于收纳、收藏的例子屡见不鲜。吃便当的筷子可以收缩折叠、录音机可以收缩成随声听,“Small is better,small is beautiful”的审美意识成为了普通日本人生活哲学中的一部分。

对此,韩国学者李御宁在自己的论著里认为,日本文化带有一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收缩”趋势,不善于在巨大的广场中生活。一到一个巨大的空间当中后,日本人会立即失去判断力,显的不知所措。只有在狭窄的和室内,他们才能够静下心来。李御宁的这种看法虽些许偏颇,但是在日本文化当中,还是有不少现象能够佐证上述的这种看法的。
禅意·日式庭院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庭院大多集中在京都。在这座千年古都里,大大小小的庭院在树木的掩蔽下,隐藏在各处寺庙中。

下图是京都莲花寺里的一处园林景观,这是一处典型的“池庭”式景观。在禅宗还未在日本兴盛之时,当时的贵族们足不出户,喜欢寡居在室内。因此,庭院就要满足他们对大山大水的想象,于是,这种以“小池”联想大海,以“石头”联想山峰,以“青苔”来想象森林草原的园林布置就此固定下来。



这种联想还多少带有一些宗教超越式的意味:在池塘的对岸,即是佛教中的“彼岸”。而此岸的池塘边,有一块像小舟的石头,代表通往净土的船。无论是人世间的自然山水,还是超越式的想象,浓缩在了这一片池塘之内。

在四周树林的衬托下,随着四季的变化,这片庭院都会显露出不同的面貌。在明媚的春光照耀下,樱花树和水池相映成趣。而到了秋天,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后来,由于禅宗在日本的兴盛,禅宗的审美观开始影响贵族的园林审美。“枯山水”开始出现。

从造园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园林大多是一种缩景,但不同文化中使用的技法却是非常不同的。中国园林的主要在于造景的巧妙,模拟大自然而不落痕迹,通过错落有致的布置而创造出艺术化的意境。

而到了日式的枯山水园林这里,却相反的。没有绿植、只有光溜溜的石头和细腻的白砂,将大自然里最常见的现象,如波浪线、水波纹、海岛的棱线等等,通过“剥落”、“省略”、“凝缩”等手法,将一切附着在自然上的一切外皮剥离。



庭院里没有了有机物,剩下的只是无机物——石头、砂砾等等。在禅宗的审美中,通过不同的摆放和造型设置,这些石头、砂砾体现出了大自然的本质。著名俳人松尾芭蕉曾有一句:“寺庭幽静深,渗入岩石是蝉鸣”。一切陷入寂静,自然中原本充斥着的生命力,已经浓缩到了砂砾和岩石当中。
寺院的僧侣们用工具将砂石平铺在庭院之中,用直线和波纹来模仿出海浪的形状。水纹之上是几座形似岛屿的石头,可以是大海上的小岛,也可是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坐在旁边的回廊边上,静静地观察和感受这样的枯山水景观,你的心都能慢慢地沉静下来。

貌似静止的石头和砂石,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不会因四季而生长或凋零,只会永久地停留在那里,被压缩、凝结,而在观看者的脑海中,它如同山水画中的水墨晕染,在留白和虚空中,渐渐成为一幅动态的山水影像。

“枯山水”毕竟是禅宗僧人们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这种富有哲学意味的庭院布置显然不会让普通老百姓为之倾心。到了普通市井人家那儿,由于条件的限制,微缩的山水风景,呈现于狭窄院落的一隅之间。热闹嘈杂的都市里,四面墙环绕下的私人空间,给文人们的生活情趣提供了施展空间。

会客、品茗、赏画、谈天,无论是蛮横粗俗的武士,还是气质纤细的文人,自家后院的茶室外,总有那么一块小庭院,始终是他们闲暇时光里用来赏心悦目的世外桃园。



上面的这种小庭院叫做“露地”,即茶庭。一般的茶庭中,总有几样固定摆设:石灯笼、踏石、蹲踞(上图左小水潭)。石灯笼顾名思义用来夜间照明使用,踏石则是为了防止前来参加茶聚客人的木屐沾上露水,以保持茶会的顺利进行。而那个小水潭名叫“蹲踞”,是用来给客人洗手用的水盆,这里相当于一个“结界”,净手完毕之后,进入的就是茶庭及茶室这一特殊的空间。

虽不走“枯山水”那样的极端路线,但是“和、敬、清、寂”的禅宗美学依然影响着这一方寸之地。茶庭内的植物不会刻意地被修剪整齐,用来铺路的踏石也不会摆成一路直线,而是绕开既有植被,以人的步距为原则铺就,若原地已有,甚至是墓石,当下即可采用。最终以形成一条具有韵律感和自然趣味的石径为佳。
“和菓子”——日式点心中的大千世界
在日语当中,“点心”叫做“菓子”,日式点心叫“和菓子”,西式点心叫“洋菓子”。尤其是京都的日式点心,由于自古以来用做皇室贵族,寺院僧人饮茶时的必备品,所以历史非常悠久,制作也是异常考究,很多情况下被称为“京菓子”。

体现大自然与四季的轮回变化是日式点心的永恒主题。下面是京都一名摄影师拍摄的日式点心。花朵、青草、明月、落日、甚至大千宇宙都能被点心师傅的妙手,浓缩进这方寸大小的点心里。
春樱


