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业:彩陶文化西来说的新审视 ——兼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四个阶段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多数时候都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外来人群及其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与当地人群及其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问题。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其主要的根基都在当地的石器时代文化,中西文化各有特色,难分优劣。...



彩陶文化西来说的新审视

近年来,中西文化交流是考古学上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韩建业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彩陶文化西来说的新审视”的讲座,我院陈建立教授任学术主持。

何谓东西?何谓中西?韩老师以此开题,指出欧亚大陆三大文化圈的学术框架:以西亚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圈,以黄河长江流域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圈或者东方文化圈,以及欧亚大陆北部以筒形罐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圈。当然何谓东西,何谓中西,只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 回顾:彩陶文化西来说

众所周知,安特生为彩陶文化西来说的代表学者。而事实上,安特生对于彩陶文化西来说的态度还是很谨慎的。安特生将河南仰韶所出陶片与中亚安诺、乌克兰特列波列文化的彩陶相比较,认为其相似之处颇多,可能为同一源头,但在西来还是东渐的问题上,一直比较谨慎,只是倾向于西来。在《甘肃考古记》中,认为新疆应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区域,但仍态度谨慎。此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与讨论,既有西来说,也有东去说,其中不乏大胆臆测。


▲安特生
“ 回顾:彩陶文化西来说的破灭

大多数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彩陶文化西来说是不成立的,严文明先生早年就曾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中对彩陶文化西来说进行过回应,在严先生的论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从白家文化(旧称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不断从东向西渐进发展的过程,是明显的“东风西渐”。韩建业老师本人也在严文明先生的基础上对彩陶文化的演进进行研究,并提出彩陶文化从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再渗透到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以及彩陶文化的余绪沿青藏高原南缘到达克什米尔的路线,提出存在史前中西交流的“彩陶之路”。

“ 中西文化交流的四条路线

韩老师认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大致存在四条路线,从北到南依次为:草原之路、草原-绿洲之路、绿洲之路和高原之路。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四个阶段之一

18000-9000BCE旧石器晚期“革命”及其东向扩展——狩猎采集人群间的交流

距今4.5万年及其后在欧洲、近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装饰品,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装饰品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韩老师认为,装饰品不同于生产工具等,并非人们不可缺少的物品,所以如果连装饰品都如此相似,就肯定存在文化交流了。

距今20000年左右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正当末次盛冰期,气候极度干冷,导致了人们的生计方式产生了显著变化,以前人们不吃的东西现在开始吃了,比如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坚果、鱼贝等,可能就因此出现陶器、磨盘磨棒,也可能因此出现了相对定居的生活。这个时候也是艺术、符号等的重要起源时期。此时应当已经奠定了新旧大陆文化和人群的基本格局和基本内容,后来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四个阶段之二

9000-3500BCE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和欧洲间的草原之路——亦农亦狩猎采集人群间的交流

“新审视:6000BCE前后西亚、中亚和中国彩陶——可能没有联系”

中国这边,虽然陶器的出现可以早到20000年前,但到距今8000年前才出现真正的彩陶,西部的白家文化有简单红色彩陶,东部的跨湖桥文化彩陶纹饰则更为复杂讲究,还看不出二者之间存在联系。西亚陶器只有8900年历史,但没有多久就有了发达的彩陶文化,图案复杂,多见动物纹等较为具象的纹饰。中亚地区土库曼斯坦Djetun文化也有彩陶,纹饰和伊朗地区彩陶比较像,而伊朗地区彩陶和西亚地区彩陶比较像。但是,东西方两个大圈子上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目前还难以得知。

“新审视:4000BCE前后中亚、南欧和中国黄河流域彩陶的相似性——偶然?”

中国在距今6000年前后,彩陶文化发展到庙底沟时代,极为发达,以致于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早期中国文化圈,西亚彩陶趋于衰落,而东南欧一带的Tripolje-Cucuteni文化彩陶却非常兴盛,中亚的Namazga一期也是彩陶文化。这三个区域都见有不少花瓣纹彩陶,还有类似的回旋纹,难怪当年安特生有他们同出一源的感想。但他们之间是否有实际联系,还不得而知,因为彼此距离太过遥远,而且之间大片地区为无彩陶的筒形罐文化区。不过,姜寨等遗址6000多年前黄铜的出现真的与西方没有任何关系吗?这至今仍然是个谜。


弧边三角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图片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网站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四个阶段之三

3500-2000BCE: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西北与中亚间的绿洲之路——农人间的交流



“新审视:约3500BCE以来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锯齿纹彩陶”

中亚的Namazga二至四期文化有发达的锯齿纹彩陶,从早期很大的锯齿到晚期的细小锯齿,在距今5500年左右的青海民和阳洼坡仰韶文化遗存中也突然出现了类似的锯齿纹菱形图案,距今4500年以后的半山类型更是流行锯齿纹,从大锯齿纹到小锯齿纹的发展路数与中亚地区一致。很可能甘青地区的锯齿纹彩陶受到中亚的影响。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图片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网站
“新审视:约2600BCE以来中亚尖顶冠形符号向中国西北地区文化的传播”

韩老师发现,还是在属于Namazga五期文化的Altyn-Depe 等遗址,一种小陶人上面普遍有尖顶冠形符号,而约在同时或更晚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天山北路文化等也经常发现类似符号。

另外,约距今5500年以来中国西北地区绵羊、黄牛、小麦、陶偶、舞蹈纹、树纹等的出现,都可能和中亚地区有着一定的关系。

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四个阶段之四

2000-200BCE: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中国西北与阿尔泰地区、西西伯利亚间的草原之路——牧人之路

对此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过研究,包括喇叭口耳环、权杖头、斧、矛等器物的研究,从这些器物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西往东的影响趋势。而韩老师又比较研究了Seima-Tubino、齐家文化、四坝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多件青铜刀,认为甘青地区或许为铜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韩老师还从陶器的角度对中西交流进行了研究,发现米努辛斯克及其以西的卡拉苏克文化在1500-1000BCE时流行圜底陶器,而此前该地的Andronovo文化系统都是多平底器,突然出现很多的圜底器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时间范围内,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末期也出现很多圜底器,新疆地区在1500BCE前后也普遍出现圜底器。这个现象在多个地点的出现,很值得关注。韩老师认为,这可能与新疆阿勒泰及其以南地区切木尔切克文化、贝加尔湖地区希维拉文化的对外影响有关。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齐家文化)

图片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网站
阿尔泰及以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陶器基本以饰压印、刻划纹的罐类器为主,但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公元前1千纪中叶,却突然开始盛行束颈圆弧腹的壶类陶器。韩老师认为,阿尔泰及以西地区包含壶类陶器的遗存,具有大体一致的文化面貌,其陶壶的出现,当与来自其南阴山—天山沿线地区的文化影响有关。

总体来说,2000BCE后的中西文化交流,是这四次交流中最重要的一次,这种交流对此后的中国文化有着很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了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导致了青铜器的快速普及和制陶技术盛极而衰、社会的急剧复杂化和王国文明的出现、畜牧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格局的重大调整。

“ 结论

中国和西方的彩陶文化,都主要是在当地农业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极端的彩陶文化西来说,或者极端的中国文化西来说,都缺乏考古依据,不能成立。但中西彩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多数时候都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外来人群及其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与当地人群及其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问题。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其主要的根基都在当地的石器时代文化,中西文化各有特色,难分优劣。

(编辑:商晨雯)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有趣的考古文博学院。

如您有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相关的资讯、学术及热点资料,请投稿件至:

arcpku2016@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