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虐狂和受虐狂为什么会存在?

 



施虐狂和受虐狂为什么会存在?

爱的艺术
作者:[美] 艾·弗洛姆

本文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中的一段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知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

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我是不会爱人的分割线————
人类自从有了理智,就开始了与自然的分离过程,这一过程十分痛苦,就像亚当和夏娃被从伊甸园里赶出来一样,人类失去了天堂,于是用理智去拼命的探索,寻找出一片天堂来。

人一出生就被抛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未知,为了生存,上帝给了人一种结合的本能。这一切都使得人类内心的孤寂感成为无法避免的存在。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因此对于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的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状态,因为人只有通过完全彻底地脱离周围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与世隔绝,他对彻底孤独的恐惧感才会得到克服——因为他与之隔绝的世界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远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然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通过崇拜动物、进行军事掠夺,有的是疯狂的工作,或者艺术性的创造性劳动。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

一个孩子的孤独感是很小的,因为他能感觉到母亲的存在,假如他成长到一定阶段,母亲的存在不足以消除他的这种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法克服这种孤独感。

人类在远古时代,类似于亚当和夏娃,以同样的方式来体验着与自然的和谐。但是人类历史越发展越进步,就越是疏远世界。而这就越需要人去寻找摆脱的途径。其中两种摆脱的途径就是施虐和受虐。

因为人类要摆脱孤独,有一种方式是共生有机体的结合。而这种方式类似于婴儿和母亲。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消极形式是服从——医学名词就是被虐癖。保护着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被虐者从不孤独,也从来没有达到真正的自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主动把自己物化。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积极形式就是控制另一个人——医学名词就是施虐者。他乐于利用、损害和欺压对方,而对方乐于被他利用。他俩的共同点就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关注 战胜抑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