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估值10亿到垮掉,微微拼车一夜沉没!马云的学生也避免不了失败!

 

网易科技推文《微微拼车为何一夜沉没》,文中微微拼车创始人王永复盘了微微拼车的兴衰经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微...



导言:

网易科技推文《微微拼车为何一夜沉没》,文中微微拼车创始人王永复盘了微微拼车的兴衰经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微微拼车,而在1年半前,这家拼车公司曾估值到10亿元。起于热浪,倒于寒冬,创始人王永在资本最狂热的时候膨胀并走了弯路,之后又恰逢寒冬资本断裂,于是不到3个月里微微从估值10亿到倒塌关闭。近日,王永坦诚地与媒体谈及自己失败的经历,其中对于资本的考虑、人性的权衡都对创业者有很大启发。

微微拼车曾在2015年年初盛极一时,与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一起被认为是拼车市场的明日之星。但光环转瞬即逝,一度被估值10亿人民币的微微拼车最终在资本寒冬里率先倒下。网易科技原创栏目《镜鉴》直面微微拼车创始人王永,复盘微微拼车的兴衰经历,反思创始人用4000多万买来的那些教训。

看到王永的微微拼车失败反思,很是感慨,这是一个传统老炮遇到互联网流量黑暗森林的教训课。

背景:

近日,打车软件滴滴、Uber、Lyft相继获得高额投资,打车市场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一片血海。然而,看似无比光亮背后,却有着不少沉没的小船,微微拼车便是其中之一,官网域名为vvpinche.com。



成也枭雄,败也枭雄

在鼎盛时期,微微拼车估值达到10亿元。这个上线于2014年10月的拼车软件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获得超百万的注册用户,业务覆盖国内180多个城市,估值从起初的5000万元一路暴涨到10亿元,一大波投资机构都看好其发展前景。

据了解,中信资本曾一度给出了10亿元报价,这使得王永有点迷失了自我,开始变得盲目乐观,也因此拒绝了许多资本的入局,包括一个海外上市公司的收购请求。王永骄傲而又贪婪的把未来都压在了中信身上,但是他却忽略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特点。

滴滴和快的的合并给了王永致命一击。不久后,滴滴顺势推出了顺风车业务,进一步蚕食了中小创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正是在这一次洗牌过程中,中信资本撤出了对微微拼车的投资。很快,微微拼车因资金匮乏倒在了资本寒冬下。王永回忆说:“如今回头看,当初的一切都很疯狂”。

用户最本质是需求驱动,你只要找到消费者、商务人士的需求重点,或者企业人士的需求重点,把这个产品非常精妙、准确的表达出来,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你就能创造出来有价值的公司。创业公司除了要创造价值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塑造竞争壁垒,如果没有竞争壁垒,就无法塑造市场地位。

按照上述分析,政府的万众创业政策让创业者们迷了心,资本市场又拥有着充足且流动性十分强的资本,这让创业者和投资者在资本面前进行博弈,投资者希望低价买入,创业者希望高价卖出。但020行业和“互联网+”政策的天然契合,让其迅速吸引了投融圈的关注,而其单轮融资金额大、间隔时间短的特点,让投融双方都陷入激进的氛围,奈何创新不足、模式同质化的创业环境,让许多资本直接虚耗,而投资者也不再愿意承担资本回血不足的危险,寒冬便随之而至。未来,在量化宽松政策的主导下,资本市场仍然会流动着丰沛的资本,而能赢得资本和投资者的心的,将会是塑造好自己竞争壁垒的创业项目。

专家点评:估值10亿的微微拼车败在了判断上?

来源:财视传媒

财视Media微信公众号:财视Media(ID:caishibagua)

本文地址:http://www.caishimv.com/party/1450167903.html

“我们的猪飞得很高,但如果风停了以后,越胖的猪可能摔得越重,说不定还会砸死很多人。”

从2014年4月份到2015年11月,曾经风靡一时的打车软件微微拼车经历了创业公司发展的一个完整周期,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巅峰期,直至最后的衰落期;项目融资方面,曾创造了一个月成功融资两次的傲人成绩,企业估值从最初的5000万到最后的十几亿,“但是,很快都灰飞烟灭了”。

是什么造成微微拼车的失败呢?

