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十二讲 全真道与净明道:道教的再创与重构

 

补上周,明儿发这周~最后几讲了,各种压力各种阻碍,支持这个事儿的,让我知道你把!...

点击上方蓝色"大傻小子贾光佐"↑关注、订阅
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道教的概念之複雜性在於,用非常廣義的概念去定義時,我們會發現在研究中國文化的廣義部分。全真教實際上是兩宋之際在中國北方出現的諸種新興教派之一。這些新興教派體現如下特征:第一,由下層知識分子發起,用一些神秘體驗為基礎。第二,三教合一的傾向。第三,都在爭取官方的支持,尤其是少數民族政權的支持。

道教為何總是需要得到官方的支持?或許是繼承了兩漢以來的用祥瑞的方式來對於政權的合法性的論證的需求。這一內容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

翦伯讚和范文瀾寫作的中國通史,非常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史觀的影響。這一民族史觀是從北宋時期開始形成的,受到的少數民族的壓力,其“天下”的政權需要得到確立。“四夷賓服,天下一統”,此時中國人民認為外來的文化是可教化之族,沒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在北宋時期受到少數民族的壓力,所以樹立起的民族主義。

中國人對於外邦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恐懼或者排斥,而是認為其需要教化。

丘處機之所以跑到了成吉思汗處,就是由於耶律楚材的推薦。才有了“一言止殺”的傳說。元代的軍事力量相當強大,但是政治體制相當落後。元代沒有足夠的行政管理體系管理其打下的廣袤領土,因此就採取劫掠、屠城的方法。中國人的核心是將自己的文明形態複製出去,而成吉思汗的思路是拔除這一文明。整個蒙古族的體系將國家分了很多等級,我們認為蒙古人的政策是奴化漢族的形態。但是實際上蒙古族不具備行政管理體系,都是依靠回族,實際上的管理處於一個放羊的狀態。

明代初年,江南的很多知識分子實際上以元代遺民自居,而且非常追思元代的生活,因為沒有人管。而朱元璋建立起了一個極其固化的管理形態。

元代的行政控制能力極低。元代歷史上還出現過“包稅”的現象。少數民族在典章制度和文化方面有急迫的漢化的需求。而元代的知識分子是相當看不上儒家的知識分子的,儒家的下九流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

元代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想依賴道教的,道教一方面不排斥少數民族,另一方面,從知識水平來說它非常接近蒙古族的知識水平。全真道是蒙古族入侵中國之前唯一能夠和蒙古族達成共識的宗教,全真教也藉助這一機會發展自己的宮觀體系。

全真教的三教合一制度是理念性的,王重陽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超越性,而這一超越性是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因此都可以藉助進行超越性的建立。而沒有一個異質性的衝動。它希望把所有的思想資源聚合在一起,去形成一種獨特的思想超越體系。這一宗教團體活動中沒有我們所說的道教的認同。

王重陽、馬鈺、丘處機,實際上對於內丹學不是非常理解。為什麼強調“性命雙修”?這一點很大的意義上有儒家的影響在。“性”的修煉來自儒家,“命”的修煉來自道教及其神秘生命知識。而這一生命知識體系不是道教獨有的。但是可以整理出來形成一種口訣,這種口訣就具有了封閉性。

道教從超越性的基礎上來對於三教合一進行整合的。從三教合一的角度來看,只有道教的整合才是真誠的。其他二家都是一種收編的思路。

全真教是如何產生道教的自覺性的?一開始產生的思路應該是作為一個團體。全真道講“受戒”,這一“戒”實際上就是出家的身份標誌,因此其逐步變成了一種戒律。戒律的來源一部分來自佛教,一部分來自天師道的戒律。這些內容逐步融入到全真道之中。這一特點使得它被人認作為道教,而不是自己認為自己是道教。對於王重陽來說,最重要的是超越性的實現。對於王重陽來說,一個人要實踐超越性有無數種方法,而這些都是殊途同歸的事。

在全真道的信仰體系中,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內丹學的問題。對於全真道而言,內丹學不是一個必須的東西。全真道的前提性的內容是叢林制度和戒律,這是其傳承的譜系。