夏莲
水中月


 落日
 红豆


绣球花
含苞待放
星系
将大千世界囊括在点心当中,是京都点心师傅们的必备技能。这里考验的不单单是点心制作的技艺,还有他们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与艺术感性思维。
便当盒里的创意
“便当”一词原来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作为日本文化中“收缩”倾向的代表,小小的便当盒中,充满了普通日本人的灵感与创意。

据调查,仅日本的车站便当一项就有1800多种。虽然品种多样,口味丰富,但是这只是最近40多年的出现的现象。便当普及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要从江湖时代开始。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 “富国强兵”政策的推进,促进了便当的进一步普及。那时候,为了让人们摄入更均衡的营养,还有不少特别为制作便当而发行的健康手册出现。

要说起日本人最爱的便当,大多数都认为自家母亲做的最好吃。这样的味道,日语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お袋の味”字面意思叫“妈妈的味道”。现在日本的工薪族最爱的也是这种来自自家、故乡的味道。

明治时代之后,普通日本家庭的主妇都会在丈夫和子女上班上学的前一天就准备好午饭便当。刚出锅的米饭和配菜,不会立即装入便当,而是要冷却后,以尽量减少水蒸气的出现,另外,一些人家的制作更为精致,蔬菜上的水滴都要用吸水纸全部弄干净。小小的便当盒,就成了那时候家庭主妇们的创意舞台,学校里也出现了攀比便当的现象。下图是那个时候家庭主妇们制作的便当外观。由于材料有限,便当盒多位木制或金属制,虽然还残留了一些明治时代的旧时印记,但是里面却浓缩了家庭主妇们对亲人的浓浓爱意。



除了上面的家常便当,下面介绍几种比较知名的便当品种。

-
日 之 丸 便 当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便当。米饭中间放一颗梅干,形似日本国旗的样子。在二战中曾经当作奖赏发给战场的日军食用。尤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因为里面的梅干具有杀菌的作用,这种便当会较容易储存,在炎热的海上,梅干也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他也是当时军部用来进行贯彻“皇国精神”洗脑的工具。

-
幕 之 内 弁 当
这种便当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极有可能是江户时代的戏剧演员在后台吃的一种便当,原本食材单一,跟上面的日之丸相似,米饭加梅干再加上小菜。但最后发展到售卖给观众的便当形式,因此制作形式也变的华丽起来。无论是歌舞伎,还是能剧,演出时间都较长,无论对于演员还是观众都是一种考验,最终才出现了这种华丽的便当。食材的选用也是体现了那时町人审美的浮夸与生活的奢华。

-
松 花 堂 便 当
这种便当主要源于京都八幡市的松花堂昭乘制作的漆器,他从当时农家用来装种子的容器获得灵感,制作出一种内部用十字分隔的收纳盒,用它来装绘画器具和烟具。后来,这种精美的容器开始被京都的料理店用作装便当的容器,供参加茶道的人士使用。装在里面的料理通常是最高级的怀石料理,因此深受上层人士的喜爱。

在便当盒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创意并不介意时代的不同。怎样将便当做成有个性的食物也成了一种生活乐趣。

下面是日本网友自己的便当,里面有不少充满想象力和创意的作品。


“进击的巨人”主题便当


奇怪圣诞老人


妖怪便当


某品牌护肤品便当


漫画《明日之丈》主题便当
一些日本人还嫌便当不够袖珍、不够小,于是就出现了便当手表。

将一个典型的便当需要的所有食物都集中到这个手表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家庭主妇般的制作功力,于是他们请来了四位专业级人士。



他们分别是修表专家、整容外科医师、中华料理厨师、还有一位微缩景观制作人。
修表专家负责制作表壳,以及用来吃便当的筷子;整形外科医生负责给蔬菜和肉;厨师负责加工食物;最后,由微缩景观制作人将以上所有物品集中到表壳内。就连一般手表必备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有,表门也能随意打开。

于是,这样的便当手表就大功告成啦。

好,下面来看看这款为日常上班族特殊定制,营养均衡搭配的手表便当到底要怎么吃。
当然,这只是广告创意,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能想到这一创意,正是“缩小意识”深入人心的反映。(之前Lens曾介绍过日本的迷你料理,戳右边标题可看:吃100份都不会撑死的迷你料理,真是太治愈了……)



如果说中国是一种“扩大的文化”的话,那么可以说日本就是一种“缩小的文化”。从日式庭院再到便当,方寸之间都体现出了日本人对细微、收缩、精致的偏爱。想起那句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著名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也许生活的细微之处,就存在着世界的终极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郑国兵

《视觉005:以手抵心》中,通过对话日本手工艺匠人,和日本平面设计中坚原研哉,探讨了很多日本的文化思维,对当下的中国,也是很有助益的参考。

点这里  看《视觉005:以手抵心》简介
本期视觉和Lens的其他读物
在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机场中信书店
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详见:购买渠道
业务合作请联:newmedia@lensmagazine.com.cn
投稿应聘请联:editor@lensmagazine.com.cn
市场合作请联:marketing@lensmagazine.com.cn
点击书封可看各期简介














▼ ▼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京东购买《视觉005:以手抵心》


    关注 香港万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