品牌中国&顺风车创始人王永告诉财视media:“中国的很多创业者往往不太愿意认输,不太愿意在最好的时候把自己的公司卖掉或者与别人合作,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微微拼车在发展的鼎盛时期,有一家国际巨头曾开出5亿的收购价格,但当时的王永自信心爆棚,认为此时估值十亿的微微拼车,未来估值可能会增长到十亿美金甚至百亿美金。

“好像我们的成功指日可待似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忽略了行业发展的状况,忽略了对手的战略布局。”

当时,王永对市场的判断是,“滴滴在短时间内不会做拼车业务,拼车会对它的专车和快车业务造成一定的冲击”。

然而,就在微微拼车将要拿到新一轮融资的关键时刻,滴滴突然宣布要拿出十亿美元进军拼车市场。

“一切的一切,我觉得都关乎一个关键词——判断。”王永认为,这是他用十亿买来的创业教训。

再说起微微拼车当初融资的那些事儿,王永对于自己曾经的另一个判断也很后悔。

就在微微拼车拿到第一笔估值8000万的投资后,洪泰基金也明确表达了对微微拼车的投资意向。正因如此,王永还作为洪泰基金选中的第一批项目代表在其发布会上发表了演讲。谁曾想,计划没有变化快,最后也没能拿到洪泰基金的钱。

“洪泰基金的审批流程太慢了,我们都快拿到下一笔投资了他们的钱还没到位;第二是他们给的估值太低了,我们已经拿到了估值8000万的投资已经在谈1.5亿估值了,洪泰给出的估值还是5000万。”

事情发展到这里,如果你以为微微拼车因为拿到了更高估值的融资而错过洪泰也无所谓的话,那么就忽略了投资公司另一个重要的软实力——人脉和资源。

“因为洪泰是俞敏洪和盛希泰搞的基金,他们的行业知名度,他们自身的人脉以及他们对后面几轮融资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如果有投资公司其他成功的案例背书,那我们后面的项目融资会更加容易”。

对此,王永提醒正在融资或准备融资的创业公司:并不是你的企业估值越高越好,而是要看投资人本身和他背后的资源,是否能为你带来可持续性的发展,这点非常重要!

【亿舟微评】

专家 :刘亿舟,九轩资本创始合伙人,微信:56376697

实在是可惜,但也似乎在必然之中!这个项目应该说我是比较深入了解内情的,和王永总也有过深入的交流和总结。个人认为这个或这类项目失败的原因有三点:

1、在天生具有网络效应的双边平台项目中,用户密度和资源密度决定了最终的用户体验和终极格局,而不是什么算法,拼车本质是一个重度垂直的信息服务业务,真正意义上的O2O都算不上,因此如果不能快速建立规模壁垒,则面对大平台的横向狙击很容易溃败,这也是我经常提的“垂直陷阱死”;

2、很多项目在经过天使轮和PreA轮验证市场和模式后,需要通过A轮和B轮的较大资金去实现放量,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迅速占领投资人和用户的心智认可,而在这个阶段,很多创始人容易信心爆棚,过分执着于估值,使得融资过程过于纠结,错失战略卡位窗口期,结果容易把自己“闷死”了;

3、对于很多O2O项目来说,其用户体验主要是由同城化、区域化甚至网格化的用户密度和资源密度决定,而与其跑马圈地多少个城市没有关系,而很多创始人容易盲目追求城市扩张,导致前期花钱效率不高,浪费了有限的“高能货币”,未能在有限的区域内“深沟高垒”,没有实现有价值的插桩,未能在时间窗口内“上岛(被并购)”或“上岸(独立IPO)”,从而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饿死”在路上。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A轮是个很重要的坎,除了“常识、逻辑和视野”之外,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再次推荐我去年写的《A轮死》,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读到这篇文章。

======================

微微拼车为何一夜沉没?