內丹學和全真道的關係,和生命修行體驗是聯繫在一起的。這些內容都是以身體和生命為目標,進行的技術性練養,這些內容是全真道實踐體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其實踐的主要內容是出家制度。全真道為什麼沒有形成一種官方意義的宮觀體系?很大程度上,中國國家的建立不是建立在信仰體系上的,而是建立在其建立的合理性。

凈明道,是在江西一帶發展起來的,全稱叫凈明忠孝道。以許遜為祖師。凈明道和全真道都體現出了三教合一的形態,但是凈明道主要是一種地方性的宗教信仰,並且呈現出了一種儒家式的三教合一的形態。凈明道要求所有的信徒首先要實現忠孝,忠孝是入道之台階。這一點顯然要求絕大多數的信徒都是在家的。

由於沒有官方的財政支持,凈明道很快和民間宗教融合在一起。因此也呈現出與正一有關係的宗教服務的形態。並且呈現出一種高階宗教的特色。

在南宋到元的階段,中國的道教發展呈現了三教合一的形態,以儒家和佛教的資源建立的體系,並且實現了實際的教團體系。

全真中非常典型的內容,有譜系,有叢林制度和宮觀生活。但是沒有形成跨階的教派傳承體系。因此發展到第三、第四代又變成了互不干涉的一盤散沙,因此全真派後來逐漸又融入了民間宗教。宮觀逐漸轉化成了廟會的形態。

宮觀的另一個形態是,官僚所支持的家廟或者家觀。這些宮觀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和地方社會的緊密聯繫。這會直接進入家族的儀式體系中。道教在家族體系中地位不是非常重要,但是由於其儀式的複雜性,使得其在儀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全真道是以超越性目標的信仰體系,與以代繼性系譜構成的宮觀的體系。

與全真道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凈明道。凈明道在後來的發展中與符箓道教結合,進入了服務的道教體系。南宋之後的新興道教教派都是以這樣的形態存在的。包括一些以符箓科儀為基本形態的道教流派。南宋到明代的時期,道教中有大量的由於科儀形式有分歧,形成的大部頭的科儀討論。

佛教的出家是一種怎樣的形態?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是斷子絕孫的不孝的表現。但是在佛教後來的討論中,出家是至忠至孝的表現。例如修行功德之類。佛教要求在家居士也要做到忠孝,出家是為父母積累功德。因此,凈明道不是一種個案,這是整個中國宗教在官方話語體系中的承認的基礎。

我們之所以覺得凈明道奇特,由於我們認為道教和儒家是不一樣的。而道士不一定這樣認為。

中國人的信仰體系中很有意思的是,我們以中國人的身份進行宗教活動,而不是以教徒的身份建構中國人。我們首先完成了一種主流文化的建構,然後才以此展開宗教活動。我們的基礎認同不是宗教,而是一種家族和國家的身份認同,這一認同之上,才可以展開宗教的生活形態。因此,全真道和凈明道恰恰是最符合中國的宗教形態。

佛教對於現代化的適應在於:第一,有一個非常強的社會性的神學基礎,施捨就是功德。第二,佛教不會用神秘性的方式描述超越性的模式。這一邏輯使得其很容易被接受。

全真道和凈明道可以成為我們理解中國人信仰體系的標本和視角。道教不能夠成為一種和其他社會隔離的視角,反而要看到道教是如何體現了每個時代的社會現狀,道教反復的融入社會。我們通常會認為道教是缺乏想象力的宗教,道教不需要想象出另一個不同的形態。

道教本身的研究不是一個獨立研究對象的自我敘述,而是一種為整體信仰敘述和文化敘述的獨特視角。道教完美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結構。

补上周,明儿发这周~最后几讲了,各种压力各种阻碍,支持这个事儿的,让我知道你把!

▸ 微信号:jiaguangzuozz

▸ 快速关注:点击题目下方小字“大傻小子贾光佐”

▸投稿合作:
264418771@qq.com

▸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关注 大傻小子贾光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