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何红梅:只诉心头一片痴

 

作者简介何红梅,笔名雨中丁香,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供职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20...


作者简介

何红梅,笔名雨中丁香,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供职湖北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2002年开始创作,陆续在全国各报刊杂志发表诗词散文。著有诗词集《疏影横斜》、散文集《拾一炉心香》。2013年散文集《拾一炉心香》获荆门市“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散文《浮生话田园》获荆门市文艺奖。

昆曲,那一卷写意的书画



想最初与昆曲的相遇,竟是坐在一处园林的花漏窗下,就着檐角那盏晕红的灯笼,透过花窗,相向对视。当时我虽然没能完全听懂曲中的唱词,但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气息、那样的氛围构筑成的意境如梦,令我呆呆的全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那种痴迷的感觉仿佛突然遭遇了一场猝然而至的艳遇。

从那一晚,我对苏州的相思更多了一分刻骨,因为昆曲,相思苏州的枝桠上再次绽开一朵朦胧的花。

回想少年时我便是喜欢戏曲的。记忆中因为爸爸喜欢戏曲,尤其喜欢昆曲、黄梅戏和花鼓戏,没事时总会打开家里的唱片机,放上几个段子,百听不厌。爸爸自然不会知道正是他无意识的行为熏染了我,让十一岁的我,那么稚气的年龄,也无意识地跟着痴迷上古老的戏曲,根植下一份钟情戏曲的情愫。并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发不可收拾。

黄梅戏和昆曲自然是有所区别的,虽然同为中国戏曲,同是以一种虚拟化的表演模式来反映生活,可从内涵上却有着截然区别。前者如同邻家小妹一般可亲,清新朴实,无论教授还是农民,只要喜欢便可随意轻易走近。昆曲则不一样,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和始祖,它融合了古典文学、舞蹈、音乐之美,其曲词更继承了古代诗、词、曲的深远意境,平常人若想接近,还须得具有几分古典文学的底蕴。

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是出了名的昆曲迷,谈及对昆曲的感受他曾这样说:“昆剧的文学性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你看关公单刀赴会的时候,架一叶扁舟,向江东进发,那早晨的太阳照着江水,波光粼粼,天也是红的,地也是红的,激起英雄无限豪情,于是唱出‘大江东去浪千叠’,看着剧本,闭上眼睛,就是一幅画面……”

程老先生之所以说昆剧的文学性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皆因为昆曲和中国古典诗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昆曲的曲词本身就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昆曲曲词与其他戏曲词曲相比,用句上有律诗的严谨,讲求对仗。和生动流畅、富含生活气息的元曲相比,昆曲曲词在对仗、用典等修饰手法上更注重骈俪美。昆曲的曲词用的是曲牌形式,同一宫调用一个韵脚,起音清亮,落脚流畅,环环相应,如玉落珠散,金声相接,极具韵律之美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以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段《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吟唱的[皂罗袍],不听管弦,不闻清喉,单是吟读,已觉字字珠玑,句句押韵,变化无穷,谐声协意,遣词用句之高妙真是美到了无法言传的意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想如此美丽感伤之意境,怎不让丽娘因梦而痴,因痴而亡?

昆曲既是曲词,当然是要和丝管协调,和清喉相生的,于是单从昆曲曲词,在节奏和音韵上就得具有一种缠绵回荡的曲折顿挫美感。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瑱。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这是《牡丹亭》中的一段[醉扶归],整个曲词在音韵上阴阳有则,清浊有间,张弛相依,徐疾有度。舒展开如游丝缠绕,似断似续,收拢来如碎玉入盘,清脆净亮。金声玉振,燕语娇唱。轻读曲词,自有清韵曲折,余音绕梁,万种风情依依在目睫间闪动,充分表现了曲词音韵美的神奇魅力。

昆曲曲词除去神韵优雅,音韵与辞藻带来的美感,更有传神动人的一面。描摹的人情世态,逼真会神,活灵活现。刻画人物心理,细腻精深,惟妙惟肖,极尽传神之美。《思凡》是我极为喜欢的一支曲目,也是昆曲中的著名曲目,取材于清人所编《孽海记》中的一折。讲述了小尼姑色空自幼被父母舍入仙桃庵出家为尼,终日念佛烧香,及至青春好年华,厌倦青灯黄卷,情窦初开、寂寞难耐,遂弃木鱼铙钹,下山寻佳偶的故事。剧中那妙龄的小尼姑面对寺庙里的塑像,这样发出了对俗世的感想:

“又只见那两旁罗汉塑得来有些傻呵,

一个儿抱膝舒怀,口儿里念着我;

一个儿手托着腮,心儿里想着我;