来源:网易科技(ID:tech_163)

文/贺树龙 ;

原标题为《镜鉴 | 微微拼车为何一夜沉没》,本文已获授权

转自: VC/PE/MA金融圈



王永对于微微拼车的失败反思颇为真诚。从估值的10亿到一夜坍塌,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4000万买了很多痛彻心扉的领悟——盲目、膨胀、贪婪、无管理……王永是马云任校长的湖畔大学的一期学员,而湖畔大学的宗旨是教创业者如何学习别人的失败。对于充斥成功学的创业圈来说,一个传统老炮的互联网创业失败经历或许更有意义。 (创客君)

文/贺树龙

创业大潮鼓舞了一群人的理想,资本寒冬浇灭了一群人的希望。对这两者都深有感触的,当属微微拼车的创始人王永。

他的项目赶上了创业最好的时光,产品上线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受到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有人甚至对其估值10亿;他的项目也赶上了创业最坏的时光,没用多久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因融资不顺倒在了资本寒冬里。

“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从30人增长到300人,又用3个月的时间,从300人裁员到30人。”王永对网易科技记者说:“如今回头看,当初的一切都很疯狂。”

在最疯狂的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多万元,但后来证明其中30%甚至更多都被刷单者拿走了;地方分公司动辄向总部要走上百万的推广费,但结果只带来1000或者几百名新用户;员工普遍拿着高薪,学硅谷文化,每个月的水果酸奶钱都要花掉好几万。

当然,疯狂没有持续多久。微微拼车在花掉4000多万人民币以后,彻底宣告失败。

贯穿微微拼车失败始终的一个问题是——王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成熟的创业者,他把微微拼车失败80%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在公司最热闹的时候,我一度迷失了自己。”

估值从8000万到10亿



王永是楚星设计、品牌中国等企业的创始人,二十年来他在设计领域闷声赚钱,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互联网创业发生瓜葛。

但在2014年,各种拼车软件层出不穷的时候,王永心动了。因为热衷公益,王永一直关注并推动着公益顺风车事业的发展,当他看到商业版本的顺风车如此受市场欢迎之时,便决定卷起袖管自己干。




于是,2014年4月,王永筹备成立了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10月,微微拼车正式上线。和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一样,微微拼车希望搭建一个拼车平台,方便车主和乘客互助出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王永是个传统企业家,他精于传播,且在全国各地拥有不少合作资源。这个特点帮助微微拼车迅速壮大,同时也导致了微微拼车的最终失利。

故事回到2014年10月,微微拼车只有不到30名员工,公司账上的资金也不到400万。但凭借王永在顺风车领域的号召力,以及全国各地的合作资源,微微拼车在多个城市迅速打开了市场。



资本接踵而至。2014年12月,微微拼车拿到了400万人民币的首笔投资,投资方叫中新圆梦,对微微拼车给出的估值是8000万元人民币;2015年1月,微微拼车拿到了750万人民币的第二笔投资,投资方叫茂信合利,给出的估值是1.5亿元人民币。

这两笔投资的进入,让王永的胆子大了起来,微微拼车随即进入人员和业务的“跃进”状态。在2015年的1月以后,王永对微微拼车是行业第一这个事实深信不疑。他告诉网易科技,当时微微拼车的业务覆盖了国内18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百万,日均订单在3万单左右。不断入职的新员工挤满了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的铸诚大厦16层,人满为患之后又到楼上楼下租用了更多的场地办公。



“我们上了《新闻联播》,我主演的电影《顺风车》也启动了预热。”王永回忆说,当时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包括中信资本、盛大资本在内的一大波投资机构络绎不绝地来登门拜访。

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也从1.5亿变成3亿,又从3亿变成5亿、8亿,直到10亿。王永在微微拼车大约持股70%,按照10亿估值一算,他的身价已为7亿。


王永主演电影《顺风车》
“当时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成功了,非常亢奋,每天几乎十六个小时都在工作。”王永甚至开始谋划上市,谋划全球化,谋划一个规模更大的私家车共享经济平台。

