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黄庭经》:道教养生宝典

 

《黄庭经》也是道教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分为《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太上黄庭中景经》三种。这...



《黄庭经》也是道教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分为《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太上黄庭中景经》三种。这三种经出现的时间不同,一般认为,《内景经》出现最早,西晋时期已有传本,托名太上老君所说,当时称为《黄庭经》。《外景经》则晚一些,出现于东晋时期,托名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外景经》出现以后,就与《内景经》合称《黄庭经》。《中景经》出现更晚,很多人把它排除在《黄庭经》之外。

关于「黄庭」的解释,古人认为「黄」是中央之色,喻中央;「庭」也是四方之中,喻「中空」。「黄庭之景」,比喻道教修炼以身体中央的穴位为主以及修炼过程中的中空景象。至于「内景」、「外景」,唐代道士梁丘子认为,内指心,景指象,「内景」即「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而「外景」大概是上清派为了与「内景」相对应,根据《荀子•解蔽》篇「浊明外景,清明内景」的说法而取名的。

《黄庭经》的道教教义与医学继承了早期道教的思想,提出人体从头到脚各个关节和各种器官都有主神,如从头部说,有泥丸之神(脑神),有眼神、发神、鼻神、耳神、舌神、齿神等;从内脏器官说,有心神、肺神、肝神、肾神、脾神、胆神等。它们各自主使着自己所在的关节和器官的活动。在此基础上,《黄庭经》又吸收了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等理论,以七言韵文形式,重点阐发道教修炼中存思养神、守精固气等长生久视的理论和方法。

《外景经》指出,黄庭的部位在关元、幽阙(肾)、命门三个穴位上,它集中了人的元精、元气、元神,是人的命门所在。主要修炼方法,是首先通过调息(呼吸)、咽津(唾液),使「气归黄庭」;然后纳气至丹田产生精元,再使精元从丹田返归黄庭,即「精至黄庭」;最后存观五脏六腑之神,使五神朝会中宫(脾),即「神入黄庭」。用这种方法反复修炼,可以让人返老还童。《外景经》涉及了胎息、嗽咽、内观、服气、存神、固精等内修方法,已经具备了内丹术的雏形。

《内景经》的思想主旨和《外景经》基本一致,但在语言风格和具体内容方面与《外景经》略有差别。《外景经》文字简明平易,而《内景经》文字隐晦深奥,内容也比《外景经》要完备一些。它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三部各有「八景」,合为「二十四真」。在此基础上,《内景经》还明确提出了「三丹田」理论。什么是「三丹田」呢?道教一般以脑部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少腹(小腹)为下丹田,也就是《内景经》所说的「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脑中有九宫,中间居住着九真;心中有心神丹元负责守神;脾中为命门,是藏精之处。这三部丹田,人只要能修其中一部,就可以延年益寿。《内景经》的修炼方法,主要是存思身上各个部位的主神,并默念这些神的名字。当然,在这些神当中,三丹田之神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上清派最典型的修炼方式。

《黄庭经》提出的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一直被茅山派奉为重要经典。后来,全真派也把《黄庭经》作为修习功课的重要内容,它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可见一斑。此外,《黄庭经》总结的修炼养生经验,对文人学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陆游的诗句「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就是赞颂《黄庭经》的养生之妙。至今《黄庭经》在养生学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注 龙虎山天师府驻南昌办事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