一个儿眼倦眉开,朦胧的觑着我。

唯有布袋罗汉笑呵呵,

他笑我时光错,

光阴过,有谁人,有谁人肯娶我这年老婆婆。

降龙的,恼着我;

伏虎的,恨着我;

那长眉大仙愁着我,说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

寥寥数字,诙谐生动,形神毕现,活画出一个不肯守青灯黄卷,向往俗世快乐的女子的心理,令人对那个万般无奈端坐在罗汉塑像前的小尼姑,忍不住又是喜欢又是怜爱。

当然,昆曲若只有词之美,那么它在艺术形式上与诗词、散文就无大异了。昆曲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它有一个表演的舞台与表演的人。在这方舞台上,一旦曲笛和箫管抑扬别致的音韵开始响起,伴随一声美丽的唱腔,水袖轻舒,莲步轻移,便如书画纸卷淡墨浓彩的铺展,立刻展现出一幅幅灵动跳跃、栩栩如生的图景。一折《牡丹亭》“花花草草生生死死”几多瑰丽神奇浪漫情痴;一折《长生殿》“夜雨闻铃”唱尽一代帝王万古情伤。一折《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天下兴亡”,饱蘸“黍离之悲”,几多“亡国之恨”……时缠绵幽邈,时慷慨激昂,时清远婉转流古意,时悲凉苍茫动人情。丰富的故事,传神的艺术,一时间都借助那变幻的长袖,袅娜的身段,人物的立体剪影,形象的绰约风姿,从山水画一般的梦境里浮现而出。

雪晓禅痴迷苏州,她曾说“苏州”两个字,咬在口里的时候,很绵软,有一种糯香。昆曲这两个字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抿在唇里,轻轻吐出,绵软之余,已觉唇齿留香、爱不释口。何况,还可以听在耳里,看在眼里,更觉清雅无限,犹如一位小蛮腰风情万种的女子从花红柳绿的水墨中飘然踏出……

偏可惜,对于昆曲我终归只是门外汉,纵然是牵魂动魄,也只能停留其表。在那精工典雅,清丽妩媚的曲词,弦笛箫管抑扬别致的音韵清喉,及至身段演绎出的动人意境上做浅浅徘徊。就如同一位孟浪子,于风景如画的后花园邂逅一位绝代佳人,纵然无比倾心,也不过只是那外在的容颜和身段,至于更深一层的内涵,因全然不知,而终不得近。好在昆曲的美更多的在于能传达一种意境,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写意画,无论是深是浅,内行或外行,只要你用心用眼去领略,对于其美感和魅力多少还是能领略一二之所在来,这对我多少又是一些安慰。


幽窗无穷境





最美的窗该是古时的。否则,诸如“绿窗人似花”、“竹摇轻影罩幽窗”、“兰窗绣柱玉盘龙”等等优雅美好的字句如何能化为笔下留传至今呢?

窗原本只是为屋子收集光线通风透气的装置,是饱学的古人风雅诗情,给原本简单冷硬的窗赋予了生命与内涵不说,还把种类变化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诞生了诸如长窗、半窗、空窗、花窗、地坪窗、横风窗、和合窗、花漏窗等,如词牌名一般凝练雅致的窗名。这些形状不一的窗户除了取材用料一雕一饰格外讲究,精雅得令人赏心悦目外,同时还有着说不尽的意境与情趣。

然而论精致、情趣与意境恐怕要数长窗、半窗与花漏窗了。

长窗,听其名自然是长长的形状。长窗必须是安装在主屋和厅堂正面的,以开间大小设扇,一般六扇为多。每扇夹堂和裙板上都精雕细刻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形成阴阳起伏的断面,雕饰的图案机趣活泼、柔顺秀丽,花纹多饰如意、静物、花草等,一草一木都有深刻的含意。如雕竹则取其节格刚直,雕梅则取其坚贞高傲,雕莲花则取其冰清玉洁,一般借喻着主人家的喜好和品格,同时也象征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试想穷户人家有得遮风挡雨的窗户都不错了,哪里还用得着什么窗装什么地方,刻什么花呀草呀的?更何况长窗须得有高敞宏丽的建筑,堂内有雍容华贵的陈设,主屋和厅堂面对的庭院里不是太湖瘦石叠嶂堆峦的精心置景,就是小池碧波精花细草的用心点缀,绝非穷户人家可以奢望的。

半窗同样是出自富贵人家,窗外须有曲径通幽的后花园,有翠柳拂水,云影浮动,花木扶疏,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致相衬。否则便全然没了意境,古人也留不下“绿窗人似花”、“竹摇轻影罩幽窗”的雅句。