中新圆梦、茂信合利都希望能投出更多的资金,但被王永以不愿出让更多股份、希望小步快跑为理由拒绝了。当投资人给微微拼车估值1.5亿、3亿、5亿的时候,如果王永拍板,钱也许很快就会到账。但王永希望听到更高的出价。

终于,中信资本喊出了10亿报价,王永开始心动。为此,他甚至还拒绝了一家A股公司10亿人民币收购微微拼车的请求。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贪婪和犹豫付出了代价。

投资人一夜之间全部消失



在微微拼车最受资本追捧的日子里,有一位知名投资机构的负责人约了三次才见到王永。除了王永每日要跑三四个城市演讲、比较忙的因素外,他也坦诚,因为估值涨的太快,自己“有了傲气、不知天高地厚”。

骄傲和贪婪加在一起,让王永在犹犹豫豫的状态下拒绝掉了很多急于入局的资本,而把未来孤注一掷在出价最高的中信资本身上。就在中信资本做完尽职调查、准备开投决会之前,故事发生了致命转折——滴滴来了。

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合并后没过多久,就传出滴滴将要推出拼车产品“滴滴顺风车”的消息,这对微微拼车、嘀嗒拼车、51用车和天天用车这些拼车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一击。事实也证明,没过多久,拼车行业的另一个创业公司“爱拼车”就宣布了停止运营。而摆在其他玩家面前的最迫切问题是——滴滴把投资人都吓跑了。

王永显然没有预测到这样的结果,否则他应该先拿一笔钱活下来,而不是一味等待高估值。有趣的是,在巨头宣布推出顺风车之前,该团队还曾拜访过微微拼车,并且信誓旦旦地对微微拼车的高管说,他们不会做拼车,即使做也会采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这件事让王永至今都耿耿于怀。

滴滴把中信资本吓跑以后,微微拼车并没有马上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那时候,微微拼车每天要烧掉100万人民币,账上的钱所剩无几,但如果放低估值去融资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果然,盛大资本来了,他们给微微拼车的估值是4亿人民币,愿意投出1亿人民币换取25%的股份,其中4000万来自盛大,另外6000万来自两家跟投的机构。与盛大的谈判非常漫长,而微微拼车账上的钱已经快要花光了。为了维持仅存的一点希望,王永个人先后拿出2000多万投入公司。

在业务方面,微微拼车一度加大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补贴力度,仅仅是为了能做出漂亮的数据给盛大看。现在回想起来,王永说,那时候自己就是赌博心态。

而结果是,他赌输了。2015年6月,股市暴跌,在这样的背景下,盛大资本在投决会上决定不会投资微微拼车。而王永转身去找其他投资人时,发现没有任何人有丝毫接盘的意愿,无论估值可以降到多低。

自知大势已去,王永加大了裁员的力度,“从30人到300人很容易,但从300人到30人,过程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管理失控搞垮微微拼车



融资失败结束了微微拼车的创业之旅,但这只是表象,真正杀死这家公司的,是其在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王永说,对于失败他自己要承担起80%的责任。作为董事长,王永最初主导公司的战略和外部事务,但在融资、招人、技术和管理等宏观层面,他的判断力都明显不足。

微微拼车的一位前员工告诉记者,王永对于互联网不甚了解,前期他在融资方面太过乐观和傲慢,后期则没有做到当机立断。公司在用人上也没有形成规范,王永独断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永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合作伙伴,这些人给微微拼车初期的扩张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但后来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掏空了这家公司的资金。

如果王永手下有一支称职的高管团队,微微拼车或许也不至于失败得那么突然。但问题是,没有。

如今王永对微微拼车前高管们的评价是——“简历都很牛”,不少人在华为、金山、摩托罗拉、百度等大型IT公司供职过,但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却不甚了解,也基本没有带领上百人团队的经验。比如在产品方面,微微拼车App的用户体验很差,有一段时间每天要宕机三四次。

