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睿和她的《栖岩集》

 

岩石,坚固不移,永恒不变——超越时间而存留世间。无论远行何处,总是栖息于此——亦是空间的超越。栖岩的意义,或许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植根自我,才不会如飞蓬浮萍无所归依。...






岩石,坚固不移,永恒不变——超越时间而存留世间。无论远行何处,总是栖息于此——亦是空间的超越。栖岩的意义,或许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植根自我,才不会如飞蓬浮萍无所归依。

这是刘睿出版的第二本文章选集。与她高中时代的第一本散文相比,这一本彰显出一位硕士生的心路与人生历程,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透露出真诚而不同凡响的种种感受与思索。既继承了中国文学的血脉又立足于现实人生与自己的思考,还传达出喧哗与宁静交互的社会声音。在淡泊而典雅的文字风格中,叠化出自我影像。

羁旅行思的诗意与女生感觉的细腻,融注成文集中的神髓。古人论文章,强调义理、辞章与考据的有机融合,这本集子中的内容,追求这种文章境界,超越了一些女生作文司空见惯的软俗味道。作为一位来自黄土高原军人后代的在京就读大学生,作者多年来行进在西北与京城,故乡、军营与校园的旅途上,空间的转移与时间的流动,不知不觉地融入心灵世界中,而女生特有的细腻感受和弹奏,使得这本集子中充满着流动之美与音乐之美。作者在随笔小序《闲云莫恋山头住》一文中感叹:“四年,行行驻驻;为文,写写停停。混同了迷茫,漂泊与安定。若是云随风动,山石亦岿然不移。然置身山水忽觉时间静止,仰天望云似察人随云动、地随云迁。动静、时空的交错也让人明白,纵使时光流逝,本心的珍贵与美好随身而行。”文字流美又具有影像之感,显示出作者多年练就的文字功底。

昔唐末司空图生活在唐末兵乱中,犹思构筑诗歌审美家园。他在位于秦岭一隅的王官谷写成的《二十四诗品》中,收官之品即为《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司空图认为流动之美通向天籁之美,而天籁之美的本体即道,道是只可体悟而难以穷尽识辨的。我们的哲人认识到在流动中创造美,流动中充满着与天合一的枢机,而枢机作为道的形态是充满着不可知与探索价值的,对于道的观察与体认,绝非静止而是流动与行进中的。彷徨与呐喊,也许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学创作的过程与特征。作者对于未来依然在错愕中发出直言不讳的茫然:“手执北京户口,却是甘肃来的身份证号、西安来的籍贯学籍,总有些漂泊的味道。祖籍陕西周至,却只有过节探亲的片段回忆,拼凑不来;出生地兰州,这个曾经的根也因时间间隔而渐渐隐去;西安的家,心之所向,但那是纯正的乡吗?北京,现在只是个大型驿站,供我在此学习六年,而后又将奔向何方?”其实,这也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共同的迷惑与失落。文章本为心声,写出真实方能感人与引人深思。

刘睿这本集子中的灵巧与睿智即在于对这种流动之美的感受与领悟中,她善于建构心灵自证,而非接受现成的结论,她诘疑世界现成秩序的完满性,强调完满在于不完满的自我发现与观察之中。她曾经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声音:“于我,从高中坚定中的迷茫,到大学人生轨迹的重置,再到毕业后进一步的求学——恰如太湖水的绵延不绝,这样的轨迹亦是循环往复。以下随笔并不齐整,却也道出我在考大学与上大学期间所识之人、所见之事、所历之物。”读完这本作品集,没有什么现成的结论,但是却感受到“行行重行行”的流寓与追求之美,留下了诸多的感怀。这是我读这本集子后的最大感受,也启发了许多思想。

作者酷爱旅游与探索。她走过许多地方,不仅内地的大好河山,也去过台湾与美国等地游学。在台湾的游学中,她发现了许多人与物的轶事与趣味。通过她的描写与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大学的特点,充满着人文与知识的融会,教师并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以自己的个性与学术观点与学生交流,教学相长,和而不同,这或许是我们这里大学行政化的教学模式应当汲取的地方。作者在台湾游学过程中,经常独自一人旅行,考察那里的山河与风土人情,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书正是印证这种学习与读书历程的生动文本。

这本集子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游记,也有一些读书笔记与札记性的文字;既有课业上的作品修改成型的,也有中规中矩的学术论文。曾经沧海难为水。在大学体制学习与成长的女生,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艺青年,她们总是要在体制内的完成学业,获取相应的学位。这本集子中的一些论文,比如《志人·志情·志物——论〈世说新语〉之“行旅”的艺术表现》,是在导师指导下写成的,与集子中的散文作品相得益彰。这些学术论文文笔优美,风格凝练,有着作者的独特感受,不同于时下古代文学论文的枯燥乏味。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历来有两解,一指诗书礼乐射御,一指六艺即《诗》、《书》、《礼》、《易》、《春秋》、《乐》六本儒家经典。儒家将诗乐文艺与书本经典贯穿起来,认为可以用审美涵泳的心态来解读与训练,这比现代文理分科的教育思路,不啻高明多少倍。诗乐等文艺写作与学术是相通的,古代的文人学士都是兼而通之,臻于至境的。而作者将文学写作与学术文章熔为一炉,从中可以看出她的成长与前行的足迹,是令人可喜可贺的。毕竟高中女生的散文与著名大学的硕士身份文章风格是两重层次与境界。而在散文向学术论文的推进过程中,标志着人在旅途中的新收获。他们都是心灵的创作成就:“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文心雕龙》慨叹“心哉美矣”,读了刘睿的这本集子,使我们对于心灵与文章的关系,再度增加了认同感。

是为序。

2015年6月中旬于北京南郊大兴

袁济喜教授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通讯评委,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同行专家通信评委,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本文为《栖岩集》序)

刘睿的《栖岩集》已出版,让我们看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1.全书分为随笔编、学术编两部分,共收录散文、随笔、札记22篇,学术文章15篇,约12万字。

2.书中文章为作者自2009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以来,至2015年底研究生毕业前夕,记录了自己的学有所得、游有所悟、研有所获。

3.作者所选择的专业的国学专业,学习期间,奔走于寝室、图书馆、教室之一线,游学于人大、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之间,自由翱翔于诗文、戏剧、典籍等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阅读了大量国学书籍,这是其文章锤炼的一座熔炉,也是知识积淀的重要时期。

4.本书阅读适合群体为:关注本公众号的亲们;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初中、高中在校学生;文科大学生;喜欢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所有人。

5.获赠方式,在刘睿文章下赞赏(金额不限,主要用于邮费),加微信changhengeyao 留下地址和联系方式,即可收到本书。

另《青春物语》尚余少量存书,如有需要,一并惠寄。此前留地址的,已经寄出,请查收。






封面






目录









往期精彩

刘睿:大城小城

刘睿:《栖岩集》随笔小序——闲云莫恋山头住

刘睿:再回兰州——湿漉漉的绿


携手微公益:本公众号2016年赞赏收入的20%,每月委托杨妮女士转入陕西029公益服务中心“乡村校园图书室”项目(5月份已转)


    关注 长恨歌谣的精神家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