半窗一般装在厢房和书斋等地方,底部多半为矮墙,窗形极其细致精巧,紧靠着窗外的一定种植着芭蕉、绿竹或梅花等植物。如果读书读得闷了,便可以推开窗户,轻松地将身子倚靠在齐腰身的窗上,双手托腮,尽赏触手可得的绿意,感受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的美妙风景,使劲地呼吸饱含氧份的清新空气。

如若是冬天逢上一场大雪则更妙,推窗便是一树暗香,朵朵梅花披带着雪花探出枝头,一幅轻扣窗棂的意境。就这样足不出户探出身子就可以与梅相亲,着身边的景色便可以铺开笔墨,诗情浓浓地挥毫而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日暮诗成天由雪,与梅并做十分香”的好句。

如果说半窗给人更多亲近,更多惬意情趣外,那么花漏窗给人的感觉便是格外的幽雅含蓄动人。

花漏窗顾名思义不难理解是雕饰成各种图案漏光的窗户。古时的花漏窗图案千姿百态,不下数百种。

去苏州的人除了可以饱览园林秀色,还能过足花漏窗的眼瘾。留园“古木交柯”的北墙上就连绵地开着六个花漏窗。六扇窗户灰白朴实式样不一,将留园中部花园春的消息暗暗透出,但又露而不尽,让人生出无限向往。

论及花漏窗印象最深的还是沧浪亭。从主厅明道堂向西到翠玲珑之间,有一个天井和曲廊构成的幽僻的过度空间,廊西北两面就开有四个造型优美的花漏窗。窗形依次为,外为桃形内含碧桃的桃窗,外形石榴内含石榴果的榴窗,窗呈伸展开荷叶状、内含荷花的荷花窗,外形海棠内含芭蕉的焦棠窗。不说其神只说其形,图案轻灵毓秀,柔和飘逸,充满动感。试想就这样什么也不做,只是依在窗前感受窗外竹影婆娑,流光明灭滴翠,花香呼之欲出,小廊曲折,绿意透窗而来,那样的无限意境让人该是怎样的怦然心动呢。

2005年春天在苏州,身为园林工作者的友人将我带到一处僻静的庭院歇脚,我特意选了廊角一处花漏窗前坐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庭院里瞬间便燃起红灯笼。依着花窗放眼窗外,窗外的风景顿时令我疲惫全消。只见不远处有一方水阁,水阁里聚集着一些人,水阁中央一方红地毯,栏边依次坐着的人分别拿着月琴、弦子、笛等乐器,脸上笑吟吟的表情,还有的竟是一身入戏的装扮。从他们手执的乐器舞动的水袖,我确定都是一群昆曲的爱好者。当我隔着花窗远远地静静地瞧着他们的那一刻,竟如做梦一般,真有古时隔水观戏一般的无限妙趣。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时间只听得笛子器乐响起,一声美丽的唱腔清晰地飘入耳边,这句来自《牡丹亭》游园的经典唱词,让我仿佛看到杜丽娘这位青春美丽的女子,正偷偷走出牢笼般的闺房来到大自然中间,发现大自然明媚的春光是如此绮丽,从而发现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是如此虚度。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由春色想到自己的青春,想到自己的青春在郁闷、森严的闺房里白白度过,一时间,惊喜转为惆怅忧伤……

那夜我一动不动听完了整曲《游园》,至始至终就是透过一扇精致古典的花漏窗与昆曲对视,没有丝毫隔膜,反倒增添了无限的隽永和意境。隔着花漏窗的那种感觉仿佛如梦,闭上眼睛耳边有声,睁开眼睛却又隔着一段距离,如水中月雾中花一般美得刻骨朦胧。

古时的窗是一幅悠长隽永的古画,如今的窗自然是少了许多精雅与遐想,多的只是实惠与耐用。然而,无论怎样的窗,功能却是依然不变,依然神奇地连接着两个世界。当你关上窗,营造的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天地,笑骂喜怒皆由自己;而当你打开窗时,人与外界便开始了真正的密切联系,一时间清风明月悄悄进入了你的世界,说不出的葱茏明朗清幽舒畅。

苏东坡有这样两句诗:“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若把“篱”字换成“窗”字,可以说一样得体,小小的窗户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方无穷境的大天地。


茶人,心喻





身在扬州的春天里,已经十分美好,此番,再怀揣一份诗意,来寻访一座沁香幽雅的茶楼,更觉风雅无限。

门前右侧,是一个迷你小小园圃,几分拙朴。中间是一圆形的石槽,一汪清水中静卧着剔透的鹅卵石,四周点置着水仙,娇俏的鹅黄与青翠的兰草相向而视。

拾门而入,门的右侧木案横呈,案上一座木雕,即便是那样小的不能再小天地,居然也有一管竹筒潺潺流水,呼应着左侧静卧在地面,同样潺潺流水的方形石槽,其间,文竹、水仙在恣意生长。