但最致命的问题出在资金上。微微拼车从开始到最后一共花出去4000多万,王永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半“被浪费了”。首先,在市场补贴方面,微微拼车做得不够精细。有一段时间,微微拼车每天要补贴掉100万元,最多的一天则为150万元。

“我们没有把钱补给真正需要补贴的人”,王永说,“补贴是一种自残行为,短期内看起来好像有点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起任何的用户忠诚度。反而招来大量的职业刷单者,在我们的后台,刷单比例至少占到30%。”

但补贴并不是微微拼车烧钱的唯一出口。在推广费用上,这家公司的内控问题相当严重。“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出现了这种状况,比如通过合同造假的方式侵吞推广费,比如一顿饭上万元的应酬费。”王永说,“甚至有些地方,几十万的推广费花完了,下面员工竟然说没有见过这些钱。”

聊到这里,王永的情绪有点激动。他说,当他发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此前微微拼车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而财务权一直在CEO手里。

上述微微拼车前员工告诉网易科技,公司在财务方面基本不进行任何规划和管理。“各地来要钱,一般都会同意,也不问钱怎么花,也不考核实际的效果,只负责加油打气。”比如,重庆的团队要走80万推广费用,只带来1000多个用户;唐山要走150万,基本没带来什么用户;北京的一个活动花费了20万,只带来100多个用户。


“兰博基尼为你代步,霸道总裁为你当司机”
“高管每个月工资3万多,媒介总监2万,总监的助理都要1万5。”王永做企业20多年,本来他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但当高管们用“互联网要信任、透明、快节奏”等理念来游说他的时候,他动摇了、相信了,“他们告诉我,我们要学硅谷,每天穿个大裤衩、穿双拖鞋来上班,每天要有水果、酸奶,要好吃好喝。有一个月我看账目,买水果、买酸奶的开销都好几万。”

当王永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公司账上已经没有钱了,他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甚至还找朋友借了不少钱,用于裁员、收拾微微拼车剩下的摊子。

4000万买来哪些教训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重新回到2014年10月,你觉得微微拼车的结局会变吗?”

对于这个问题,王永声称自己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吸取了前述教训之后再去经营微微拼车,胜算一定会很大,“也许现在拼车领域剩下来与滴滴顺风车对抗的就不是嘀嗒拼车,而会是微微拼车。”

王永说,创业就像登山,他以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小有成就,但就好像只到过海拔2000米的山顶。而经过微微拼车,他去过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虽然结果摔得很惨,但教训也是财富。

微微拼车给王永带来很多教训,比如: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内控和管理工作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在内耗上。

当然,也有对人性的思考。“以前我做公益,碰到的好像都是好人;做了微微拼车之后,遇到的好像全是坏人。”王永口中的“坏人”,指的是刷单用户和侵吞公司财产的员工,“我在湖畔大学上学,马云就跟我们讲,世界上其实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人的一半是善,另一半是恶。”



回想起纠结估值的那段时间,王永也承认自己有点贪婪,迷失了本性。而在如何处理人性的问题上,王永的答案是“一定要靠规则。”

当然,如果再创业,王永一定不会选择类似拼车这样通过疯狂补贴来竞争的行业。

“生意总归要赚钱,要有利润。O2O补贴大战,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王永说,“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当饭吃,真正的发动机还是商业本身。本来我对这个道理的理解还是比较深的,但在那段狂风暴雨的时间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在采访完王永之后,记者与另外几位拼车行业的专业人士探讨微微拼车的成败。不少人表示,在他们眼里,像王永这样的传统企业家来玩互联网,几乎注定要败在互联网创业者的脚下。

但王永认为自己曾离成功很近,如今内心渐渐释然,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创业:“如果一个创业者,能栽一个很大的跟头,对他未来做更大的事情,一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交流与合作:请添加QQ:2875962   (投稿:2875962@qq.com)

▶关注“好案例”垂直号或加入社群

1    三板好案例(微信号:haochinacase



2   餐饮好案例(微信号:canyincase


    关注 中国好案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