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传统靴

 

(通辽女手艺人联盟)是通辽市妇联倡导下成立的,为通辽市有手工技能,特殊专长及女企业家、创业者提供互联网学习、...





(通辽女手艺人联盟)是通辽市妇联倡导下成立的,为通辽市有手工技能,特殊专长及女企业家、创业者提供互联网学习、营销培训、融资对接、政策扶持、产品创新等服务项目的自助互动式服务平台。

服饰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之一。许多学者认为当人类知冷、知羞起就产生了服饰。每一个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服饰文化。鞋履是服饰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民族的不同服饰文化决定了鞋履的“千姿百态”。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严寒酷暑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包括蒙古民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纵览史书记载,我们可以将北方游牧民族的鞋履文化归纳为靴文化。《旧唐书•舆服志》载:“北草则杂以戎夷之制,爱止北齐有长帽短靴。”;《北齐书•孝昭之王•乐陵王传》记有:“掘得一尸,绯袍金带,足有靴。”契丹人所描图中人物皆脚穿靴。诺彦山苏珠克图谷口挖掘之匈奴墓中长筒靴及毡靴,又一次证明了北方游物民族共同的服饰文化——靴文化。
下面介绍一下蒙古族传统靴的种类、纹饰及用途和相关习俗。


一、蒙古靴种类
靴,蒙古人称之为“古图勒”。蒙古靴由乌拉(靴底)、卓拉格(靴帮)、图勒(靴筒)及连接两边的哈布其亚日四部分组成(如图一)。靴筒与靴底间4-5寸处为卓拉格,即指靴帮,衔接处为哈布其亚日。有了哈布其亚日,蒙古靴的结构就变得一目了然。
图一


(一)从质地上分类:

蒙古靴从质地上又可分为革靴、布靴、毡靴三种。蒙古族在长期狩猎及畜牧生活中,渐渐掌握了许多生活技巧。五畜及猎物不仅为食物来源,皮毛还可被利用。蒙古人用五畜、猎物皮做衣、帽、靴等日常穿着。“食其肉,衣其皮”的史载正是古代蒙古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革靴,根据皮革的优劣,蒙古族常分为包力嘎古图勒、塞仁古图勒、锡仁古图勒三种。包力嘎古图勒即指熟牛皮靴,牧人将生牛皮加工成熟牛皮而做成的靴子。此靴底多用布纳制而成,这样的靴底较轻软舒适。一只靴由两片“图勒”(靴筒)、两片“卓拉格”(靴帮)缝制而成(如图二),连接两片“图勒”和“卓拉格”时,中间夹哈布其亚日(靴夹条)缝接,这样的长筒靴可不分左右脚,两只靴可任意换着穿。包力嘎古图勒是蒙古人最喜好的靴子。每当参加婚庆、祭祀等盛大隆重集会时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自己最喜爱的包力嘎古图勒,以示对庆典的重视。塞仁古图勒外观上与包力嘎古图勒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有质地之分。塞仁古图勒虽是熟皮靴,但在质地与手工方面都比包力嘎古图勒略差一些。锡仁古图勒是用生皮做成的靴子。放牧劳作或日常起居中蒙古人常着塞仁古图勒或锡仁古图勒。
图二


布制靴也称马亥,样式与革靴无异,只是卓拉格及图勒所刺绣的饰纹要比革靴复杂多样(如图三)。马亥的乌拉、卓拉格、图勒是将布纳成多层,用布衬里子,用绒缎或绸布做靴面,并绣上色彩艳丽的各种纹饰,使靴看起来很美观。衔接靴帮、靴筒的哈布其亚日多用与靴对比起来较显眼色的布,宽窄程度不一。在牧区老人和妇女儿童多穿马亥。马亥的缝制也是蒙古族妇女针线活灵巧与否的展示。根据布料之异,马亥也可分为绒缎靴、绸靴、布靴。
图三


毡靴,即用白毡或棕色、黑色毡子缝制的靴子。成年人的毡靴与革制、布制靴一样,由乌拉(靴底)、卓拉格(靴帮)、图勒(靴筒)及连接两边的哈布其亚日组成。靴底用多层布纳成。哈布其亚日多用绒缎或布。除了成年人的毡靴外,儿童也着毡靴,尤其幼儿毡靴在缝制上与成年人的毡靴有所不同。缝制幼儿的毡靴往往将其靴底、靴帮、靴筒缝成一体,使幼儿穿起来较柔软舒适,这种毡靴蒙古族称之为“布依特格”。毡靴的产生同蒙古族悠久的畜牧业经济是分不开的。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已开始用畜毛制作毡子时起就发挥了其多种用途。《契丹住地生活小景》中所绘人物均脚穿黑毡靴;《备马图》中两名契丹奴仆脚穿白毡靴。可见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已掌握了制毡术。
 
(二)从靴鼻形状分类:

蒙古靴根据靴鼻的外形可分为翘形靴、平头靴、靴鼻突形靴。靴鼻呈翘形的靴、通称为“乌格腾古图勒”。根据所翘程度又可分为大乌格腾与小乌格腾古图勒。大乌格腾古图鼻呈卷形,小乌格腾古图勒鼻呈翘形。呼伦贝尔、巴彦诺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地区蒙古族多着乌格腾古图勒。乌格腾古图勒靴筒长至小腿或膝盖处,骑马时可御寒,有护腿作用。而且靴鼻呈翘形,骑马时可勾住马镫。蒙古人骑马欲加速时常用两边马镫夹住马肚,这时乌格腾古图勒成翘形靴鼻能起到不脱落、牢牢扣住马镫之用。骑马遇险时,也可用靴鼻勾住马镫,迅速脱掉靴,脱离险情。因蒙古靴无扣带等缚系之物,穿或脱都比较方便。

平头靴又可分为平圆头、平尖头、平方头三种。此靴靴底与靴帮呈齐状,只是缝制两边靴帮时将靴鼻制成圆形、方形或微尖形。科尔沁、巴林、乌珠穆沁等地区靴鼻呈圆形、方形,称圆形为“满族古图勒”;称方形为“蛤蟆古图勒”。与东部地区相比较,内蒙古西部地区,如阿拉善、伊克昭等地靴鼻却呈微尖形。

靴鼻突形靴也可分为较突形与微突形两种(如图四)。靴鼻较突出的靴子适于沙化地带行,可省力。靴鼻微突形靴子,即指靴鼻微突出于靴底,在沙漠较多的地区流行。如赤峰巴林、伊克昭、阿拉善等地区。无论哪种类型的靴均适合于沙漠地区穿。

图四


蒙古人穿靴时内穿毡袜或布袜,但这类袜不是我们现意义上的袜子,而是形状如靴一样的袜子,且袜筒比靴筒长出4个指头左右,蒙古人称其为“图勒布其”。这样的长筒袜一来可以保护脚腕不被马镫及镫绳摩擦;另一方面长出靴筒的袜边上可绣多彩的花纹或用绸锻镶袜边,使靴子锦上添花。蒙古人只是在骑马时才穿“图勒布其”。随着服饰的发展,出现了一种靴饰,即一  来宽,形如靴筒口的饰物,用布纳几层后,绣得艳丽多彩。蒙古人所穿插靴时将其掖进靴筒口一寸左右,漏出的部分起到装饰作用,称之为“古图勒哈拉”(如图五)取代了“图勒布其”。这也许就是“图勒布其”的简化。
图五
 
二、蒙古靴的纹饰


纹饰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生活、思维及习惯分不开。远古,原始人因恐惧与崇拜,崇拜自然万物,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于是“有灵”的万物形体就成了人类纹饰文化的第一素材。原始人将太阳、月亮、星辰、云及动植物形状刻绘在岩石、器具以及日用物器,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劣到精细,逐渐丰富了纹饰图案。可以说是纹饰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象征,是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将自然融汇于生活的唯美思维的结晶,是形象艺术最原始的表现形式。

现代纹饰是蒙古人世代相传的工艺精粹。从简单的自然物图案渐变到现代丰富多样、精美无比的纹饰图案,纹饰文化凝聚着世代蒙古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每一个图案都可成为蒙古族妇女刺绣的素材,她们绣出的纹饰不仅仅是图案的再现,更是融汇了她们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是一个民族生活习俗、文化思维的再现。

皮革制靴因手工业制作难度较大,靴帮及靴筒纹饰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布制靴,即马亥的纹饰却丰富多彩。有些靴,通体都绣有各种纹饰,有些靴只有靴帮绣有纹饰(如图六)。妇女与儿童靴纹饰较多,而男靴纹饰相对简单,有些皮靴或布靴甚至无一点纹饰图案。根据蒙古族纹饰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几何纹(如图七)、动植物纹(如图八)、自然现象纹、物体纹四大类。靴纹常用几何形纹种类较多,但多用圆形几何纹,菱角形几何纹则少。除几何纹外常绣于靴子的纹饰还有动植物图案和自然现象纹、物体纹等纹饰图案。

图六                                                   图七           


图八
 
三、蒙古靴用途及相关习俗


蒙古靴筒长,因此对于生活在寒冷高原的蒙古族来说是御寒的最佳鞋履。作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常年生活于马背上,驰骋于草原,长袍、筒靴正是抵御刺骨寒风的最佳装束。蒙古靴不仅可以御风寒,且能上能下,遇险情时,如马受惊主人被掀下马等危险情况下,脚可迅速蹬掉长筒靴脱离危险。

蒙古人认为靴子是吉祥的象征。他们认为口向上盛器有“将福气盛起来,不外散落”之意,因此凡属此形物均被认为是象征吉祥、福气之物,常且于馈赠礼节。如老人过61、73、85岁等到高龄本命年时,子女及邻人都会赠上做工精巧的靴子;蒙古族婚礼习俗中,新媳妇一定要给新郎及新郎家人、亲戚送上自己刺绣的靴子,一来是习俗礼节,另一方面也可是新媳妇展示自己针线活计,以赢得婆家人的认可与赞美。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靴文化也在变化、发展。当代,除了牧区牧民经常穿传统蒙古靴以外;在农村和城市居住的蒙古族除节日外,已很少穿蒙古靴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年轻人都已随时尚穿起各种流行的鞋履。


    关注 女手艺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毡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