一时间里,脑子里自然跳出一句“潺潺流水润花魂”。

待到立定茶室,但见两侧木式格子贴墙,木格内陈列着香、茶叶及各样的茶具。古朴的韵味,再辅以一束花一叶草的简洁点置,周遭的一几一案,都顿显出无限清雅来。先不说饮茶,只是身处在这样的氛围里,仔细玩味品赏主人精细又不乏禅意的点置,只觉一颗心怡然沉静。

那一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身处的不是异乡,前来拜访的,并非是我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而是曾经相识的老友。此番我来,只为重续前缘。

眼见离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心喻仍旧未来,菊姐姐开始巴巴地解释,她昨晚刚从外地回来,因为家中有点急事,迟了些。其实,菊姐姐大可不必对我解释,恰恰是她迟来的时间,给了我悉心感受她的美好感觉,存着这样美好的感受再去等待,自然不能等同于俗常的等待了。

看着,听着,品着,心喻如风而至。果然,进来便是那样爽朗的笑容,衣饰朴实而不乏素雅。果然如此。

坐下,泡茶,把盏。几盏下肚,彼此间竟然已是无比亲熟的感觉。

了解了心喻的茶艺之路,方才感受到眼前的这个小女人,骨子里是有着一股子韧劲的。她成长于茶香之家,得益于父亲的启蒙,七岁试茶,随之渐长,情结愈深。学生年代每年假期,与父亲相携游山访茶是必不可少的行程,知茶识茶可谓日益成熟。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开始全身心投入茶专业的学习,先是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茶学工程硕士学科,后以自身精湛的修为赢得全国明星茶艺师的称号,成为扬州获得中国最高级别茶艺资格认证第一人。

论中华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日本与韩国的茶文化均由中国而入。只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有些趋向于没落,相对日韩反而有些不及后来者。如今,日本之茶道,韩国之茶礼,俨然已经做精做深,做成了世界之最。从深层次上看,这是由两国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底蕴演变所决定的。在中国,茶只是一门艺术,是从属于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日本,却是神圣、严肃的大道,茶与人,强求的是对茶的突出,将茶推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恰恰淡化了人的存在。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某种程度,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人的一生,不乏爱好,更不乏追求,这些并不难,难得是毕生钟情这唯一的爱好,并把唯一的爱好做到极致。这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样的求索,需要一份恒心,也需要一份痴心。

对茶,心喻自有着痴心。为了她心爱的茶文化,为了博采众长,为了带着她的茶进入更深层的意境,从2012年开始,她开始了每年不远万里奔赴日本韩国潜心学习茶文化之路。孜孜不倦,研习韩国茶礼,学习日本抹茶道、嵯峨御流花道、泉山御流香道等。老天必定公平,你付之勤奋与努力,必定不会让你双手空空,在那段时间里,她彷如一个登山者,随着前行的脚步不断升高、晋级,陆续获得的茶道、花道和香道的证书和奖状......

与心喻交谈,正好弥补了我对于茶文化的缺失。明白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直指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此,茶室不仅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茶屋外必须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茶客进入茶室后,需态度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听君一番话,回头再去悉心品味茶室点点滴滴,顿时茅塞顿开。

听心喻说茶是一种享受。一名合格的茶人,对茶的追求不但是要极好的品质,还要将自己带到这个冲泡过程中,将体会不同茶的优点,和将它发挥到极致作为终极追求。“冲泡普洱只要水够滚,水柱够大,泡出来的茶就好。”“岩茶和单枞则要将香气散发出来,必须用一种暗暗的力。注水的水柱太粗,茶碱很快出来,茶味会涩。”“在冲茶的时候要手很稳,力度大,角度、方位、水线都很稳定,冲出来的茶香气就特别浓郁。”如此用心做茶,茶,岂能不香。

观心喻烹茶是一种享受,耳边是丝丝缭缭的琴曲禅音,眼中却是她与茶,举手之间,清新、淡雅、闲适,亲切而自然。做茶人心底仿佛不染一丝尘埃,受茶人也如春风拂面,使人从茶的感觉中顿然放松“心灵”,让人顿然领悟到,面对世界上的人与事,心,原来就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

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为电力作协的微信宣传平台。公众号开设的栏目有:文化资讯、作家风采、作品欣赏、图说电力、文化茶座、品味书香、主题征文等栏目。为广大电力作家提供文化资讯,为电力作家展示个人风釆和作品提供宣传平台。现向广大电力作家约稿,欢迎提供原创作品,体裁不限并附本人简介(200字以内)和与创作有关的照片。

投稿邮箱:dianlizuoxie@163.com
主编:王彪|副主编:许鹏

本期主编:何红梅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电力作家协会


    关注 电力作家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