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基本素养|古典诗词鉴赏篇28《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七哀诗
通识基本素养|古典诗词鉴赏


“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非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具体知识。”(雅斯贝尔斯)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性教养是文化涵养的重要方法。为固本培元,加强莘莘学子通识素养,特推出古典诗词50首。请君留步此间,品味古意深蕴。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有惊喜哟!快点开看看吧~
1

诗词原文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2

朗诵音频
3

作者简介


曹植

陈思王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伟业的,却处处为兄长曹丕排挤,终不得志。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4

诗词鉴赏


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深受其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陶,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

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本诗明写怨妇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怀,暗写诗人对兄长的情意和自己的郁郁寡欢。
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的机会,没有办法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仿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有相似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伫立在高楼上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5

名家点评
西晋陈寿: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三国志》)

南朝刘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文心雕龙》)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
文字编辑/夏赛男

朗诵/赵婉霖

图via网络

编辑/徐阳




    关注 hdtsjyx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